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川县城的选址不确定,整个灾后重建规划都无法进行。我想,国务院会尽快确定北川新址”,在位于北川县擂鼓镇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帐篷中,北川县县委书记宋明一边吃晚饭,一边接受记者采访。
经过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与论证,2008年6月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专家组经评估认为,绵阳市安县的板凳桥区域为北川新县城的首选地址。目前,这个新址初步方案已上报国家相关部门,最终方案需经国务院批准。
位于安县安昌镇和黄土镇交界处的板凳桥,坐落于绵阳市安县黄土镇常乐村6队,名字源于常乐村的一座石桥。板凳桥距离绵阳城区不到20公里,地势显得相对平坦。此地为安县的农业重镇所在地。
宋明强调,北川县城选址必须秉持的原则包括,“首选是安全宜居;第二,不论县城建设还是今后我们老百姓就业,都能有比较好的居住和发展空间;另外,能作为传承我们羌族文化的载体”。在他眼中,“板凳桥”方案是备选方案中较为理想的方案,“在这个地方肯定比在擂鼓镇好”,他语气笃定。
这位自2005年9月10日主政北川的官员川腔浓重,他表示,从中央到地方都会对重建有要求,对于建设新北川,就是“3个月提出重建规划,3年重建初具规模,5年重建比较完善”。
专家组的一个公开意见是,板凳桥区域距离绵阳市区较近,从交通、大的空间布局等各方面考虑,有利于带动新北川产业经济发展。
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北川县城如今已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2008年6月10日10∶20,北川水文站观测到唐家山堰塞湖流量为5200立方米/秒,冲破湖堤的洪水开始袭向北川县城,这一天,尖锐的红色警报刺破了北川县城上空的宁静,翻腾的洪水翻越北川县城的倒塌房屋与地标建筑龙尾隧道,疾驰而下。汶川地震已过一个月,人们在山坡上驻足,俯瞰故土,默哀作别。
对于北川新县城的选址,中国的规划专家们在震后对北川县及其邻近县共5个新城选址备选地考察,分别是北川县的擂鼓镇,安县的永安镇、安昌镇、桑枣镇与板凳桥。
这5个新址备选地中,位于北川县城东南面的擂鼓镇距离县城仅8公里,最近;板凳桥处于相对较远的东南方,距离绵阳城区最近。但板凳桥距离安县新县城花镇不过10公里,倘若北川县在板凳桥建新县城,等于“跑到了安县的内部建县城”。
对此,北川县组织部副部长赵军表示,后期的行政区划由国家来决定,“我们服从国家的安排”。
震前,有16.1万人口的北川县是羌族聚居区,保留羌族的鲜明民族特色也被推上北川重建的台面。在板凳桥这一带,羌族人所占比例并非很高,羌族族人多通过婚嫁方式迁居此地。一些专家担忧,倘若将人们从长期居住的家园迁离,可能会影响羌族的文化延续。
北川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震前的北川约有9.6万羌族人。北川县委书记宋明多次跟记者提及,传承羌族文化是北川重建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
虽然,一些地震幸存者开始走上返乡生产自救之路,但对于北川受灾严重的几个乡镇与北川县城的居民而言,他们依然在等待北川县城选址的一锤定音,也在等待尽快踏上返乡之途。但山体滑坡与潜在的地震断裂带,让一些灾民无法返乡重建。
目前,尚有近4000人仍安置在绵阳九洲体育馆,他们基本都来自北川县城所在地曲山镇,以老人、孩子和妇女为主。安全和回家,总是两个提及率最高的词汇。
宋明介绍,现在安置在绵阳市与安县各个安置点的北川县灾民大概还有1万人左右,一些其他乡镇的灾民已陆续回到北川县,在他看来,关内(北川县西北乡镇)很多乡镇的灾民原则上都要回去;山东省目前负责对口援建北川县,为北川受灾群众建设板房,“我们的板房集中安置区还没有建好时,临时把灾民安置在这些地方;等我们的集中安置区修好后,他们就要回到北川。但如果是陈家坝乡或者漩坪乡、禹里乡这些地方的部分灾民,包括部分北川县城的灾民,估计有1万人左右,他们还不能回去,可能被安置到擂鼓镇”。
距离北川县城18公里的陈家坝乡,房屋全部坍塌,地震造成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将两个村落埋于百米之下,村民集体翻山逃难,走出来。昔日繁华的乡镇如今几近空城。
擂鼓镇在震前为北川“工业强镇”,纤维板、页岩砖、“禹峰牌”水泥、竹编凉席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而今,因地震损毁严重,擂鼓镇几近瘫痪。
值得一提的是,“在擂鼓镇,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地方还具备一定的居住条件,还有三分之一的地方,老百姓是不能回去的”,宋明解释。
“希望北川县城快点重建,我们出去打工的人,总是要回家乡的”, 擂鼓镇村民魏世洲蹲在废墟上说,只有搬到简易房中,他才可以像以前一样,安心到合肥去打工。(贺莉丹)
(摘自《新民周刊》2008年第25期,作者为该刊特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