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新华论坛]休闲的本真是“诗性劳作”
作者:顾晓鸣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记得去年媒体就“黄金周”话题采访我,我不赞成“七年之痒”的说法和各种消极的见解,认为人们正通过多年实践,开始学会“休闲”,“七年”正是一个重要的转机。今年“五一”黄金周,尽管一些地方仍有不尽如人意的事故和一些负面的意见,但我欣喜地看到,一种健康的休闲生活方式正在慢慢形成,“黄金”效益更为显著。
       这些快速变化的新现象和新格局,都迫切要求与休闲和旅游相关的理论工作者进行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甚至人类学在内的跨学科的研究,及早提出既反映我国和世界休闲实践,又具有普遍学术意义的理论方法论,这对于休闲及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至为关键。
       因为,从反方向说,我们也注意到,由于“休闲”的“效益”显著,因此,不少地方正开始又一轮的大规模“休闲工程”,大兴土木、大办节庆,“软事硬办”,把本是生活方式和人生内涵的休闲,变成为一种大起大哄、人海战术的表面热闹,也有可能如今日建设部已发现的人为“豪华绿化”的弊端一样,成为争相克隆简单扩张的“豪华休闲”圈地土木和旅游商业房地产。这种脱离了人生本真需求的“休闲景点”,有可能如保龄球、主题公园等等曾狂热一阵然后冷弃的“项目”一样,不但带给当地沉重的财政负担,使本身陷入“鸡肋”的境地,而且会根本上败坏“休闲”(和相应假期)的形象和味道。
       挤来挤去闹哄哄的价高品位不高的“休闲”,正好是个性化、清新、闲适、优雅的“休闲”的反面和相克之物。而片面的“集中消费、全民旅游、商家主导”的模式,已不适应我国“休闲”及长假生活方式正出现的格局提升。“休闲”在我国正恢复其人类生存的本源意义,休闲非但不是“工作”的对立面,也不是其简单的补充和代偿,而已成为以“劳动”为标志的“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劳动的特殊形态,认识这一点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因为,人类是“文化的动物”,意味着人类不是简单地出产和消费物资,而是将自己的精神和美感(及其需求),进入物质的生产及消费过程,从而产生极大的“文化附加值”。这一点已为人们熟知,这里要说的是,人类这种文化创造活动,本质上就是一种“经济诗学”或“诗化的生产”。任何有效的劳动生产,其实都伴随着这种“诗的创造”,生产力和经济成就的快速发展,其实都与文化艺术及相应的设计、品位追求乃至时尚的创造互为因果的,古今中外皆如此。只不过古代中世纪这种诗化的、创造性的活动,只能局限于极少数“有闲”的贵族和文人,到了资本主义兴起之时,才出现为数已较多的“有闲阶级”,但只有到了现当代,经过劳动者的解放运动,以及生产形态和经济内涵互为因果的发展,“有闲者”的人数极大扩展,而这时正是群众性三创活动——创意、创新和创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自身的要求,成为一国一地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根本基础。
       我们说的知识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正是与这一内在趋势合拍的,并是人类劳动形态深刻变化的重要表征。不是巧合,在西文中,“Poetry”(诗),本意即为“劳作”和“创造”,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有很深的论述,因此可以说,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人群,与平常所说的“劳作”相对应的“休闲”,正是社会所安排和提供的集中“诗性劳作”的时间,一种人人都有可能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时机。活得像个人,活得像个艺术家,活得像个创意劳动者,可以成为我们休闲的口号。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眼光在观察“五一”长假中在大众活动场所放歌的市民们,城市绿地附近跳舞的社区居民,群众性唱歌比赛的“业余”歌手们……更不必说在书城、图书馆的学习研读者了。休闲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所以,“休闲经济”已切实成为“劳动生产”和“劳动者生存”的有机组成部分,弥散于生活的各个部分在根本上提高劳动和劳动者质量,创造经济的全新价值。同时,每个个人的“休闲”时机,又是其充实提高、兴趣激发和转移、职业生涯的设计和变更的社会制度安排,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及人力资源发展的动态机制。换言之,“休闲”制度的实现越充分、越健康发展,社会的经济运行会越良好,进步越平稳而快速。而休闲活动本身所创造的产品和机会,又是经济总量的极为重要而本质的部分;从现代经济视野看:劳动者、产品和消费三个方面,都与休闲有着本质的联系。
       再进一步说,有意无意把休闲过度物化和消费化的心理和做法,既有可能粗放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又有可能扩大休闲上的贫富差距。因此,对休闲本质的研究和探讨要在这一更深层次上着眼,并直接影响休闲形态和产品的创造和开发。最近中央有领导同志指出,要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休闲公共产品,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休闲民主和权利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指标,如何在劳动保护和消费者保护的基础上,确立休闲者保护和维权的制度,采取措施使每一公民享受休闲、参与休闲。这一过程既是社会民主和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又能极大地扩大休闲经济的规模和丰富性,同时极大地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素质和创造力,使社会经济真正进入创新型经济,从靠“体力”吃饭进入靠“聪明”吃饭。
       有一句俏皮话,我讲了多年:“后现代的生存应当是劳作像休闲,休闲像劳作”,虽说讲得早了点,但确是真的。许多企业已在创造一种更人性化的劳作形态,也许今天我们努力要做的恰恰是,更具有劳动、学习、创造内涵的休闲生活。余地大着呢。
       (5月9日《文汇报》,作者为复旦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