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境外媒体体验开放的两会
作者:郝亚琳
《新华月报(天下)》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境外记者“跑会”忙
来自瑞典电视四台的记者林博第一次“上会”就赶上了这么便利的条件。十届人大五次会议3月5日开幕当天,他和上千名同行一起在人民大会堂里“守株待兔”,只要寻到自己感兴趣的代表就上前和他攀谈,完全不需要经过申请或报批。林博不一会儿的工夫已经采访到两个代表。
“他们在回答我的提问时,态度很好,很开放。”他说。
和林博一样受惠于这种便利的还有采访今年两会的数百名境外记者。两会新闻中心今年出台了一系列“首次”措施方便记者们的采访,包括首次公布代表团驻地的详细地址,首次允许境外记者直接联系采访代表,首次公布各代表团新闻联络员的电话,首次提供重要法律草案说明的英文版等。大会还增加了代表团组会议的开放场次,让西藏、新疆等受关注度高的团组接受中外媒体的采访。
新规定让记者“一展身手”
“我要把所有的人都派出去,甚至是我们的司机。”路透社中国首席记者罗朗说。他笑言自己对人民大会堂洗手间的位置非常熟悉,因为他过去经常在那里“围追堵截”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如今随着规定的生效,他拥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今年的两会他要带领手下好好大干一场。
在两会开始后的好几场活动里,路透社记者果然“身手不凡”。在3月8日西藏团接受中外记者联合采访的活动中,一位男记者特别积极,不待主持人点名就站起来,一把抢过话筒,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提问机会。此前,路透社记者还在会场外“堵”到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第一时间“独家”获得李部长对陈水扁发表“四要一没有”的回应。
关心中国环境问题的日本北海道新闻报社记者佐佐木则采取了在代表驻地“巡视”的办法。“以前的两会,因为不知道代表住在哪里,会做些什么,也不知道新闻官是谁,所以经常联系不到人,主要是没有信息源,今年就有很大改善。”他说。
“采访环境的开放使外国记者可以见到更多地方代表,了解到各方面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更多了解中国社会的情况。”佐佐木说。
为“新闻富矿”扩军扩版
一年一度的两会一直是境外媒体观察中国内外政策、解读中国发展走向的重要平台,也是新闻资源丰富的矿藏。今年,由于采访规定的放宽,这一新闻富矿也越发吸引了更多的争夺者。
NHK电视台派出了30多人,采取集团作战,分工协作。为了多场新闻发布会,他们从上海和广州调来了主力记者和摄影师,还特聘了翻译人员和速录员,甚至有4个人专门负责“跑步占位”,为专业记者占据最为有利的拍摄位置。
香港商业电台专门从香港抽调了2名记者来京支援报道;共同社从总社和上海、香港分社调来记者,最高峰时有10名记者;还有法新社、韩国KBS、俄通社、塔斯社等媒体,都增添了人手。
德国电视一台的记者吕捷特在3月5日人代会开幕当天,要完成5个关于会议的报道。他们电视台的早、中、晚和晚间的专题都等着他制作的两会报道节目。“我对所有的问题都很感兴趣,经济增长、环保、奥运……中国有太多的话题和新闻了。”吕捷特说。
澳亚卫视则专门从澳门抽调了6个记者来北京支援两会报道。记者碰到副采访主任汤敏华的时候,她和她的同事正“兵分两路”,一队在大会堂中参加西藏代表团的中外记者联合采访,一队在北京饭店采访澳门代表团的活动。
“两会的活动很多,我们担心一个驻京的记者不够用,专门从澳门增派了6个人过来帮忙。”她说。汤敏华告诉记者,她和她的同事每天要做6条左右关于两会的新闻,时长10至15分钟。电视台在节目编排上对两会的新闻也有所“偏向”。
感受中国的潜力
比利时一家图片社的摄影记者德凯泽是一个两会报道的“新丁”。他从比利时来中国两周,就是为了报道“中国的议会”。他正在写一本比较欧洲、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的“议会”的书,想用自己的镜头展现它们的区别。为此,去年他专门向有关方面提交了采访申请,不过这一等就是一年,前后总共申请了7次也没能如愿。今年随着对境外媒体采访的放宽,他终于能够仔细地、近距离地好好观察一下人民大会堂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宏伟建筑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的‘议会’,中国改革和开放的决心让我印象深刻。中国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国家,我希望能够更加自由地使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这些变化。”他说。
报道重点“与时俱进”
军费、人权、宗教、环保……这些一直是境外媒体对中国较为关注的话题。不过在今年的两会上,记者发现,境外同行们的关注点也在“与时俱进”,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今年会议的热点话题而悄然发生着改变。
传统话题热度不减
路透社中国首席记者罗朗告诉记者,如果能在总理的新闻发布会上提问,他想问问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除此以外,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贸易、投资信息等也是这位资深经济记者关注的内容。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电视台中国新闻部记者魏森已经在中国工作了5年,他在两会上的关注点集中在中国的环保方面。中国政府的治污措施、环保成效都是他重点关注的内容。在今年两会的多场发布会上,中国的经济发展、外交政策、能源政策、军费支出的确是记者们反复“轰炸”采访对象的话题。
此外,由于2006年一些高级领导干部纷纷在反腐斗争中落马,中国政府“重拳”打击腐败及其坚定的反腐决心也成为许多境外记者关注的焦点。
两法草案成新热点
提请本次人代会审议的物权法草案和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可谓今年两会报道的新热点。前者曾创纪录地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7次;后者则直接关系到很多在华外资企业的切身利益。因此,它们也成为今年两会上记者在采访中频频提到的内容。
