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四方]寄情万峰湖
作者:周 云
《含笑花》 2004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假如不召开黔、滇、桂三省区万峰湖笔会,也许,我们像许多的云南人一样,将无法亲近与我们云南省罗平县毗邻的贵州省兴义市巴结镇;如果与这方奇山秀水无缘,那么,将会留下终身的遗憾。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明媚的阳光格外温煦,滇、黔、桂三省区的文学笔会在贵州省兴义市巴结镇召开,开幕式就选择在万峰湖畔的巴结镇南龙古寨。这是一个典型的布依族古寨。距兴义市三十余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全寨有218户813人,全部是布依族,寨里的每一个人都还穿着手工缝制的民族服饰,布料全是用古老的织布机织出的土布。全寨的布依人至今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桃源生活,保留着古朴的生活方式。400多株苍翠欲滴的古榕,环抱着161栋传统的杆栏式吊脚楼。寨中的建筑格局,并非一般的民族村寨的布局,而是按九宫八卦型建筑,寨中房屋巷道环环相扣,道道相通,楼楼呼应,陌生人进入寨中,犹入迷宫。据寨中的长者介绍,传说这种建筑格局是在神的启示下建成的,能驱灾免难,吉祥安康。另一说法是,传说南明永历帝西迁至此欲建根据地,命大学士吴贞毓绘图并指导建成的,布局非凡,堪称奇迹。数百年来,吊脚楼坏了又拆,拆了又建,始终保持着原有的建筑模式和格局,亘古不变,古朴苍苍。
一进入古寨,我们仿佛走入绚丽多彩的图画中。寨门口古号声声,锣鼓齐鸣,狮舞腾跃,勤劳、善良、纯朴而又热情好客的布依族人民,以他们的最高礼仪迎接客人。纯朴美丽的布依族少女列队于寨门口,齐唱热情浓郁的敬酒歌,给客人们敬上一杯醇香的布依美酒,挂上一个代表吉祥幸福的红鸡蛋,诚挚地欢迎远方的客人。古寨青峰涌翠,林木参天,绿树掩映中,古朴苍苍的杆栏式吊脚楼神采奕奕……寨子里,那吟唱着古韵的织布机,注入了布依智慧和灵魂的“八音坐唱”,凝结着理想和追求的民间舞蹈,无不激荡着你的心灵,令人感奋不已。
南龙古寨的“八音坐唱”是布依族古老的传统民间曲艺,八音由月琴、牛骨胡、笛、箫、小镲、包包锣、鼓、唢呐等乐器组成,另外还加入具有布依族特色的乐器“勒朗”、“双勒朗”和木叶,演员12人至30人不等,以传统的布依曲调为基调,演唱民族民间故事、传说或汉语故事等,叙事性强、情节曲折动人。“八音坐唱”演唱灵活机动,形式多样,旋律古朴流畅,音韵优美悦耳。由于它植根于民族和民间的沃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演唱风格。每逢民族节日、婚丧嫁娶、祝寿乔迁等场合表演,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观赏“八音坐唱”是非常难得的享受,似天籁之音让观众陶醉不已。南龙古寨的“八音坐唱”曾代表巴结镇参加中华民族博览会、意大利国际民间艺术节等重大演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民族风情录,电视剧《徐霞客》、《珠江行》中都有反映,赢得广大观众的高度赞誉,被中外音乐界专业人士誉为“东方文化的明珠”、“中国民族民间出土文物”、“南盘江畔的一朵艺术奇葩”等。
这是古老的么?不!置身于厚重的民族文化氛围之中,令人感悟到历史文化的灿烂、民间艺术的辉煌和民族精神的不朽。
如果说南龙古寨发人幽思,那么万峰湖更称奇叫绝。
从南龙古寨前的歪染码头,乘华丽的贵州龙游船沿湖而下,波光浩淼的万峰湖展现在我们面前。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电站建成后,从云南罗平的八大河至贵州省的天生桥,一百多公里的千山万岭之间,一个衔接着滇、黔、桂三省区的山山水水,容纳102.6亿立方米的淡水湖悄然诞生,它的面积相当于144个杭州西湖和38个红枫湖;湖内山环水绕,湖水清澈明净,湖面风光旖旎,环湖万峰列秀奇岭峥嵘。金色的阳光下,粼粼波光与万千秀峰映衬,湖光山色,千姿百态,分外诱人。
巴结镇的领导告诉我们,该镇所辖的数十个村寨,都坐落在万峰湖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湖内盛产鱼虾,鱼的种类繁多,除常见的草鱼、鲤鱼、鲫鱼、鳝鱼外,还有青鱼、鲇鱼、鲑鱼、黄鱼、比目鱼、武昌鱼、鳖等等,资源丰富,曾有渔民打起50多公斤的人鱼;湖畔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能种甘蔗、柑橘等,沿湖有无数的半岛和全岛,形成港湾纵横交错的旅游胜地,著名的景观有红春落日、巴结泛舟、歪染渔火……美不胜收。
