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时政]卢拉:站在巴西历史节点上
作者:江时学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巴西人再一次选择了卢拉。
       2006年10月29日晚10时,巴西劳工党候选人、现任总统卢拉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社民党总统候选人阿尔克明,又一次当选巴西总统。
       而第二次选择卢拉的巴西也站在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卢拉与巴西,无论是谁选择了谁,前方都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特殊道路。对于卢拉而言,在全世界特别是美国的注视下,带领这样一个既富潜力又面临诸多发展困境的国家向前走,需要非同一般的政治智慧。
       五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
       1945年10月27日,卢拉出生在巴西东北部伯南布哥州内地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为了谋生,卢拉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到外地打工。卢拉直到五岁时才见到自己的父亲。
       卢拉七岁那年,母亲带着八个子女背井离乡,到一个名叫桑托斯的港口城市去寻找丈夫,而他此时早已与其他女人生活在一起。
       由于家境贫寒,卢拉仅受过五年小学教育。12岁那年,卢拉到一家洗染店当学徒,14岁成为一家五金厂的童工。18岁时,在一次工伤事故中,卢拉失去了一个手指头。
       卢拉的哥哥是巴西共产党的党员。1969年,在卢拉24岁时,在哥哥的动员下,卢拉进入了他所在的那家五金厂工会的董事会。这一职务可以被视为卢拉政治生涯的起点。
       1975年对卢拉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这一年,卢拉当上了那家工厂的工会主席。在他的领导下,卢拉组织了几次成功的罢工,为工人谋取了不少好处。
       l980年,卢拉与其他一些工会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激进的知识分子创建了劳工党。当时,巴西仍然是一个军政权国家,因此劳工党被政府定性为非法党。1983年,卢拉与他的政治伙伴齐心协力,建立了巴西最大的工会组织“巴西工人统一中央工会”。他领导的工会运动为巴西在1985年实现民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卢拉高票当选巴西联邦众议员。
       
       卢拉在政治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89年,卢拉第一次参加总统竞选,结果以比对手科洛尔少6%的选票落选。此后,他参加了1994年和1998年的两次竞选,但都输给了卡多佐。
       2002年,不服输的卢拉第四次参加总统大选。他终于击败对手,成为巴西历史上第一位工人出身的总统。
       当年险些陷入金融危机
       在卢拉刚刚接掌巴西的时候,就差一点出大乱子。
       2002年年中,在竞选活动如火如荼时,由于国际投资者担心卢拉在当选后可能会对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进入巴西的外资明显减少,资本外流则大幅度增加,金融市场出现了巨大的恐慌,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的汇率下跌了一半,金融危机一触即发。资本流入的减少和雷亚尔贬值后导致进口的减少,使经济增长受到很大的影响。
       面对这样的信任危机,卢拉首先以组阁计划平息了国际投资者和西方观察人士的忧虑。曾在波士顿舰队金融公司中任职的恩里克·梅雷莱斯被任命为巴西央行行长,圣保罗州里贝朗普雷图市前市长安东尼奥·帕洛奇被任命为财政部长。西方政府由此认为,这两个信奉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原理的人能够进入内阁,说明卢拉不会采取极端的左翼政策。
       卢拉上台后没有停止偿还巴西的外债。因此,短短的几个月过去后,外国投资者对巴西的发展前景重新看好,大量外资再次流入巴西。
       “零饥饿计划”
       2003年新年伊始,卢拉走马上任。他在就职演说时动情地说:“如果在我任期结束时,所有巴西人都能够吃上早餐、午饭和晚饭,我就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了。”
       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卢拉上台后不久就实施了“零饥饿计划”。该计划的两根“支柱”是:直接向低收入家庭提供食品以及为穷人创造就业机会。虽然这一计划因多方面的原因而未能彻底完成,但巴西穷人受益匪浅。
       2005年12月,巴西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前两年偿还了2007年到期的约156亿美元的贷款,受到了IMF的高度赞赏。IMF在一个新闻公报中指出,巴西之所以能提前两年偿还贷款,是因为巴西经济形势在好转,出口收入在增长,资本流入量的扩大使国际储备得到增加。这个评价强化了投资者对巴西经济的信心。
       当然,卢拉的第一任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度使他焦头烂额的腐败案。从2004年起,巴西的媒体接二连三地披露劳工党和卢拉政府中一些高级官员的腐败丑闻。许多人甚至要求弹劾他本人。卢拉为此曾多次公开道歉。
       
