[生活随笔]风景奏鸣曲
作者:万国华
《含笑花》 2005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
领导说,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将要下闸蓄水,要我前往剥隘一趟,最后看看那个地方,拍几张有收藏价值的照片。
于是,我匆匆去了剥隘。后来,就挖空心思捣腾这篇文字。
2
我前往剥隘了。 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贯通的323国道,像一根既显眼却细而长的藤蔓,蜿蜒和延伸于绵延千里的苍茫山野之中。一座连着一座、一座摞着一座并且峥嵘奇异、黛色如柒、韵致深藏的大山,像争意气比高低也比苍翠比内涵一样,耸立并且布满苍穹下的滇东南大地,在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各族人民的同时,生发了若干条传明散彩的溪流;这一条一条发源于崇山峻岭中的溪流,越淌河床越宽,水域越阔,水势越能驱人遐想;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称其源头那一段为“溪”,称中间一段为“河”,称下游为“扛”。
领导让我前往采访的目的地剥隘镇,就坐落在流入广西境内之右江源头的驮娘江畔。
3
我几次为写这篇文字而踌躇。
我不知道即便拙文炮制出来,是否有人青睐以及是否耐住性子读完。因为,这绝对属于既“隔鞋搔痒”又“炒冷饭”之类的玩艺儿;此外,还因为我道不出几句人时的辞句,至于进入所谓的“意境”,更是异想天开。 然而,我终究写了起来。 是的。没人逼我写,是我自己心灵深处有一股子非写不可的情绪,几天来一直折腾着我,使我有一种无可言状、不知如何收拾日子的难捱。于是,为了心灵深处的平衡与舒适,我就一次次地逼着自己写了起来。
4
在离剥隘镇三、四公里的路上,汽车行驶的速度犹如老牛拉车;往往行上几十米甚至一、二米,就要停—会儿,几公里长的路程,竟然行驶40多分钟。
为什么?因为本来属于双车道的公路,已经被用竹简、竹竿、竹片子和石绵瓦搭建完毕和正在搭建当中的简易棚子占了一半,所以东去西来的车辆,只有在交警的统一安排下,先停在没有棚子的地段,让东边的过来,再让西边的过去。
据说,汽车一停,往往就要聚集数十辆才能放行。一问,方知即将下闸蓄水的百色水利枢纽工程所要积蓄的浩浩山水,将在几个月内淹没一些山民世代赖以生存的家园,眼前这一爿长蛇似的竹棚或竹架子,就是山民们遵照政府部门的安排,为了度过历时数月的汛期,在国道上搭建和正在搭建的临时性栖身之所。
5
我所乘坐的中巴车,披着一路风尘,停在被剥隘人约声俗成的待车地段。
是一位名叫韦忠杰的朋友寻到了我,领引我穿越剥隘这个神秘古镇的街巷,最后进入临江路他之府上,给予了十分热情的款待。
我与韦忠杰的认识,源于1999年4月中旬。当时,州文联应富宁县委宣传部之邀,组织一批文艺家前往剥隘,寄望这批文艺家在饱览此地独具魅力的古镇风韵、水色山光、民族情愫以及区位优势之后,能够写出并发表几篇介绍剥隘、宣传剥隘的锦绣文章,以推动当地乃至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也有幸成为这次被邀请采风活动中的一员,所以就认识了当时被指定担任向导并全程陪同我们采风的这位壮族大哥韦忠杰。我记得,他当时是49岁,看上去却只像 40岁出头的年龄。因此,当时的几位采访者都问:他面貌比实际年龄青春许多的原因,是否因为大半生以来生存于中山河谷之中的驮娘江畔,以及经常性饮用名噪方圆数百里的剥隘养生醋?经介绍,知道他不但是地地道道的剥隘人,而且一度担任剥隘镇镇长,后调富宁县检察院工作,是一个真正的剥隘通。这就是富宁县委宣传部指定他全程陪同我们采访的缘故。
