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纽约华人9·11改变我的生活
作者:杨 晓 马 宁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五年前的今天,美国遭遇举世震惊的恐怖袭击,两架飞机撞向纽约世贸中心,一架飞机撞到五角大楼,顷刻间2985人死亡。当时的惨状被各家媒体现场直播,全世界至少20亿人通过电视目睹两座110层摩天大楼倒下的景象,人们为之惊愕,恐惧和愤怒。
9月11日给许多美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长时间抹不去的阴影,五年过后,当各种纪念文章,电视节目和活动铺天盖地而来时,记者寻找到了3位曾亲历过当时惨剧的纽约华人或者他们的亲属,请他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向读者讲述9.11事件发生当天的遭遇,以及9.11事件对自己身心带来的伤害,在这些记忆里,有人性的真实和人心的冷暖。
他们是9.11当天从世贸中心80层侥幸安全逃脱的职员陈思进,勇于救人而献身的华人英雄曾B的母亲岑娇娴,在9.11遇难者验尸所自愿工作一个月的警探伍雅倡
从世贸中心80层最后逃出来的华人陈思进
大难不死何为后福
2001年9月5日陈思进在美加辗转数年后又回到了纽约世贸中心北楼80层上班,有了新工作也有了远大的美国梦,他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100万美元。此时距离9.11事件发生只有7天。
逃生的100分钟没有慌张
陈思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9月11日早晨8点15分,他走进世贸中心北楼80层办公室中。8点43分,他喝了口咖啡准备工作时,突然感到背后被人重重地猛推了一下,身体差点撞到电脑屏幕上。有人大声宣布:疏散。但他和其他人一样,当时根本想不到是一架飞机撞进了第86层,离他的办公室仅6层。
“电梯已经不通,必须从楼梯走下去。楼梯大约一米宽,按逆时针方向下旋。人们有秩序地自动分排两条道:左面离旋转中心近,总长度相对短一些,让老人和妇女走,可以更快到达地面,男士和青壮年自动选择右面。没有人推搡,更没有人企图抢先,偶尔会听见轻声说话声,却没有人慌张叫嚷。甚至还听到有人开了个玩笑,显出让别人轻松一些的善意。各种相互安慰和鼓励的话也不绝于耳,一切在自发状态中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这种秩序却与人的求生本能相违背,陈思进分析说:“一部分原因是大家不知道眼前的危险,但不管怎样,有秩序让大家都活着到了1层,没有人因为排在队尾错过了生机。”
“我见到一共有12名往上冲的警察和消防员。因为当时南楼已经倒塌,这些人肯定知道北楼也要塌,但上级没有命令让他们停止救援。我记得有一位圆脸的年轻消防员,他背着粗水管一次3节台阶往上冲,浑身是汗,这个年轻人我后来还梦见过。”
一个半小时后,人们终于从80层走到了1楼大厅。当时,陈思进已经看到南楼倒塌,他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赶紧给妻子打电话报个平安,不让她过来。同时他拔腿向唯一开通的北门飞跑。陈思进猛跑了两分钟见到一座桥,他一跑进桥底就看见北楼开始倒塌。
他知道世贸中心北楼最后一批300人中有三分之二活了下来,但80层那家公司数十人死亡,86层以上的人几乎全部丧命,他也是世贸中心最后逃出来的华人。
大难不死怎样得到后福
9.11事件彻底改变了陈思进的生活。首先是一年后供职的公司被兼并,自己丢了工作。历经找工作跳槽后到去年4月来到现在的美洲银行任证券部副总裁。现在他的薪水比任何时候都高,但他却没有那赚到百万美元的美国梦了。
“我知道如果没有经历9.11事件,赚到百万美元之后肯定想200万美元、300万美元,那将是无止境的。如果做一份兴趣不大的工作即使赚了很多钱、但意义在哪里呢?这就像很多中国人希望去国外留学移民,如果到了国外自己并不快乐怎么办?”
