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查韦斯访华“超越遏制”
作者:刘新宇 刘 茜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查韦斯可能是对《毛泽东选集》研究最深的外国领导人之一。他推崇毛泽东关于军民关系的理论,经常在不同场合提起“军民鱼水情”、“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以及“人民战争”等话语。更令人惊奇的是,他甚至能说出毛主席某段语录出自《毛泽东选集》的第几卷。8月底,带着种种期愿,这位委内瑞拉总统再次来到了毛泽东的故乡——中国。
削弱对美国的依赖
作为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塑造当今世界的100个人物”之一,查韦斯的第四次访华,自然会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无论如何,谁都无法回避的是,提升经贸关系肯定是重中之重。
这一点似乎在查韦斯到访之前就已得到佐证。委内瑞拉国民议会早有消息指出,总统访问期间将签署“委内瑞拉能从中获益的重要的能源、金融等合作协议”。8月15日,委内瑞拉石油部长拉斐尔·拉米雷斯也表示,计划在年底前将对中国的日石油销售量从目前的15万桶增至20万桶。他还透露,查韦斯计划在访问北京时签署一项协议,购买12套中国制造的石油钻采设备。
舍近求远开拓中国市场的意图,正如查韦斯在2004年访问北京期间所说,“将出口方向转向中国有助于结束对美国的依赖”。
虽然1823年的“门罗主义”宣告了美国接掌欧洲在拉丁美洲的势力范围,然而,近年来包括查韦斯在内的拉美左派力量纷纷上台,实质上反映了拉美国家对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奉行的美国式的新自由主义的质疑——经济没有快速复兴与发展,也未能解决严重的贫困问题,反而使社会问题更加复杂。
而美国的拉美政策,却总是喜欢在拉美给自己树立一个“敌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古巴是美国在拉美的唯一“敌人”,但自从查韦斯执政以来,美国的右翼思想库则公开把古巴和委内瑞拉称作西半球的“邪恶轴心”。而这种结果,连美国人自己也承认,就是招致“周期性的反美情绪”。
《洛杉矶时报》网络版就曾指出,“虽然委内瑞拉的石油约有60%输往美国,但是,查韦斯却对华盛顿极不信任,他的政府希望使其石油输出的方向多样化。”
“实际上,自查韦斯发起了所谓的‘玻利维亚革命’起,他一直在试图削弱美国对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泰晤士报》的评论认为,“而与中国的贸易恰好符合了这一需要。”
美国担心中委走近
观察家认为,查韦斯此次访华,无疑是对2001年以来加大与中国石油合作的战略推进,而委内瑞拉对华石油出口量,也自2004年起一路飙升。今年5月,甚至有委内瑞拉官员表示,希望到2012年将全部石油及石化产品的45%出口到中国。此间,委内瑞拉还斥资13亿美元从中国购买了18艘油轮,以增加对亚洲市场(主要是中国)的原油供应。
消息传出,立刻触动了美国的敏感神经。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能源、海运与公共政策中心教授罗伊·纳瑟希安说:“这是一笔大交易。这意味着查韦斯真的想与中国走得更近,并疏远美国。而这笔交易也真的能帮他达到这一目的。”
与美国及其他国家相比,虽然中国进口的石油只占委内瑞拉产量一小部分,但美国国会的中美经济与安全检查委员会却警告说,“这种趋势任其发展将最终影响到美国的石油市场”。
作为美国总统布什最尖锐的抨击者之一,查韦斯向中国抛出橄榄枝,甚至被视为“寻求的不仅是财富,而且是一个取代美国的保护人”。正如《华尔街日报》(亚洲版)6月的一篇评论文章所说,与中国合作提供了一个向华盛顿进行政治示威的便捷方式,从玻利维亚到阿根廷和委内瑞拉,民粹反美主义的兴起更有可能加强这股浪潮。
“然而,美国担心的,恐怕不是中委经济合作,也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双方军事上有合作。”接受《环球》杂志采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的专家袁东振表示,“实际上这种顾虑早已有了苗头”。
3月初,委内瑞拉决定派100名科学家到中国学习如何制造和操作通讯卫星。而这一正当的诉求,立即被五角大楼断定为卫星最终会被用于军事领域,特别是用来偷窥美国的军事情报,中国也“涉嫌”“直接将手伸进美国的后院”。
美国“詹姆斯顿基金会”的研究人员还担心,在美委关系急转直下之前,美军特种部队已将所有的技能技巧战术动作都教给了委内瑞拉,一旦中委军方将之分享,那么美军特种部队的条令条例将全部暴露给解放军,“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威胁”没有根据
当然,美国更大的警惕,恐怕是中美两国在整个拉美范围内的“火力交叉”。面对中拉经济政治关系的迅速升温,华盛顿的保守派已经对布什政府长期以来的置若罔闻提出了批评。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拉美威胁论”开始被炒得沸沸扬扬。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一向十分“敏感”的美国人终于按捺不住了。4月初,美国国务院负责西半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托马斯·香农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北京,中美首次针对拉美问题进行了战略对话。对他来说,目的就是要更多地理解“中方对美洲国家和加勒比海国家的想法”。