说来甚是惭愧。尽管我们在韦忠杰的陪同下,踏着剥隘镇具有千年历史的石板路,曲径通幽,看了又看,走了还走,再就是饱览了优美奇妙而且绵延数十公里的驮娘江风光,拜谒了生发于20世纪30年代之初,与邓小平、张云逸为领导的红七军密切相关之“红军洞”,感受了被称为神秘意蕴之“黄金洞”的内涵,吃下了奇特可口的“雷公莱”,记下了20世纪40年代初期,美军飞行员为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而飞机失事并“葬”人驮娘江的具体地点;尤其领略了驮娘江两岸十分迷人的壮家与竹、木楼,壮家与江水和木船,壮家与日夜旋转不停的大水车,壮家与壮剧以及沿江两岸一棵一棵身姿伟岸能顶烈日遮风雨的偏桃树,一丛一丛迎风摇曳苍翠可人的风尾竹……终究由于返回以后琐事缠身、思维迟钝以及担心即便写出来也将逊色于一道前往的诸位高手等原因,以致没有写出有关剥隘抑或驮娘江的片言只语,辜负了领导的派遣,更辜负了韦忠杰这位热心笃笃之剥隘人的一片苦心。
回首往事,令人隗疚。
这就是此次我决心弄一弄笔头的原因之一,为的是偿还那份情债;还有另外的原因,便是再不能辜负领导的派遣和同事的关心,因为我刚抵剥隘,就收到他们分别从300多公里的文山向我询问是否一路顺风并祝我采访顺利的电话。
6
那么,这一次,我会写得顺利和写得像一点样吗?但愿如此吧。
许多人都知道,剥隘之所以引起万目关注,赢得万人动情,乃是其自身特殊的区位、厚重的历史、旖旎的风光、独特的风俗以及个性鲜明的生活情调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关于这些历史、自然和人文意向,这些年以来,已有一些行家里手写下了一篇篇颇有韵味的锦绣诗文。其中,尤其刘冰山、陈志文二位的文章,将剥隘的历史文化现象写得十分深刻,使人读后获益不浅。不过,这些文章虽然高屋建瓴,让人耳目一新,然细微的某情某景、某人某事也还有写一写的必要,加之时至今日,剥隘人的意象、心态、行为等,也是当初的作者们不可能看到和听到的。或许,这也是我大着胆子”炒冷饭”的另一个理由吧。
7
其实,作为文山州东大门的剥隘,虽然具有千年历史,并且在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以前的漫漫岁月中,逐步成为云南大部地区通向桂、粤、闽、浙等省 (区)以及南海、东海等水域之必经之地而被称为“滇粤关津”,然而时至今日,也只有300多户居民1000多人口生息繁衍于斯。
剥隘集镇的形状大致如此:至少在宋、元时期,其祖先们就像农人开辟梯田(地)一样,首先依山势辟出一定规模的平缓地皮,然后因地制宜,由临近江边的山坡脚依着岁月的“秩序”向上递增,建起一幢幢因地形所限其实不甚规整的房舍;房舍越往山坡上建,坡度愈之陡峭且面积愈之缩小,所建房舍亦随之减少,以致从远处观看,剥隘房舍的整体布局成了下宽上窄的扇子形状。
由此可想而知,其先祖之所以选择此地为栖身和安居乐业之所,除了穷尽方圆百里难觅篮球场般大小的天然平地,更主要的原因,便是房舍之下被称为”驮娘江”的这一生活之流,能从这里将云南与广西乃至华南和沿海诸省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试想,在没有公路更没有铁路,只能靠大批马帮沿着万山丛中的古驿道甚至羊肠小道运送物资和传递信息的漫漫历程中,上苍赐予云南边地这么一条穿梭于崇山峻岭中的“水上丝绸之路”,竟是何等的天恩浩荡以及何等的重要。
所以,剥隘人的先祖们在开辟陡坡,建构房舍,以致随之兴起的立埠经商、辗转贸易并安居乐业,就是具有十分犀利的战略眼光、十分成熟的生存智囊和运筹法则;同时,也应当是滇东南历史长河中的辉煌举措。否则,在20世纪60年代之初滇、桂两省未通公路以前,尤其1910年滇越铁路未开通以前滇东南商业贸易和交通的沧桑史话中,剥隘的名字就显得太没分量了。
8
大凡我接触过的剥隘人,都毫不掩饰地盛赞过去的剥隘不但风光如画,而且生意十分火红。也许正因为如此,清初的广南知府何愚游览剥隘之后,写下了“鸟恋花迎千里路,盐喧米共四时舟”的诗句;还因为如此,一位叫杨应远的举人如此盛赞当年剥隘商业贸易的火爆景观:“万舸铜盐齐系缆,黄昏灯火满篷窗。”这是何等繁荣的场面哇!