亲身经历了9.11事件,陈思进感叹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多变,现在他觉得如果能够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在有自己满意的经济基础之后,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才是快乐的,当然最高境界就是所从事的工作就是自己最有兴趣的。
陈思进在事发一年后还写成了《闯荡北美》一书,记录了9.11事件的亲身经历,以及闯荡北美的人生经验,并准备将这本书拍成电视剧。现在他和妻子居住在罗斯福岛上租来的公寓中,不打算购买房子,也不养汽车。这是他对自己生活的选择,对于物质上的拥有,首先要看是否真正有需要。“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这后福就是快乐的生活吧。”
又到了9.11纪念日,陈思进决定不去世贸中心遗址悼念了。“每次去看到亲属痛哭,我都会难受好几天才能缓过气来。我现在还和同在世贸中心上班又一起逃命的同事有联系,但大家达成了默契,尽量不提当年的事了。”
勇于救人而献身的华人英雄曾B的母亲岑娇娴
丧子之哀给我奉献之勇
岑娇娴永远不会忘记9.11事件发生当天9点40分儿子曾B打来的电话:“妈,现在外面很乱,我没事,我要去救人。”这是儿子跟她最后说的话。
“我要去救人”成最后遗言
电视直播画面上,曾B身穿白衬衫,戴着胶皮手套,蹲在地上,面对一位仰卧在地、看上去伤势不轻的亚裔妇女。伤员的另一侧蹲着棕色皮肤的美国救护人员。曾B和这个救护人员神情专注,仿佛在商量如何救治伤员。这是曾B的最后画面。他随后被倒塌的大楼埋在瓦砾中,尸体碎片一年后才用DNA最终确认。
9.11事件之前岑娇娴的生活是令人羡慕的。大儿子成家立业,小儿子曾B在纽约银行做着高薪工作,很快也要结婚,他们全家都住在曾B购置的位于布鲁克林的一座两层独栋住宅中。但9.11事件发生那天儿子去上班,走出地铁站时世贸中心北楼已经起火冒烟,他去往办公室的路上应当清楚地看到火势加大和南楼被撞。他明知外面危险,可是却把生死置之度外,到办公室马上拿起急救用品下了楼。
“世贸中心倒塌时,有300多名消防员和警察因公殉职,而曾B本可以不去的,他计划9月12日到旧金山出差去的。”5年后,岑娇娴对记者说。岑娇娴总觉得命运的安排太残酷。
做义工参加活动排解伤痛
岑娇娴说,从2003年开始她参加了各种社区活动以排解伤痛。这几年一方面参与了社区的很多活动,到老人中心当义工,另一方面,就是经常参加唱歌跳舞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有时也邀请老人中心的朋友到家里打牌娱乐。最近,她还应邀加人了美国民安队,作为他们的荣誉会员。她说在民安队可以学到急救方面的知识,万一遇到困难时刻,可以更好地帮助别人。
岑娇娴说,美国社会各界都通过各种形式展开对曾B的纪念,曾B舍己救人的精神影响着人们。纽约唐人街美洲博物馆门口对面,哥伦布公园北侧有一条街命名为“曾B街”(Zhe"Zack"ZengWay)。曾B生前工作的纽约银行,以曾B的名字命名该公司的会议厅。曾B读书的罗彻斯特大学还成立了“曾B基金”。曾B的名字还被刻在纽约州的紧急医疗服务纪念碑上。各界为曾B举行的活动岑娇娴都参加了,她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曾B。
岑娇娴一家是在曾B16岁那年从中国广东移民到美国的,岑娇娴说,曾B不仅代表了他自己,不仅代表了一个家庭,更代表了所有华人移民的形象。她希望更多的人通过了解曾B来了解华人移民对当地的贡献。
今年的9.11事件纪念日,岑娇娴还是一如既往。地去给曾B扫墓,一捧清水抹去碑上的尘土。
9.11后自愿参与验尸一个月的华人警探伍雅倡
时时提醒他人提防恐怖袭击
“我希望能够借纪念9·11提醒民众提防恐怖袭击”。当地时间9月7日晚10点,正在处理一起50万美元珠宝抢劫案的纽约警局皇后区凶杀抢劫专案组警探伍雅倡在家中接受记者连线采访。
9·11深夜报名参加验尸工作
伍雅倡回忆说,9月11日上午10点,他被电话吵醒,迷迷糊糊中他听到朋友说“世贸中心双塔被飞机撞毁了!”
