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梁爱诗:回首10年香江路 特区前景更辉煌
作者:朱华颖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为特区10年成长史的见证人,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特区政府首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在回顾中思考着一个个新的命题:“一国两制”的实践将如何深入,今天的成功将如何把香港导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忆起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那一天,梁爱诗说,当时她也在交接仪式现场,“心情非常激动”。她讲了一个小插曲:一位来自尼泊尔的部长看到回归后,香港法官依旧穿着过去的服装、戴着假发,没有和内地的法官统一着装,感到非常惊讶。在梁爱诗细心解释后,他才了解到这就是“一国两制”。梁爱诗表示,香港回归时,很多人对“一国两制”方针并不了解,还有人预言香港市民将会失去许多自由。但回归以后,这些悲观的预测一个接一个地落空。在基本法的保障下,香港居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比回归前还要多。国际社会均承认,香港至今仍是亚洲最自由的城市之一。
       “1997年回归时,香港有600多万人口。现在香港人口已达700万,比10年前增加了六分之一,这本身就是对香港回归10年来成就的肯定,也充分说明市民对香港、对国家前途的信心。”梁爱诗说。
       同时,梁爱诗也直言,长达150多年的殖民统治,使得一些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定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模糊;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经历一段心路历程。过去10年,祖国经济腾飞,科技发展,国力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往来不断增多,香港市民更加了解祖国,这些都加强了香港市民对自己国民身份的认同。
       “回顾历史,我们明白国家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命运,不能与国家的命运分开。回归祖国是件历史大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梁爱诗说,“一国两制”史无前例,香港在落实“一国两制”的过程中,走在了历史的前面,承担了“最有意义的任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中华民族大团结、中国和平统一的希望,“历史托付我们实现这个理想,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去完成这个任务”。(朱华颖)
       (6月12日“新华网”,作者为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