日本NHK电视台的记者佐藤文隆很关注物权法草案最终是否能出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一些制度必然需要调整,我想看看这一草案最终能否通过。”他说。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的记者柯舍夫则比较关注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的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上,这位在北京同行眼中很活跃的老记就向大会新闻发言人姜恩柱提出:“如果企业所得税法通过,是否会影响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姜恩柱详尽的回答让他很满意。
和柯舍夫有同样关注的还有来自台湾“中央社”的陈妍君和澳亚卫视的汤敏华,因为台湾和澳门有不少人在大陆投资兴业,新法的出台是否会影响企业的利润自然是他们关心的话题。
民生话题渐受关注
记者发现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只是中国媒体对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话题给予了大篇幅的报道,很多境外同行也在悄悄关注着中国政府将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丹麦消息报记者马丁已经是第四次采访两会了。他认为今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部分。“这显示了政府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公平的决心。”
佐藤则在会议报道间隙去了一趟天津,记录了一个农民工和他的家庭在大城市中的生活状态,他的同事去了安徽报道中国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力争缩小贫富差距,要建立针对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我们觉得补充一些具体情况的采访,我们的报道会更加充实、客观。”佐藤说。完成报道以后,佐藤还准备再关注一下“城中村”问题。
“中国的大城市发展很快,但中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很想看看中国政府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说。
(3月12日《国际先驱导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境外记者跑会,常有“意外收获”
“根据您对海洋法公约的认识,请谈一下中国对专属经济区划界问题的看法。”
3月12日,在五洲大酒店海南代表团驻地,日本共同社中国总局记者斋藤真和《读卖新闻》东京本社中国总局记者末续哲也,向全国人大代表高之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通过和平谈判,达成协议,这就是办法。”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国家海洋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回答。
在这次40分钟的采访中,日本记者提了一连串的问题,涉及东海油气田、钓鱼岛等。高之国一一作了回答。
这是今年中国两会上的一个场面——由于实行了更加开放便捷的采访政策,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与境外记者打交道的几率大增。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认真对待境外记者来访。3月3日下午,在人大广东团的驻地会议室,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启权对全体代表说:“面对外国记者,大家应该落落大方展示个人形象和国家形象。”
境外记者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人民大会堂里,人们注意到这样的情形:在进门安检后,一群群境外记者便飞奔向会场或电梯。这回,仅NHK就专门派有4个人负责“跑步占位”,为专业记者抢占最为有利的拍摄位置。
乌克兰国家通讯社奥嘉报道中国两会已经4年,她说:“今年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形式很好,面对这么多记者的追问,他们会说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交流也是一件好事,可以消除误解”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3月4日这天就见过近100名记者,他的秘书也证明这个数字“不夸张”。港澳台和外国记者问刘永好最多的是有关物权法草案的问题。刘永好说,有再多记者问他也会耐心讲,因为“这是件好事”。
全国政协委员詹思禄来北京参加两会没两天,就被路透社记者盯上了。路透社抢在其他媒体之前专访了这位中国天主教闽东教区主教。他说,中国宗教界是开放的,他可以说他想说的话。
今年,外国记者关心的问题不仅限于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在江苏代表团驻地北京五洲大酒店,佐佐木提出了“中国的独生子女们是不是都被打上‘任性’的烙印”的疑问。
接受采访的人大代表、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楼文英向佐佐木解疑释惑。
楼文英说,她本来不想接受采访,因为她觉得外国记者可能总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现在觉得与他们交流也是一件好事,可以消除误解。”她说。
香港《亚洲周刊》记者邓伟志说:“外国记者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开放度的标志。从今年的两会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记者向往的地方之一。” (海明威、程云杰、魏武)
(3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为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