到了深夜,伍雅倡终于得到指示,警察可自愿到验尸所协助工作,因为那里主要是负责解剖验尸,属于警探部的范围。他立即报名投入工作。
虽然伍雅倡做警察有20年了,也经历过很多凶杀案,但是那是第一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接触到这么多的尸体。他看到许许多多残缺不全的尸体,有的没有胳膊,有的没有下半身,他还看到一位亚裔女士,其身体四肢还保留完整,但头部被重物生生压扁。那时候,尸体送过来,伍雅倡他们负责清洗、检验、分类和编号。他们要将尸体推到各个部门,进行牙齿拍照、留手印、做X光片、留取DNA样本,他们也要清理遇难者的财物证件,从而帮助确认遇难者身份。由于当时纽约夏季还没有结束,扑鼻而来的尸体腐臭气息即使戴上防护面罩也能闻到,虽然给他们安排了餐饭,但很多人都吃不进去。这些尸体当中也有不少是警察和消防人员。有的警察尸体上还带着当时去营救人的铁甲和绳索。
有一件事至今难忘,同是消防员的父亲知道儿子在救援过程中遇难,但接连很多天他在验尸所却没有看到儿子的尸体,直到有一天他对着一块烧焦的腿骨痛哭。原来他在骨头中找到了儿子曾经腿部手术植入的钢钉。在那段黑色的日子里,他们共接到尸体和尸体碎片上万件,当时估计死伤者超过3000人。
时时提醒他人提高警惕
在验尸所伍雅倡工作了一个多月,直到全国各地的专业殡仪人员过来替换。他又开始了处理凶杀抢劫案的日常工作中。
他觉得针对美国人特别是纽约的恐怖袭击还将发生。因此每次他都借助媒体呼吁人们要警惕,如遇到可疑事情要尽快向警方报告。
他觉得即使很可能是虚惊一场,但全民提高防恐意识有助于警方的工作。
今年的9·11纪念日他将按惯例到警局楼下凭吊5年前殉职的两位战友,那里的纪念碑写着两位警员的名字和事迹,旁边还摆放着鲜花。
他还小心珍藏着那年使用的警徽。(杨晓)
专家视点
反恐反恐为何“越反越恐”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专门性反恐怖问题学术研究机构。该中心主任李伟认为,五年前的9·11事件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公众生活都造成了重大影响。而截至目前,现有的反恐措施对于带有很高攻击意愿的恐怖团伙仍然处于收效有限的状态,甚至出现“越反越恐”的状况
首先,9.11对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全理念构成巨大冲击。“在冷战期间,国家安全是建立在相互威慑的基础上,国家和国际社会遭受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主权国家。从前苏联解体到9.11之前,虽然国际社会意识到非传统安全的威胁,但并未引起重视。9.11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以及人们的心理恐慌,使得国际社会把恐怖威胁列为首要位置。恐怖主义不来自于主权国家,没有自己的国土和国界,各国的安全理念都要转而朝向应对非国家主体的威胁。”
其次,9.11对国家安全处理机制提出挑战。“过去一个国家的国家机器主要应对来自于另一国国家机器的威胁。但是恐怖团伙几个人就可以构成,攻击意愿很强,作为政府行为的国家机器显然跟不上恐怖团伙的思维方式。这种冲击的作用还在逐步显现,国际关系恐怕也会因此而做出相应调整。例如美国在9.11之后提出的核不扩散倡议、集装箱倡议、反控贸易伙伴计划都正在突破现有的国际行为规范和规则。根据现有的国际法,一个国家的航空器和船舶在公海上具有主权性质,对其拦截就是侵犯了别国主权。这种做法是不是正确的方向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第三,普通百牲生活质量、全球现代化进程被9.11拉退。“人们享受的自由空间、旅行的自由受到限制,隐私在减少,安全感在削弱,很多国家通过的反恐立法与人类追求民主自由的理想相悖。由于人们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来自哪里仍然摸不到脉络,不得不做出巨大让步。”
