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铭记抗震救灾的十个“第一次”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6月12日,地震发生整整一个月,这一个月,我们失去了很多——生命、财产、家园,但在与灾难抗争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多,思考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可以说,这一个月的抗震救灾,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的众多个“第一次”:
☆第一次启动一级救灾响应
国内外捐助外资款项第一次突破400亿元。地震发生以来,平均一天有近15亿元的捐赠,超过我国2006年、2007年两年捐款总额!
☆志愿者第一次大规模参与救灾
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各地参与救灾的志愿者超过1000万人。
☆国外救援队第一次参与地震救援
自5月16日起,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4国的救援队相继抵达四川灾区,并立即投入救援工作。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震灾最前线展开。
☆第一次举国为平民哀悼
5月19日清晨4点58分,天安门广场上的五星红旗一如平常地随着朝阳冉冉升起,然后徐徐降至半旗。当天14时28分,凄婉的警报声、汽笛声、喇叭声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鸣响,天地同悲、举国齐哀。在伤亡惨重的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很多国家都由政府宣布设立全国哀悼日,而我国则一直缺少一个国家层级的集体祭奠活动,对于唐山大地震、特大矿难、渤海沉船等重大事故造成众多的死难者,从未举行过全国下半旗的悼念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设立为期3天的全国哀悼日。
☆第一次专门为地震灾后重建制订国务院条例
6月8日,国务院公布实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第一次震撼世界的信息透明
从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中国政府准确、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聚焦了全民的关注,传达出对生命的关切。
☆第一次大规模实施空降空运救灾
5月14日,在灾情最紧张的时刻,15名空降兵在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且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冒险从4999米高空伞降到重灾区茂县,创造了世界空降兵史上的奇迹。
同日,空军飞行132架次,将6000余名增援部队和131.5吨救灾装备、药品空运至灾区。解放军在这次救援行动中,空运规模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
☆第一次大规模实施对口支援救灾重建
6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为加快灾后重建,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组织有关省区市对口支援灾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有关部门已经确定了21个省区市对口支援重灾县。这次对口支援灾区和重建的规模,已远远超过其他救灾和重建的规模。
☆第一次成功处理巨型地震堰塞湖
汶川特大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最高时达到2.5亿方,威胁着百万人生命财产安全。经过艰苦奋战,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取得决定性重大胜利,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6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