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负暄琐话]墙的档案
作者:卫克兴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和事有档案,而墙没有档案。
       墙,应当是雪白的,应当比雪还白,比白色的牛奶还白。但是,墙,在实际中,并不都是雪白的。墙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被人涂写了不同的标语、口号和画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墙,不论农村和城市,都写着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内容的标语。解放战争时期,大街小巷的墙上,都有“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之类的口号。
       建国后的上世纪50年代初,墙上到处是“抗美援朝”的标语。到了1958年,全国农村、城市的墙上,处处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万岁”的口号。再往后,又涂满了许多画儿。我上完小五年级时,离校门口不远的白墙上有一幅画,至今还记忆犹新:墙上画了一个大红薯,红薯下部站了一个人民公社社员,正用手扶着梯子,小梯子上,是一个正在登梯子的社员,梯子顶上的红薯上头,还是站了一个社员,正笑着向天安门招手呢!可以想象,这个红薯该有多大呀!
       到了“文革”期间,墙所承受的委屈和压力,更是不堪重负。全国各地的墙上,不仅贴满了大字报,而且有许多墙上涂满了粗暴的字。雪白的墙,顿时变得十分肮脏。以“打倒”为主调的标语、口号,不仅使许多人弯过腰,而且使一些孩子的爸爸腰弯之后,就永远地再也没有站起来,他们永远地被打倒在地下,永远地不在人世了。墙变得冷酷而可怕。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知道有多少清洁工,费了多大的力气,在为长长的墙粉刷一新。他们告诉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比喝的牛奶还要洁白的墙,终于在人们的梦中变为现实。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时隔不久,大街小巷墙上的标语、口号和画儿,很快又死灰复燃。君不见,街头巷尾“速治性病”“祖传秘方”抬头便是。居民住宅的楼道里,名目繁多的药品广告、家政服务、办证手机号码,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如此普遍的“墙壁文化”,已构成与城市文明进步相悖的一大景观。这些“墙壁文化”显然非小孩子所为,而是普遍带有商业色彩的大人们涂的、写的、画的。因此要铲除它颇有难度。
       不干净的墙,给城乡带来的副作用,显而易见。一是污染环境,二是极易造成误导,三是给一些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导致图谋作案,危及社会治安。
       解决“墙壁文化”的办法很多。诸如城市管理部门、商业管理部门、社区工作人员等,对于一些需要宣传的商业信息,对于一些的确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便民广告等等,不妨统一划分区域,设置专门的广告宣传栏……只要有人去抓、去管、去做,总会起到一定效果的。但是,管理归管理,办法归办法,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要加强对国民的素质教育。
       墙,历史的见证,却无档案可查。我温和的晴空啊,您看到、听到了吗?■
       【倪早菊荐自《档案大观》2007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