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胡锦涛“三句话”强调官员选任标准
作者:舒泰峰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4月11日至14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新华社的报道说,胡锦涛此行是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党的建设进行调查研究。
       胡锦涛先后考察了中卫、固原、吴忠、银川等地。这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这个地区干旱少雨,沙漠肆虐,生态极为脆弱,人们生活艰苦。新华社报道说,胡锦涛多次顶着风沙,走荒漠,登沙丘,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
       中卫有一种独特的旱作农业模式:给沙土压上砂石,然后种上耐旱的枣树和西瓜,既可以减少蒸发量、保持墒情、减少扬沙,又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听着当地干部的介绍,看着压砂地里赶种枣树、点西瓜籽的村民们,胡锦涛大步朝他们走去。
       胡锦涛拿过一把铁锹,挥锹给一棵枣树培土。看到一群妇女正在压砂地里点西瓜籽,胡锦涛走近她们,仔细察看这种特别的种植方式。之后,他拿起一把小铁铲,蹲下身子,在地里刨出一个小坑,用筷子夹起一颗发芽的西瓜籽点进坑中,小心培上土,然后罩上用来保湿、保温的小塑料杯。
       此间,胡锦涛做了一番引起海内外广为关注的讲话。他说,对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要格外关注;对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要多加留意;对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不能亏待。
       “格外关注”、“多加留意”、“不能亏待”,直白而简洁,迅速被外界概括为“三句话”或者“三原则”。时值地方党委换届中期,十七大召开在即,胡锦涛在西部边远地区说的这三句话,被视作对干部选用标准的特别重申。
       别让基层干部寒了心
       2006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所涉官员用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的表述——“数以十万计”。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已有14个省份完成了党委换届,此外,剩下的17个省份的换届工作将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完成。
       之后,今年下半年将迎来“今年头等大事”——中共十七大的召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官员选拔无疑是当下我国政治生活中最牵动各方神经的一件事情。
       在叶笃初看来,截至目前,此次换届总体是比较成功的。当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中共中央组织部1月31日透露:全国各地共查处换届期间的违规违纪案件121起,处理有关责任人192人,纠正了对613人的违规任用规定。
       有人形象地概括了“换届病”的种种表现,其中一种便是“钻营”——自认换届是机会,四处活动,“跑关系”、求人情,以谋一个更高更好的职位。这种情况与腐败相结合,便形成一种不良的风气——一些能说会道,善于钻营的官员获得了提升,而另外一些埋头苦干的官员却升迁无望。
       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身在西藏讲课的中央党校教授蔡霞语气激动,“总书记的‘三句话’是有针对性的”。
       在她看来,这种针对性包含诸多方面,首先,“三句话”暗含以前存在的在少数人中选人、在眼前人中选人,不能把真正干实事的人提拔上来的现象。
       “第二,越是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官员付出的也越多,这批官员如果长期得不到提拔,干着干着就寒心了。”蔡霞本人一开始就在江苏基层工作,接触过很多基层干部,“这是我几十年的一个深刻体会”。
       胡锦涛的“三句话”发表之后,就有网友发表评论细述基层干部的处境:“基层是个筐,指标是口缸,什么都要装,干部不好当”。基层干部不好当,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基层干部常受“夹板气”,还要承担大量突击性任务,“来的都有文件,下的都是指标”。特别是一些地方将招商引资与干部的提升和工资挂钩,成了最让人头疼的事。三是事事都得办,事事要花钱。没钱咋办?自个垫了工资不算,还得四处筹款。一到过年,有的基层干部就忙着躲债,看见借条心发慌,听说要钱腿发软。
       这篇评论接着说,不少基层干部默默无闻,在一个地方一个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领导信任,群众认可,可就是每次提拔都擦肩而过,被“忽略不计”。有的人年轻时就进入了“后备人才库”,可十多年过去了,还是原地不动,人才库成了“冷库”。这一切无疑挫伤了一部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
       这位网友总结,胡锦涛的“三句话”“温暖了基层干部的心”。
       叶笃初注意到胡锦涛在白芨滩林场考察的一张照片,照片中,胡锦涛拿着两株沙漠植物与当地治沙群众进行交谈。“白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微寒,微苦,是治病的。”叶笃初特别查了一下白芨这种植物的性状,“总书记的这一番讲话正如白芨一样,良药苦口,语重心长”。
       用人之道,考察之范
       叶笃初告诉记者,目前,十七大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种准备是多方面的,但是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思想政治理论的准备,即用马克思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另一条就是干部人事工作,二者相辅相成。”