剥隘,确实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嚼头和韵味。这里,南宋时是大理国通往邕州(今南宁)商贸往来的要衢之一。明初立埠,设水路和陆路码头。1910年滇越铁路未开通以前,由于商业贸易的辗转区位十分重要,吞吐东来西往的各类物资十分兴隆,两广及江西、福建、河南、山东等省(区)的商贾先后至此,加入经营辗转各类紧俏物资的商业贸易之中,这些客商由遥远的地方运来苏杭的丝绸,景德镇的瓷器,沿海诸城市的洋杂、花纱布匹、针织百货、盐巴煤油等,又运走每日由大匹马帮驮至这里的云南东川的铜、普洱的茶、江川的烟、宣威的火腿以及开化三七、丘北辣椒、八宝贡米、剥隘七醋等云南名特产品。在这些外来经商者中,以广东人居多,广西、江西的客商也不少,以至仅有千余人口的剥隘镇上,共有13个省 (区)的商家在此大展鸿图,共开设大小商店近70家,客栈、马店十几处,生意十分火红。其中,广东和广西、江西的客商们,为了方便故乡商友西来东去,还自筹资金,建起了一定规模的栖息馆舍。尤其广东人筹建的“粤东会馆”,规模较大,庄重典雅,用料精良,雕梁画栋且做工考究,堪称剥隘千年沧桑中的建筑杰作;不但是广东商贾的骄傲,更是剥隘一隅在沐浴和吞吐了至少600年商贸金汤的历史见证。
我想,只要莅临剥隘并欲撰文介绍剥隘者,没有哪位饱学之士甘愿舍去这精彩的一笔。
9
或许,由于以上已经涉及和还未涉及的原因,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因创作并发表著名的中篇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而蜚声海内外的作家阿城先生,被文山州委宣传部请到剥隘,拍摄一部容当地之历史文化和风物民情为一体的电视专题片;还又特邀云南大学茶马古道研究所的杨海潮教授莅临剥隘,并在县委宣传部刘冰山副部长的陪同下,对颇具传奇色彩的剥隘一隅探幽访微,最终写出权威性的传世大著,供后人阅览。
仅仅这一举措,就知剥隘的身价以及党和政府对之重视的程度非同一般。
剥隘,一个颇具分量的名字。
10
我拍下了一张张照片——
那一遛以青砖黑瓦和木料为主建在驮娘江畔的房舍,高二、三层不等;几乎每幢房舍的后门,都要延伸出一个以吊脚支撑、面积大小不一的小楼或者平台;沿江而望,那长长的一遛房舍,颇有沈从文笔下之湘西小镇意象。苍烟落照,却雄壮伟岸的剥隘大码头之牌坊,还有已经长满青苔、由江边一级一级向上延伸并穿过牌坊之门的石阶路径。长长的,以规格不一的石板铺就、宽约3.5米左右、算是当年商气最旺的临江路面,以及路之两翼、融滇桂建筑风格为一体而且紧密相依的房舍。当今在临江路上最为火爆、规格最高可谓鹤立鸡群的商号老宅——德胜昌、信和昌、英安昌故貌。正在拆迁并将原样再建的粤东会馆墙垣。几乎每家大门一隅都置放从江里捞出来、旨在用于小憩、已被一代代的房主人坐得有光有影的水冲卵石。没有雕梁画栋却蕴含深意的观音庙。清光绪戊寅年(1878)一个叫宋秀亭的江邕(今南宁)学士将剥隘称为“浦岗福地”的石碑……
我还见着一系列昭示历史文化积淀却不便拍照的景观——