然而,美国这种过分紧张的态度也遭到了其国内一些人士的批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一位教授说:“中国与拉美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是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中国出于政治目的的有意图谋。”美国国家战争学院的战略学教授沃森也表示,看不出中国会因为和拉美建立关系而摧毁与美国建立的关系,或者说以牺牲和美国的经济关系去和拉美建立经贸联系。
事实上,中拉目前经贸往来尚处于较低水平。去年中拉贸易总额约为500亿美元,只占中国外贸总额的4%,而同期美拉贸易总额则将近5000亿美元,是前者的10倍。现在中国在拉美的累计投资仅为40多亿美元,而美国的投资已超过3000亿美元。因此,如果说中拉走得更近将对美国形成“威胁”,纯属杞人忧天。
阿根廷一家报纸认为,与其说美国担忧与中国在拉美竞争,还不如说美国不愿意与中国分享拉美蛋糕。
对此,《华尔街日报》曾不无讽刺地表示,如果中国能向拉美提供金钱和市场,那总的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美国国会中的贸易保护派可以继续高呼反对,正如他们去年在中海油并购尤尼科一案中所做的一样。“但是,对美国来说,最好的竞争方式也许是正确地推进自己的拉美议程——发展自由贸易。”
(《环球》2006年第17期)
查韦斯2006外交路线图
2006年前8个月,查韦斯的足迹就已遍及亚非拉欧20多个国家。如果从1999年2月执政开始算起,7年多来,他在国外访问的时间加起来已有一年之多,这使他成为世界上出访最多的国家元首。
纵观查韦斯今年的出访路线图,可以发现他的外交战略有三个重点:拉美周边国家、反美比较坚决的国家以及与委经贸、科技、军事合作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
大打能源牌
查韦斯铺开全球访问的首要目标,是以“石油美元”为资本开展“能源外交”,提升国际地位。
首先是向能源短缺的国家提供廉价石油,向正在开发石油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如以优惠价格向古巴、加勒比小国供应廉价原油,同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巴拉圭等国签订能源合作协议,帮助它们勘探和开发石油资源。
查韦斯还利用石油作为催化剂,促进了能源一体化的实现,如同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建立了南方石油公司,同加勒比国家建立了加勒比石油公司,同阿根廷、巴西、玻利维亚、乌拉圭和巴拉圭等国共同铺设南方输油管等。
另外,就是同世界其他石油大国加强能源合作。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四次欧拉首脑会议上,查韦斯倡议建立欧拉石油公司,联合北非产油国进行更加广泛的能源合作。随后在访问英国时,查韦斯还宣布将向英国穷人提供廉价能源救助。
反美与防美
当然,在扩展“能源外交”时,查韦斯是不可能忘记建立反美联盟和统一战线的。
白俄罗斯、伊朗等国都是美国所敌视的国家。与委内瑞拉一样,白俄罗斯目前与美国关系紧张。7月底,在访问白俄罗斯时,查韦斯称其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榜样”,他对白俄罗斯成功地阻止了“颜色革命”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自己在白俄罗斯找到了另一个伙伴,两国应该结成一个“战斗队伍”。
伊朗是美国的另一个宿敌,一向被美国指责为“邪恶轴心”。但查韦斯却不怕触碰美国的敏感神经,刚刚结束的中东之行,已是他执政后第5次访问伊朗。
在伊朗,查韦斯明确表示,委内瑞拉人民和伊朗人民站在反对美帝国主义的同一战壕里,委内瑞拉在任何时候都将同伊朗站在一起。
一边声讨美国,一边防范美国。打破美国对委内瑞拉的武器禁运,购买武器,加强国防力量,这恐怕是查韦斯不得不充分做好的准备。
实际上,7月底查韦斯出访俄罗斯,其主要目的就是落实军购协议。5月15日美国宣布对委内瑞拉实施武器禁运,委加速了向俄罗斯采购武器的计划。
查韦斯已4次访俄,最近这次访俄,加深了同俄的战略联盟关系。会面时,普京强调俄委两国的合作不针对第三国,而查韦斯则感谢普京的坚定立场使美国解除委内瑞拉武装的企图遭到失败。
两国元首签署了多项军事技术合作的新协议,其中包括建设一座生产卡拉什尼科夫步枪的工厂和购买俄罗斯24架su-30MKZ的歼击机、53架军用直升机的协议,金额高达3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原估计的10亿美元。而此前,委内瑞拉已经购买了10万支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
挤进安理会
不能忽视的是,查韦斯的全球访问也是在寻求更多的国家支持委内瑞拉今年10月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
今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将推举1个国家取代任期届满的阿根廷。美国政府目前正千方百计阻止委内瑞拉进入安理会,并竭力支持亲美的危地马拉进入安理会。
7月21日,查韦斯在阿根廷科尔多瓦参加南共市首脑会议时,得到了南共市其他成员国元首的一致支持。会议的最后声明也明确表示支持委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在冈比亚参加非洲联盟首脑会议时,以及在访问白俄罗斯、俄罗斯、卡塔尔、伊朗等国时,查韦斯也都得到了同样的支持。在拉美国家中,支持委内瑞拉的还有加勒比地区的大多数国家。
然而,支持危地马拉的也为数不少:墨西哥、秘鲁、哥伦比亚、中美洲大多数国家和欧盟多数成员国都有可能支持危地马拉。据报道,鉴于支持委内瑞拉和危地马拉的国家旗鼓相当,智利有可能提出另一拉美国家作为候选国。(徐世澄)
(《环球》2006年第17期,作者系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