       在他看来,胡锦涛的这三句话值得仔细品味。“什么叫‘格外’?就是说是‘格之外的’、‘破格的’、‘破习惯的’,‘破潜规则的’。”
       “多加留意”,叶说,反面就是“忽略”,这也指出一种潜在的隐患——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让那些图虚名,弄虚假的干部提升起来了。“现在有些官员喜欢弄花架子,作秀。上世纪50年代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不成气候。过去能说会道可能会挨批评,被认为就会耍嘴皮子。现在相反,不少情况是谁会说话、会作秀,谁就得势。现在要对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多加留意了,这很重要。”
       至于“不能亏待”,叶认为这是一个是非问题,是原则性问题,“现在有些搞‘形象工程’的反而受到优待”。
       在近年查处的一些腐败大案中人们经常可以发现“形象工程”的影子。2004年,安徽原副省长王怀忠被执行死刑。调查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安徽省阜阳地区地委书记、行署专员的王怀忠,“立志”把阜阳建成中国第一大市,与“大都市”计划相匹配的是建“大机场”。因为当时阜阳飞机场只停靠阜阳到合肥的专线小飞机,王认为这有损于阜阳“大都市”的形象。机场开工时,市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农民每人被摊派了数百元的机场建设费。机场共耗资3.2亿,由于客源严重不足,在勉强营运了一年后被迫关闭,最终成了野鸟的乐园。
       “这么清晰明确的、有原则性、思想性,指导性这么强的讲话,是多年来少见的。”叶笃初总结说,“‘三句话’说出了用人之道,考察之范。”
       叶分析,胡锦涛的讲话将从两方面发挥作用,“从上层来看,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的导向,指明了中央的用人思路;从下层来看,它告诉干部们应该如何看待组织上的用人。”
       熟悉政情的叶笃初告诉记者,在换届当中,“写信的,告状的,互相拆台的还是有。‘三句话’就是要造成一种大气候:他们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做工作,你们比什么呢?”
       发展党内民主
       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胡锦涛在参加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是条件好了,越要发扬优良传统。他要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
       “‘三句话’是与胡锦涛‘三项意识’的讲话一脉相承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说。
       香港《文汇报》近日报道,为迎接“十七大”注入吏治新风,中央近期将从中直机关选拔230名优秀年轻干部赴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革命老区等15个省区市挂职锻炼,挂职市、县两级党政领导职务,时间为两年。目前,人员选拔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预计6月后将陆续成行。
       不过,蔡霞认为,对“三句话”的当前效应不能估计过高。“总书记的话很对,但是地方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惯性。‘三句话’的意义更多的是着眼于长远。”
       从长远来说,这三句话不光提出了一个官员的提拔标准,也指向了官员政绩观演进的方向。多年来,在地方的实践中,官员评价唯GDP论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风气,以致到了世纪之交,社会矛盾突显、环境破坏严重等等负面现象滋生。
       扭转唯GDP论的政绩观势在必行。200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重强调中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作为新时期中共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制度保证,使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干部得到褒奖,使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干部受到惩戒,在领导干部中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
       这种新的政绩观此后一直被中央反复强调,“提拔官员很重要的是看政绩,总书记的‘三句话’把这种新政绩观具体化了。”
       而在政绩观演变的背后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科学发展观,专家们指出,“三句话”中提到的“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与科学发展观正相契合。
       叶笃初与蔡霞抱有类似看法,他说,地方官员要把这“三句话”想得很深,看得很透,非常努力地去践行,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歪风邪气盛行的地方可能被当成耳边风’。
       对此,蔡霞提出,要真正落实总书记的“三句话”,“不是靠组织机关的人下去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把党内民主进一步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做到野无遗贤。”
       (《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18期,作者为该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