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萨科齐豪赌“新政”
作者:钱亦楠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8月23日,法国新总统萨科齐迎来了执政的第100天。对于萨科齐主导下的这场深入法兰西神经末梢的结构改革的风险得失,也可放在这一被赋予历史宿命感与政治象征意义的时间段内来权衡考量。
       强势登场的总统
       “我不是想成为总统,我必须成为总统。”说这话的萨科齐从2002年起就开始为入主爱丽舍宫做准备,所以当他在2007年5月6日的第二轮选举中击败社会党的劲敌罗雅尔,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第六任总统后,这个“从不休息的工作狂”选择了陪妻子塞西莉亚去地中海岛国马耳他度假。这一反常的举动可谓用心良苦,一是给法国各地可能升级的反对他当选的暴力骚乱釜底抽薪,而将绥靖之责留给了他不喜欢的末任总理德维尔潘;同时,也给老总统希拉克空出足够的新闻版面以使其风光地结束12年的总统生涯。
       从马耳他返回巴黎后,萨科齐就一直在一栋隶属总理府的楼里思考组建“瘦身”内阁的问题。当5月16日他出现在爱丽舍宫宣誓就职时,一份15人的内阁名单已然成竹于胸,留给新总理弗朗索瓦·菲永要做的,只不过是将精简合并后的各部的名称记录下来。这种总统“亲自组阁”的强势作风从一开始就折服了总理府马提翁宫的新老主人。
       提名左翼社会党人贝尔纳·库什内出任法国外长,是强调重回欧美怀抱的萨科齐打出的又一张出人意料的牌。不管这是为执政党在6月中旬的国会选举中“再下一城”所出的分化牌,还是为对美外交上“大变脸”可能面临的杯葛行动而预设的挡箭牌,总之一个目的达到了,即萨科齐以他能够从反对党阵营中任意挖人的超炫姿态成为令人生畏的改革派共主,这使他政治上的反对者要么及早收声,要么被他毫不客气地踢出政府班子。
       这样的行事风格自然逐渐引发了批评。与美国总统职权上的大包大揽不同,法国宪法对总统和总理的职责有着明确分工:外交与国防事务是总统的自留地,而经社、文体等事务则由总理全面负责。现在萨科齐“无处不在、介入一切”,这在他执政头百日还好说,因为总统新当选,选民对新总统总是相对宽容,愿意让新总统有足够的权威来改变老迈的法国政治,但一国元首老是这样越俎代庖,一旦有个闪失,则无异于拿自己的政治生涯作赌注,虽说萨科齐下的赌注足够高,但也未必能保证他安然度过这5年任期。
       有分析家则直言,萨科齐的今天让人想起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昨天:“在他的第一个任期里,布莱尔全面出击,活力四射。他有足够的基础,他三次蝉联首相,在工党历史上绝无仅有。但是,他却因为伊拉克政策饱受指责,虎头蛇尾,黯然离去。” 更为本土的一个例子是法国左翼社会党人密特朗,他在当选总统的头一年力推废除死刑、企业国有化以及“膨胀”政策等激进改革,但很快,在现实面前,密特朗第二年就开始全面退却,“膨胀”也就演变为“紧缩”。萨科齐如今一味逞能,一旦遇到挫折,便有可能骑虎难下。
       昂贵的内政改革
       萨科齐竞选的口号曾是“与过去的法国平静地决裂”。这一决裂在内政方面首先发生在经济体制领域。理由很简单:这一场涉及就业、教育、医疗、安全、移民等范围如此之广的改革,不可能一股脑儿同时进行,否则就不会平静;而且要改革,就得花钱,就势必要有强劲的经济增长作为后盾。据预计,光是高校改革的预计费用就达到50亿欧元。要将萨科齐那一整套改革计划付诸实践,法国目前位于2.25%至2.75%之间的增长率就显得有点可怜。
       因此,在萨科齐执政的头100天,政府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经济改革法案的起草和商榷上,其速度也是快得惊人。上任不到一个月,总理菲永就在总统授意下向参院递交了一份长长的改革议案,首当其冲的便是废除35小时工作制。
       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萨科齐对这种充满社会主义色彩的工作制一直耿耿于怀,他曾在与罗雅尔的电视辩论中痛心地说:“现在欧洲除了法国,没有一个国家还保留这种制度。”为了鼓励法国人多劳多得,对于35小时之外的工作收入免税,也被写入了改革方案。而作为萨科齐第一阶段内政改革的收山之作,法国国会8月2日通过了公交系统罢工的“最低服务制度”,成功降低了罢工的威慑力。
       当然,这100天的经济改革也不全是喜报,面向更广泛人群的“减税风暴”就拉响了政府支出的危机警报。萨科齐开列的减税单子洋洋大观,包括降低买房贷款利息税,减少企业为雇员交纳的社会保险税,减收遗产税,将个税最高税率从60%降至50%等。这一系列改革在前期必然会加重政府的赤字负担,因此也被有的法国媒体称为“财政休克”(choc fiscal)。
       为了缓解“新政”可能带来的财政危机,萨科齐正在调整公务员制度,规定所有部门的财政预算由统一部门管理,减少向地方政府的拨款,尽可能为改革留有余地。然而,体制改革可以在一朝一夕内得以实现,但改革的成效却非立竿见影,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这一改革的成果来临之前,萨科齐必须放慢体制改革的步伐,而这考验的恐怕不只是法国人的耐心和其变革的决心,还有法国那本已不太乐观的财政状况,这使得“新政”开局变成一场豪赌。
       外交战略大变脸
       萨科齐当选后,法美关系明显升温。此前嘲讽萨科齐“挪用”勒庞极右竞选主张的库什内担任外长后,一改法国在希拉克时期就伊拉克战争与美国争得面红耳赤的形象,转而赞同美国的外交主张,支持伊拉克战争和干涉政策。这显示在萨科齐对美国模式顶礼膜拜的影响下,法国政府20年来首次实施真正的右翼外交政策。