一些人家神龛上绘有渔樵耕织或凤凰牡丹或安居乐业、一路连科图案的古瓷瓶;颇具手工雕刻功力的古窗棂、古家具;还有古烟具、古账册……尤其让我惊讶不已至今仍然品不尽其味的是:
黄昏时分,一位名叫梁丽艳,生于民国16年而今 77岁高岭却面色红润、慈眉善目、着装得体的老妇人,十二分悠闲自在地坐在屋檐下一块被岁月“打磨”得颇具沧桑感的石碑上。这是一块当年由广州府的乡绅们共同集资,重修剥隘太子庙的石碑。碑的主题文字是很庄重很显目的楷书:禅室。
我无法想象,这个绝非上苍刻意安排纯属生活闲情的景致中,包容着多少神秘意象和生存哲理。
剥隘。这就是滇东南的东大门剥隘。这就是曾被孙中山先生当年为解决云南通往内地的交通问题,在其《治国方略》一书中提到的剥隘。
11
凡是剥隘人,无一不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他们说:自己的家乡不但山好水好,更主要的是云南通往桂、粤乃至出海的大门,最适合做生意。
我这样想:作为地处右江上游之驮娘江畔和323国道线上的剥隘一隅,自明初立商埠以来,不但“水上丝绸之路”和“滇粤关津”的区位,像当今构建在都市当中最为紧要地段的立体交叉桥一样,对于东来西往的若干物资进行接纳、分解、消化,给予滇桂粤乃至沿海诸省区和华南、华中、华东等地的商人们获取巨大财富的同时,又以其自身独特的“生理机能”,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类人文信息,进行长达数百年的、从接受至咀嚼再至消化又至折射、传递、升华这么一个“生理运动”,对于推动云南大部、至少是滇东南地区之商贸发展,以及滇东南的芸芸众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把握世界,进而作出人生与社会的重大抉择等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
或许,这才是剥隘的历史地位与价值所在。
基于这样的情愫,作为一个剥隘人,对于他之家园的荣耀话题,能不动情吗?
12
正如人们常说的”好戏还在后头”一样,让剥隘人荣耀与动情的是过去,更应该是而今已初露端倪的将来——
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之重点工程的百色水利枢纽工程,要将日夜流淌于剥隘人吊脚楼下的驮娘江水位提升253米,继而在剥隘新址兴建颇具规模的码头,使剥隘成为云南通往桂、粤乃至更远的其他国度之最大、也是最现代化的码头。
记得我第一次听人描述此事的刹那间,感到随着心中的血液突然涌动的同时,一幅神化般的大型画卷又在脑海中叠印出来:
天蓝蓝,地缈缈,山幽幽,水悠悠;宽阔且深奥得颇具韵味的水之两翼,青山如黛,万木葱茏,山岚如云似烟,亦幻亦真,冉冉飘缈;一艘艘现代化的客船与货船,往来穿梭于碧透深奥的水面上……尤其悄无声息地升腾和飘移着的那种宛若青纱的雾霭,覆盖和包容着碧水当中无比丰富的人文内涵,着实让人感慨,驱人遐想。
莫非,这就是百色水利枢纽蓄水之后的剥隘库区景象?
