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汪洋入粤
作者:魏黎明 赵 蕾

《新华月报(天下)》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7年12月1日下午,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广州珠岛宾馆宣布,中央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不再兼任广东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兼任广东省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
       张德江主政广东5年多来,李源潮评价:“各方面工作都取得突出成绩,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此前一天,52岁的汪洋刚刚卸任重庆市委书记职务。此番入粤,如何使广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这位以“思想解放、开拓创新”著称的新书记的首要任务。
       张德江:广东是个神奇的地方
       2002年底张德江自浙江省委书记任上初入广东后不久,广东除自身经历了一场“非典”战役外,江苏、山东两省的GDP总量也迅速赶了上来,与“老大哥”广东仅差几百亿元。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江苏、山东的一半,总量低于两省。
       “当时可能要丢掉经济排头兵的位置了。”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说。在那一段时间,张德江在公开场合说得最多的就是,广东“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以此警醒并鼓励部下加快发展。
       转机在2004年出现,当年进行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结果出炉后,广东与江苏、山东的GDP差距一下拉大了。“这为他赢得了机会,他可以谋划自己要做的事情。”丁力说。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经济发展最早受益于外源型经济,但后继乏力也皆因外源型经济日益向内地扩散。这时候,张德江提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将过去的外源型为主转变为内外源协调发展。而发展民营经济,正是他在浙江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
       2003年至2006年,广东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GDP的增长率中史无前例地占到了5个百分点。在当时全国上下都热衷于招商引资的情况下,广东这么做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事实上,广东经济在连年全国领跑的背景下,已经率先触碰到“天花板”。在当时一份直接提交给张德江的报告中提到,广东已经迫切面临经济转型,应提早准备,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2005年,张德江在广东佛山提出,自主创新能力决定广东前途命运。他指出自主创新首先要自主创业,这即与发展民营经济联系起来。
       正是在这一战略背景下,华为、中兴等一批高科技企业被列入广东重点保护扶持名单,广东的专利申请、中国名牌总量也在全国连年占据第一位。
       此举正契合胡锦涛总书记2003年视察广东时强调的“科学发展观”精神。中央看到了广东的努力,李源潮评价,广东“经济增长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在内部创新挖潜的同时,广东也积极拓展外部空间。2003年底,张德江正式提出泛珠三角概念。根据这一概念,珠江流域广东等9省(区)再加上香港、澳门将更密切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
       这是一个共赢的举措。上海浦东崛起,京津唐地区也加快发展,广东的区位优势日益丧失。2003年针对世界500强企业的一项调查更让广东陷入深思。调查认为要进入中国市场,应选择上海等沿海地区,相对于广东,那里腹地更广阔,辐射能力更强。
       泛珠三角概念最终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的肯定与支持。在过去的5年,广东GDP年均增长14%,预计到2007年底将超过3万亿元。
       正因为在广东度过了这“不平凡的5年”,张德江在新老书记交接时动情地说,广东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是一个能干成大事业的地方。
       汪洋:改革开放是广东的魂
       离任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重庆市委书记汪洋主持了最后一次重庆市级干部读书会。会上他希望定期的读书交流能成为制度,延续下去。
       2007年初,他向官员们推荐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书,该书描述了全球化图景:世界进一步缩微,越来越多的人被电脑、电子邮件、网络、远程会议和各种新软件联系到一起。世界被拉平了。
       重庆市九龙坡区区委书记郑洪告诉记者,他和身边的很多人都读了该书。他本人对身处的扁平化、开放的时代有了新的认识。
       在重庆最近一次三项教育全委会上,汪洋作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主题报告,他不止一次要求当地官员要敢试敢闯、勇做“吃螃蟹”的人。
       根据《南方日报》报道,到广东工作后,汪洋在讲话中称“改革开放是广东的魂”,“广东靠改革开放赢得今天,也只能靠改革开放开创未来”。
       这使人联系起16年前《铜陵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醒来,铜陵!》,文章说:“改革大潮汹涌澎湃。历史不允许我们躺在计划经济上酣睡了。必须解放思想,向一切僵化、陈腐、封闭的思想观念开刀。”
       那时,广东靠改革开放开始起飞,担任铜陵市市长的汪洋正在当地主导一场大讨论。时任铜陵市委书记孙树兴对老搭档的评价是:思想解放,很有魄力。孙还记得,当年铜陵拟建一批雕塑,汪洋建议设计方案在全国招标,“这在当时非常超前”。
       孙树兴告诉记者,现在逢年过节,汪洋都会打电话或者寄贺卡,向他表达问候。
       重庆这两年的一些举措,有些与汪洋直接推动有关,比如要求报纸,“领导人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有文件还要求媒体“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
       郑洪回忆,在“钉子户”事件中,九龙坡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外界通报事件进程,也是得到汪洋的指示。目前,重庆市政府定期开自主新闻发布会,记者可就任何问题向新闻发言人发问。
       2007年,重庆农地入股新政出台,在法律层面解决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合法化的问题。汪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排除这项政策的风险,他说,“入股”是投资行为,要投资当然有风险。重庆市的土地入股做法是功是过,还有待实践检验。
       汪洋对非公经济的重视也颇受媒体关注。2006年,他在“第六届重庆民营企业家年会”上指出,“民营经济创业初期的‘不规范’既是其与生俱来的‘胎记’,也正是其生机勃勃的活力所在。”这番高调为民营经济正名的“胎记论”广为流传。
       (综合2007年12月10日《经济观察报》及12月6日《南方周末》,作者分别为两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