       在经济领域,卢拉在财政改革等方面也遇到很大的阻力。巴西实行三级分税制,该税收体系以税种多、税率高、偷税漏税严重和征税效率低而闻名。卢拉曾多次试图用法律程序来改革税收体系。然而,由于税制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加之巴西的经济问题政治化历来很严重,因此,卢拉在第一任期内未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改革。
       实现玻利瓦尔的梦想
       卢拉的政治对手说,他花在外交上的精力,比花在国内的多。卢拉上台以来的巴西外交之活跃,是巴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卢拉最可圈点的政绩之一,也在于他推动拉美一体和共同应对强大的美国。
       正是在卢拉的推动下,南美洲国家于2004年12月8日成立了“南美洲国家共同体”。该共同体的12个成员国共有17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3.6亿人口、近1万亿美元的产值、800万平方千米的森林面积以及占世界总量27%的淡水、出口总额超过1800亿美元。这个共同体被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评论为实现了“解放者”玻利瓦尔当年提出的“美洲联邦”的梦想。
       也正是由于卢拉、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其他一些拉美国家领导人的反对,美国提出在2005年1月1日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终于未能成为现实。巴西和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担心美国通过美洲自由贸易区来控制拉美政治经济命脉。在这样一场斗争中,卢拉的作用非常重要。
       2005年5月,第一届南美洲和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共有12个南美国家和22个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参加的这一次跨地区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旨在加强双边政治经济关系的《巴西利亚宣言》。卢拉在会上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为了“面对全球化的冲击”。
       在下一个任期内,卢拉和巴西面临的挑战很多。首先,他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在财政改革等领域有所建树。其次,他必须努力加快社会发展,使“零饥饿计划”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计划得到很好的落实。第三,他必须加大反腐败的力度,以消除过去一两年的腐败丑闻留下的阴影。最后,他似乎还应该考虑如何在外交上同时发展与美国和邻国的关系。
       (《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45期,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延伸阅读
       拉美左翼为何节节胜利
       “切·格瓦拉用游击战没能实现的革命,被拉丁美洲人民用选票实现了。”——美国媒体的这番感慨源于尼加拉瓜大选。在11月5日的选举中,拉美革命前辈、左翼领导人奥尔特加获得的选票大幅领先于对手。分析人士指出,今年以来十多个拉美国家举行了大选,左翼阵营稳中有升,拉美已有约3/4的人口处于左翼或中左联盟政府的领导之下。这对于美国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冷战偶像”回来了
       16年来,尼加拉瓜一直默默无闻,因为在右翼政府的领导下,它的贫穷程度仅次于海地,居拉美第二。然而,这一切因为一名“游击队员”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他就是奥尔特加,“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桑解阵)领导人、拉美革命史上的传奇人物。他参加过推翻独裁统治的军事起义、当过总统、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交情深厚。今年11月5日,尼加拉瓜举行了总统大选。根据一家民间选举观察组织的快速点票结果,奥尔特加得票率为38.49%,紧随其后的右翼候选人蒙特亚莱格雷得票率为29.52%。尼加拉瓜选举法规定,在第一轮大选投票中有候选人得票超过40%,就可宣布获胜;得票率达到35%,但领先第二名5%以上,也算直接获胜。尼最高选举委员会虽然还没有最终的统计结果, 但初步数据也显示奥尔特加将夺回总统宝座。
       
       对此,拉美媒体普遍乐观。阿根廷《号角报》称,“奥尔特加在第一轮投票中获胜,桑解阵重新执政”;智利最大的报纸《信使报》则称,“前游击队员奥尔特加在大选中领先”;委内瑞拉《环球报》撰文指出,“奥尔特加距总统宝座只一步之遥”。
       “左右之争”扎根拉美
       尼加拉瓜的形势发展有国内因素,如奥尔特加表示自己已经改变了年轻时激进的革命思想,他强调稳定外国投资,努力帮国人摆脱贫困。另一方面,拉美的大气候也不容忽视。今年是拉美的选举年,先后有十多个国家举行全国大选。拉美媒体用“节节胜利”来形容左翼阵营的壮大。年初,身着象征革命的红色职业装的巴切莱特赢得选举,成为智利首位女总统;接着,玻利维亚的莫拉莱斯穿着土著民族服装出现在总统就职仪式上;10月,巴西打响了总统保卫战,卢拉总统在第二轮投票中以压倒性优势获胜;今年12月,委内瑞拉将举行大选,总统查韦斯目前的民意支持率遥遥领先,再获6年任期应该不成问题。巴西媒体评论说,拉美左翼的再崛起是潮流,势不可当。上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是大势。如今,拉美社会发展运动波澜壮阔,国家要富强,社会要公平也是大势。
       在拉美,右翼力量并未销声匿迹,哥伦比亚、秘鲁、墨西哥等国政权依然向右倾斜。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在今年5月的大选中轻松获胜;秘鲁大选经过两轮投票,前总统加西亚当选;墨西哥的大选结果最富戏剧性,由于对右翼候选人获胜的结果表示质疑,左翼候选人奥夫拉多尔坚称自己才是胜利者。他于11月3日公布了自己的“内阁”名单,并表示将于11月20日或12月1日举行“总统就职仪式”。
       “左右之争”关键体现在对美关系上
       拉美国家的“左右之争”,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体现在对美关系上。拉美的主要矛盾是和贫穷作斗争。很多当地人讨厌美国,是因为当年美国在拉美说一不二时,搞坏了拉美经济。因此,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没有那种你死我活的矛盾,拉美各国如果想发展仍然离不开美国。就连被称为“左翼激进派”的委内瑞拉也只是在政治上高举反美旗帜,在经济上,双方的合作仍然很多。其次,拉美地区的左翼势力已经形成了合力。以前,美国多次在古巴、委内瑞拉等国搞政变和暗杀。那是因为当时的拉美是美国的天下。现在,巴西、智利等温和派左翼政府与古巴、委内瑞拉等激进派左翼政府相结合,共同喊出求发展的口号,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战略和战术选择越来越少。在尼加拉瓜的这次大选中,美国大使表示一旦奥尔特加当选,美对尼援助将受到影响,这马上引来了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的批评。第三,美国在拉美经营上百年,拉美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严重依赖美国。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拉美的影响力能超过美国。
       综合来看,拉美国家向左转在安全、经济等根本利益上对美国还没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美国仍然会在拉美“拨算盘”,即通过自由贸易区等经济杠杆来引诱、分化拉美的左翼阵营,扭转当地的反美情绪。至于效果如何,还要看美国有没有勇气平等地对待拉美国家。( 张川杜、刘洪 )
       (11月8日《环球时报》,作者分别为该报驻巴西特派记者及特约记者。小标题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