毋庸讳言,今后的剥隘新址大码头,无论从商业贸易的吞吐量,东来西往各色人等旅游观光的交流量,来自神州各地人文意识的相互交往、肯定与否定、由物质变精神再由精神变物质,进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情绪化的力道,迅速推动滇东南经济与文化发展步履等方面的前景,将是一个何等辉煌灿烂、何等引人人胜并兴奋不已的话题。
完全可以预计,明天之剥隘大码头的景象是:五洲四海通过珠江水路次第进入的各色人等与各类物资所构成的超时空风景,将无法与往昔的方方面面同日而语;地处祖国边陲的滇东南大地,将会发生划时代的巨变。
此外,从百色开始,经搬迁后的剥隘新址至富宁、再至砚山并通往昆明的高速公路,已由若干家在全国具有一流施工资格的企业兴工承建;随着剥隘新址的落成,新开辟并“贴”着剥隘新址通向全国的高速公路,再次为数百年来享有“滇粤关津”之美喻的剥隘一隅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使自古具有诱惑力的这个地方犹如陈年佳酿,品起来更加回味无穷。
对于这样的前景,这样的话题,姑且不言剥隘人兴奋自豪,即使与剥隘不相干的外地人,也当大受鼓舞吧?
13
夜风习习。山色树影。
在浩瀚的星空下,我独自坐在剥隘大码头的石阶上,若有所思却不知道所思何人何事。我的脚下,将流入右江继而珠江最终汇人南海的驮娘江水,如诗如画,渐咽渐舒,似音似律,使我产生莫名的、无可言状的激动与眷恋。
我曾经路过设置于剥隘的“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剥隘库区移民搬迁指挥部”的门前,我曾经产生进入指挥部打听一下关于移民工作进展情况的动机,但转念一想,觉得没必要,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我不是新闻采写者,我所要见到和感悟的,应当是某个地区、某个民族对于某种重大现象、事件,尤其攸关众多人们命运和变革,从而提升其生命值价的景观背后或心灵深处,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哲学意象。至于通俗意义上的搬迁问题,天下没有谁不会因为部分坛坛罐罐将损坏,部分家什将抛弃,尤其祖祖辈辈所构成的家园情结以及用汗水凝集的故居将不复存在而难舍难分呢?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的字句,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感叹出来的吧?
但是,只要抬头往远处看,往大处着眼,一切的问题就都不难解决了——剥隘人,那是何等的清明与睿智,何等的明事理、求进步哇!
早在20世纪30年代,巾帼英雄李杏锦为了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与进步而少小离家,最终将一腔热血献给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20世纪40年代末期,剥隘的乡绅们为了迎接陈庚将军率领的解放大军由百色人滇,纷纷慷慨解囊,捐资若干,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继而,10万大军路经剥隘,全镇人民竭尽所能,迎军拥军;有一位30岁左右、名叫杜亚梅的妇女,因为睡在屋檐下的解放军不愿入室打扰她一家的饮食起居生活,反倒使她于心不忍,寝食难安……数百年来,既有桂粤商贾之精明眼光,又有滇东南边地民族之厚道情怀的剥隘人,面对大是大非问题,尤其推动历史脚步、促进社会进步的问题,绝没含糊过。更何况,这是一次功在当代、惠及子孙且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这次机遇,不仅仅将剥隘镇,也不仅仅将富宁县,而是将整个滇东南地区有机地融人数字化、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浩浩海洋之中,使之成为方方面面更加富有生机、富有活力的靓丽风景。
星光耀眼。江水透亮。
随着徐徐拂来的仲春之风,我听到了从不远处的电视抑或卡拉OK中传来人人皆知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我的祖国》的歌声,那前半部柔美后半部雄浑的旋律,让夜幕下的我一刹时思绪如潮,感慨多多。
哦……
14
我启程了。
带着剥隘历史的厚重,带着驮娘江水的轻柔,想象着昔日颇具知名度的”滇粤关津”将被建设小慷社会的时代潮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风景,我踏上离开剥隘这个千年古镇的班车。
在返回文山的途中,我曾这样想:如果回单位后领导及同事问我此行的感受,我就说两句话——
剥隘的风景真正美。我们赶上了千截难逢的大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