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王陈配”领衔对台协商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两岸海协、海基会复谈前夕,国台办迎来第一位出自外交系统的“掌门人”王毅;而为两岸奔波12年的原国台办主任陈云林则出任海协会长,走上两岸协商和第一线。
       ★王毅:外交官执掌国台办
       在两岸关系明显趋暖,尤其是海协、海基会复谈的前夕,国台办迎来第一位出自外交系统的“掌门人”——王毅,而且他还是前驻日大使。两岸问题与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都由是获得丰富而乐观的想像空间。而用王毅自己的话说,则是“深感责任重大,工作光荣,使命艰巨”。
       外交界的“知日派”
       此番执掌国台办,是王毅大学毕业后的第二任工作。过去的26年里,他的职业生涯从未脱离过外交。
       公开资料显示,王毅1953年10月生,北京人。他29岁担任外交部亚洲司随员时,并不算年轻;但19年后的2001年,他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外交部副部长,去年进而成为党委书记和负责常务工作的副部长。
       负责常务工作之前,王毅的外交资历主要来自亚洲事务尤其是对日工作,是外交界有名的“日本通”。2004年9月,时值中日关系处于低谷之际,其时已为副部长的王毅出任驻日大使,被认为是“临危受命”。驻日3年,他分别促成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2006年10月访华及温家宝总理2007年4月访日,中日关系公认为由冷转暖。
       涉外谈判经验丰富
       王毅此番履新,是为外交官员执掌国台办的首次。
       不过,外交官员进入涉台系统或主管对台工作并非无先例可循。过去10多年来,国务院分管两岸事务的副总理、国务委员,都出自外交系统,包括钱其琛、唐家璇、戴秉国,都曾担任过外交部长或副部长。另如,前国台办副主任、海协常务副会长唐树备也曾长期在外交系统工作。
       尽管如此,王毅此次履新还是广为瞩目,一如他当年东进日本一样。台湾和日本媒体也广泛提及他当年的故事,来猜想他将为新职开出怎样的局面。
       在日本人眼中,王毅是“糅和强悍与绅士风格”的中国外交系统代表人物。除在中日关系上功不可没外,王毅另一外交业绩是朝核六方会谈。在他赴日之前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期间,曾是前三轮六方会谈的中方代表团团长。台湾《工商时报》称,在六方会谈期间,外界对王毅的评价是,他在朝鲜、韩国、日本、美国等矛盾甚深的国家之间折冲,“从原则到分寸,从政治到策略,都掌握得非常好”。
       由于王毅涉外谈判经验丰富,随着两会复谈,台湾《工商时报》预计,“两岸关系将步入有政治性色彩的‘谈判时代’”。
       岛内各界乐观其成
       对王毅在当前两岸关系难得历史机遇下承担对台工作重任,岛内各界多持乐观看法。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张五岳表示,出身外交系统的王毅,足以“整合涉外与涉台两项事务”,是相当适合的人选。在接受台湾《经济日报》采访时,许多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成员表示,王毅履新代表“中共对外思考具有很强的战略一致性和整体性”,台商都乐观其成。
       有国民党人士对台湾《中国时报》分析,协商台湾民众关切的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等问题,势必列为大陆未来对台协商谈判的重要议题,由熟悉国际事务的人士接任国台办主任,“是要放开,应非紧缩”。
       同样着眼王毅的外交背景,日本《产经新闻》则以猜忌的语气来解读王毅新职。其文称,近年来台日关系日显密切,中国政府安排在日本各界拥有广泛人脉的王毅接任国台办主任,“可能是要借力使力,企图阻止台日靠拢”。
       相形之下,有熟悉大陆政局的观察人士认为,外界对这一重要人事安排给予丰富联想在情理之中,但不必过度解读。(胡宇廷)
       ★陈云林:为两岸奔波12年
       陈云林的12年,其实是他作为国台办主任走过的12年。
       这个学农业、从来没有搞过对外事务的官员,1994年从黑龙江“空降”国台办,并在3年后成为国台办主任。可他上任以来,面临的是台海最风云变幻的12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陈水扁屡撞红线,陈云林的12年,辛苦自知;而2005年连宋来访以及国共平台的搭建,则成为他成功抓住的两岸关系黄金机遇,并为2008年两岸局势的扭转打下坚实基础。