目前国际社会反恐斗争呈现出一手硬一手软的缺陷。各国一方面严厉打击恐怖势力,在人力物力资金上穷尽所能,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对恐怖主义的认识和界定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对于普遍认为的作为恐怖主义根源的贫困问题,很多西方国家却不愿意提及,国际事务中的不民主不公正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没有国家愿意真正坐下来解决。
9.11之后,美国“借反恐谋霸”、以9.11为支点推行全球战略的问题相当突出。“美国一直不愿意放弃反恐战争,这与国际社会提出的长期反恐斗争不同。找不到非国家主体来对抗,美国只能寻找一些与国家利益相对立的国家主体作为目标。尽管对任何主权国家的打击和占领都解决不了问题,但美国毕竟从中获得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对中东的控制等国家利益。虽然恐怖分子只是很小一部分,而美国反恐把特定群体、特定族群都当成对立面,使他们更加边缘化、困难化,对国际社会的不满进一步加深。很多人是对9.11之后国际社会的不当大环境、某些国家谋求霸权、单边政治的作为不满,才加入了恐怖主义的阵营。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9.11之前,基地等恐怖组织的活动主要针对美国,在9.11之后,虽然美国本国安全大大加强,但把盟国都拉进了反恐战争。实际上,很多其他国家都在替美国承担安全风险。”(马宁)
(9月11日《北京青年报》,作者均为该报记者)
创纽约华埠尚未摆脱9.11重创
9.11事件使本来代表纽约华人社区的华埠发生了各种变化,靠游客吃饭的商家迎不来客人,受封路,交通阻塞影响,周遭常到华埠的人开始远离,过去和乐、繁荣的景象难再,而外围的皇后区法拉盛,布鲁克林第八大道的新华埠地位则迅速建立。
9.11事件发生5年后的今天,华埠因此受到的影响也似乎从临时变为长久—纽约虽然重新站起来了,但华埠的荣景不再。华社的居民表示,9。11让华埠遭受重创后,紧接着又来了SARS,防恐措施使很多国际游客却步,如今又稽查非法移民,也大量减少外地人潮。华埠经济上的挫折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曼哈顿在9.11前约有400多家华人服装厂,雇用数万名车衣工友,这些工友在华埠消费,造福了大批消费行业的商家。
拥有一家服装厂的纽约福建公所常务副主席郑时甘表示,9。11后华埠路段受封锁,制衣商纷纷退订单,加上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流行车衣外包,华埠批量制衣行业转眼间崩溃,大批工人失业,转行,现在剩下的衣厂只有几十家。
他说,虽然有些生产青少年服装的订单自去年以来有所增加,但因为工人对这一行业失去信心而转行,竟出现雇不到工人的窘境。郑时甘认为,这些衣源可以养活几十家服装厂,但车衣衣源可能不会再增加。他感叹地说,华埠制衣业的荣景可能一去不返了。
游客剧减使华埠餐饮业急转直下,冷清的餐馆只好靠低价减少利润争夺有限的客人。在华埠经营马来餐馆的邱运鹏表示,9.11后游客大量减少,过去要排队吃饭的情景很少再现,与此同时,租金大涨,原材料加价,经营成本成为严重负担。他的餐馆虽然还有很多附近政府机构工作的常客,但仍明显感到受游客减少的影响。
纽约中华总商令副董事长陈传铭表示,9.11后华埠交通封锁的影响持久,游客至今未能回流,旅游车也绕道而过。在华埠生活多年的冯某表示,车衣业凋零,使华埠烧腊店、杂食店伤了元气。
9.11过去5年后,华埠街头巷尾的人潮也开始重新涌现,暑假期间更是如此。2001年后旅游纪念品与礼品业骤然萧条,但现在华埠新开张的店铺也有好几家,店前驻足流连的人群开始热闹起来。因此有人说,礼品业似乎是目前华埠最繁荣的行业。
但业者反映,这只是表面繁荣。从事礼品店生意的数家老板都表示,现在的客人看的多、买的少,本来出手大方的欧洲客人少了,手头不宽松的本土游客多了,大家都学会了讨价还价,让本来就便宜的货品卖不出好价钱。
中华公所主席伍锐贤说,人潮旺盛不能说明生意兴隆。他说:“旺丁不旺财的情况在华埠下显而易见。”
(9月12日,《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