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杂七杂八]范氏境界
作者:任 蒙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下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来成了名言。也许是我们这代人听惯了革命的豪言壮语,第一次读到它时,我就感到这种境界高得未免有些可敬而不可近。
       人治之下的中国,数千年间没有过几天宁和的日子,为天下而忧者代不绝人,但真正做到忧奋在前,享乐在后的人,却几乎找不出来。说这话的范大官人身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本属于达官贵人一族。而既得利益者能为天下忧,相对于那些醉生梦死者要难能可贵得多,但他们的忧虑中难免含有维持现有利益格局之意。享乐阶层之忧,往往已身在乐中,本无“后乐可言”。忧天下者多出于士人,但他们在集权昏暗的年代,往往是空自忧愤,不可能有什么“后乐”来等待他们表现其崇高襟怀。杜甫饿行天下,破衫吟哦,痛忧了一生,最后只落了个贫病交加、客死他乡的下场。
       范仲淹名言的高伟之处在于“后乐”。只有实现了“后乐”者,才能达到“范氏境界”。但是,历史上一些成功的先忧者,甚至尚未等到成功,便已开始享乐了。他们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并非是在天下之后。
       同是宋朝的为官者王十朋在读罢《岳阳楼记》之后,感于范仲淹的情怀,曾写下“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的诗句。原来,亚圣曾说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的话虽然也难实现,但比范氏名言稍为实在一点。
       国人提倡什么,往往把话说绝,反倒很难与现实相照应。对于范仲淹提出的忧乐顺序,即使我具有那种境界和本事,也不能保证自己能够实现。后来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也做不到;至于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更难做到。■
       【马静荐自《北海晚报》2008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