       对美外交“大变脸”的同时,萨科齐也着力把法国带回欧洲大家庭。从上任伊始首访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到为了新“欧洲宪章”而接连游说意大利、西班牙、波兰等国,萨科齐以他“1/2匈牙利血统,加1/4犹太血统”的特殊身份周旋在新老欧洲国家之间,甚至为了换取布鲁塞尔对“简化版”欧宪的支持,萨科齐搁置了其一贯的反对土耳其入盟的立场,向欧盟主席巴罗佐保证法国将暂不反对土入盟,可见其为欧洲一体化事业不遗余力。此外,萨科齐还破例邀请欧盟其他成员国派兵参加7月14日的法国国庆传统阅兵仪式。
       由于萨科齐没有像希拉克那样和中东国家的领导人建立很好的私交,对于中东这一块法国传统的战略要地,萨科齐一时使不上劲,但他及时地提出“地中海联盟”的概念,试图将法国的战略包围圈从欧盟向南延伸。该计划除了有助于解决移民和反恐问题外,也有利于发挥北非的能源基地作用,减轻俄罗斯对西欧施展能源讹诈的筹码。为此,萨科齐将非洲出访的头两站选在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并在利比亚释放被以传播艾滋病毒罪名关押的保加利亚医护人员后的第二天,专程前往利比亚,和卡扎菲签下了令外界眼红的核能大单。
       对于萨科齐“开局”的这100天,法国舆论普遍认为比较成功,法国反对派杂志《玛莉亚娜》周刊甚至称,法国只剩5家“反萨科齐”的报刊和电视节目,其余全部是总统的“粉丝”。这也许要感谢法国人在长期的经济停滞和社会紊乱之后学会的宽容和谦和。从萨科齐暂时还算顺利的经济改革中,可以看到法国政治右转的大气候,但是,他能否趁热打铁,披荆斩棘,达到胜利的终点,则还是未知数。
        (《南风窗》2007年9月上)
       分析
       弥补希拉克时期的法美裂痕
       萨科齐成“巴黎的美国人”?
       8月27日上午,法国总统萨科齐召开驻外使节会议,首次就法国外交政策发表专门讲话。萨科齐从欧洲建设谈到伊拉克战争,从法美关系讲到非洲问题,清晰地描述了立足欧洲、发挥更大国际影响的法国外交政策。那么,萨科齐的新外交将会对大国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呢?
       
       和布什一样爱骑车
       在萨科齐就任总统后,法美关系迅速升温。8月,萨科齐夫妇“史无前例地”选择到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湖边小镇沃尔夫伯勒度假,而该地距布什家族的度夏别墅只有80公里,萨科齐也成了小布什执政7年来在家族度夏别墅中接待的第二位国家元首,白宫还宣称这次聚会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萨科齐与布什家族的聚会并非偶遇。萨科齐素有亲美之名,在他赢得大选后,美国《纽约太阳报》就在社论中称他为“巴黎的美国人”。作为匈牙利移民的后代,萨科齐始终强调辛苦劳动的重要性,这似乎与“美国梦”的精神不谋而合。《纽约时报》曾经如此描述萨科齐:“这个人公开说自己喜欢海明威(美国文学家)和史泰龙(美国电影明星),赞赏美国的职业精神,相信社会地位可以改变。”这样一位总统自然很容易赢得美国民众与媒体的好感。
       此外,萨科齐也与布什有许多共同点,他们都喜欢骑自行车和跑步,都轻视精英阶层,说话用词都较粗放。
       在伊朗问题上,萨科齐这次就把话说得很直白:“对我来说,伊朗拥有核武器是无法接受的。”然而,与希拉克一样,萨科齐也小心地称,伊朗发展民用核能则是另一回事。
       萨科齐说,伊朗仍然可以选择是与国际社会对话还是接受更多的联合国制裁。他说:“这个策略是唯一能让我们避开一个灾难性结局——要么是伊朗拥有核弹,要么是轰炸伊朗的策略。”言下之意,如伊朗宣布拥有核武器,那么法国将不会阻止美国轰炸伊朗。
       拉中国加入G8
       在对华关系上,萨科齐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因此发展与中国的关系符合法国的根本利益。这也符合自戴高乐以来法国对华关系的一贯立场。
       在8月27日的驻外使节会议上,萨科齐甚至进一步表示,八国集团(G8)应吸收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变成十三国集团。萨科齐称,八国集团应继续缓慢的改革,与中、印、巴、墨、南等国最高领导人的对话应该用制度确定下来,并且持续一整天时间。
       支持德、日入常
       当然,萨科齐最看重的还是欧洲,他认为欧洲的建设是法国的“绝对头等大事”,因为“没有欧洲,法国就无法对当今面临的挑战进行有效回答”。萨科齐主张欧盟成立“贤人委员会”,研究2020年至2030年的欧盟前景及任务。
       为了重新发挥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萨科齐还积极改善与德国和英国这两个欧洲大国的关系。在就任总统的当天晚上,萨科齐就飞往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商谈恢复法德轴心的问题。在这次讲话中,萨科齐甚至主张德国应与日本、印度和巴西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因为在伊战问题上的分歧,英法关系也陷入低谷,不过布莱尔的下台成了两国关系的转机,布朗接替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后不久,就访问了法国。有评论称,一个由法德英组成的“铁三角”正在形成,而法德英关系的改善,必将对欧洲一体化产生积极影响。(李贝卡、雷怀)
       (8月31日《青年参考》,作者为该报特约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