       上任初期接受震撼教育
       1941年12月出生的陈云林,辽宁黑山人。1994年1月,陈云林进京,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他开始接触对台事务的阶段,正值两岸局势最为紧张的那几年。对于此前一直在东北沃土奋斗的这名52岁的副省长来说,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而1996年的台海危机,无疑给了陈云林一个震撼教育,让他对台湾问题的严峻性有了立体、全面的认识。
       艰难应对“后台海危机年代”
       1997年8月,李登辉冻结“台湾省长选举”。就任国台办主任不久的陈云林,对此并不放心。他关切的是,大力鼓吹本土路线的国民党当局,是否据此展开渐进式的“台独”布局,并精心设计制造“台湾作为中国一个省的法理地位被废黜”的偷梁换柱之举。
       在提心吊胆的日子里,陈云林迎来了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1998年10月,暌违了5年之久的“汪辜会谈”在上海举行。面对复杂而微妙的台海局势,陈云林援引鲁迅先生的话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爱好中国古典文学的他,在欢迎辞以及赠予辜振甫对联中特意引用两句古诗,意味深长:“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然而,因辜振甫上海之行稍微缓和的两岸局势并没有持续多久。1999年7月9日,李登辉发表了震惊中外的“两国论”,两岸关系再度严重倒退。7月15日,陈云林亲自站上火线,公开抨击李登辉把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的关系”的分裂行为,同时全面升级批判“两国论”舆论攻势。
       
       紧盯民进党“公投”把戏
       李登辉尽管在2000年卸任,但刚刚“松了一口气”的大陆,却意外等来民进党的上台。为了应对陈水扁的“四不一没有”,大陆的“听其言、观其行”成为对台政策的主轴。陈云林也先后发表“台湾新任领导人要把台湾引领至何方,我们拭目以待”等喊话性质浓厚的讲话。
       直到2002年8月,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论”。这个与“两国论”有点相似却又不太一样的“台独”论调引起北京的高度警觉。果不其然,紧接而来的2004年岛内的“大选绑公投”,成为陈云林任内需要面对的又一个重大危机。
       那年3月20日投票日之前的两颗子弹与逆转选举结果的形势,令时年62岁的陈云林神经绷紧。据台湾《联合报》报道,3月21日尽管是假日,但陈云林一早即抵达位于北京广安门附近的国台办大楼,听取台湾情势发展报告,紧盯岛内的一举一动。所幸的是,陈水扁主推的“防御性公投”因未达法定门槛而宣告流产。
       搭建国共平台功不可没
       2005年,是陈云林对台工作中最跌宕起伏的一年。
       陈水扁当局“法理台独”动作的加快,让大陆不得不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这使年逾六旬的陈云林更加忙碌。他亲自奔赴华盛顿与美国政府沟通,并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工作。这也是他针对两岸议题第三次访问华盛顿。
       如果说2005年年初《反分裂国家法》是大陆对台方略朝着政策法制化的方向迈出的重要上步,那么几个月后,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大陆行,则把低迷已久的两岸关系带出了一片新天地。
       此后,国共互动频密,两党交流平台开始搭建,大陆启动一波又一波的惠台措施。在此背景下,2006年初陈水扁当局终止“国统会”运作的插曲,并没有对两岸关系带来太多干扰。同时,陈云林的多次赴美,也促成中美开始联手“制独”,迫使台湾当局“踩红线”之举列难以为继。
       经历了李登辉、陈水扁两任领导人的低潮期后,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吴伯雄更以岛内“执政党主席”之姿登陆,两岸关系回暖。但陈云林并没有功成身退,他的新身份是——专门负责对台协商的海协会长。(沈宇哲)
       (摘自6月5日《国际先驱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