万峰湖连接着黔、滇、桂三省区的山山水水,连接着三省区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也连接着三省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
万峰湖,值得怀念和神往的地方。
墨韵飘香 流芳千古
早就听说宁波天一阁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民间藏书楼,渴望着哪一天能亲眼目睹名满天下的文苑异彩,探寻我国藏书文化的光辉业迹。去年十月中旬,云南省文联组织了以副主席刘鸿渝为团长的文艺家代表团,到浙江省学习考查,我有幸成为一员前往,终于圆了此梦。
天一阁坐落于宁波城的月湖之滨,创建于明代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年)之间,是嘉靖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楼。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省堇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初任随州知府,后在大半个中国做官,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升任兵部右侍郎,同年10月辞官归里。范钦十分喜欢读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搜集各类书藉,辞官后又收得甬上故家的万卷楼、静思斋等藏书,所藏典藉达七万卷。为了使这批得之不易、颇为壮观的无价之宝长存于世,便在范氏故居以东建造天一阁。
走进青翠幽雅的天一阁博物馆,满眼是精美的园林,古朴的建筑,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宁波文联的朋友介绍说,现在的天一阁不只是天一阁藏书楼,它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部分组成,是一个融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仅藏书文化区就有天一阁藏书楼,这是一栋二层硬山六开间的木楼,古朴典雅,虽历经430多年的风雨雷电,仍巍然屹立,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我们很想知道这脆弱的木楼、纸质较差的古线装本,为何能经受得住这么长的岁月的考验,成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世界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工作人员给我们作了详尽的介绍:范钦在建楼前借鉴了我国古代许多藏书家收藏不过百年,就烟消云散的经验教训,建楼时选择环境幽静的范氏故居以东,建筑高墙环围,与起居隔离;并留备弄,筑风火墙以防火患。其二是在楼前凿“天一池”,蓄水防火,池内还建有精美的假山,假山倒映碧水之中,赏心悦目,平添了无限情趣。其三是楼一建成,范钦就作出“烟酒切忌登楼”的规定,以防失火,此规定一直沿用至今。其四是范钦过世后,其长子范大冲继承父亲的遗志,又定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规定。从此藏书归子孙后代共有,并规定阁门的钥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不得无故开门入室,不得私领亲友入阁,不得将藏书借与外房他姓,还规定了违反规纪的惩处办法。这些举措避免了藏书的丢失分散,为保护藏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其五是“芸香辟虫、曝书去湿”,宁波温热潮湿,有长达一个多月的梅雨季节,对藏书保护极为不利。天一阁在每年梅雨季节过后,都将藏书晾晒一遍,除去潮气,并在书中夹放芸草,此草清香又具有驱虫药性,年年坚持如此操作,使藏书久存不朽。范氏世代相传,精心呵护藏书,使天一阁能保存至今,虽历经战乱,藏书屡有散失,至今只有17000卷,但不得不说是一大奇迹,范氏为中国文化的承袭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17000卷中,明代方志和进士登科录最为珍贵,因为现存的271种地方志65%是孤本;370种进士登科录90%是孤本,它们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无价之宝。
面对书香幽幽的天一阁,我们肃然起敬,由衷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