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键盘替代手写 名家手稿升值
作者:任志茜

《新华月报(天下)》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希望能写得很痛快,活得很痛快!”陆天明2005年9月出版的《高纬度战栗》和很多年前的《木凸》都是他十指作业用五笔码出来的。这样的敲打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从286到奔腾,家里已经淘汰了好几台电脑。他很享受电脑带来的便捷,电子版的修改省却了手稿的繁琐。因为惯于长篇,在没有电脑的时代,每写一部作品,写废的稿纸都一袋一袋的,而且他无法容忍页面的不干净,写错就一定要涂掉。谈到那个用笔写作的时代,他用“写惨了,太痛苦”来形容。“以前的大文豪用毛笔写字,后来换成了钢笔,而现在就是电脑写作了,虽然有些遗憾,但这是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前我们还穿长袍马褂,但现在呢?”
       和他一样,年轻的新生代作家更是抛弃了手写,电脑屏幕代替了纸格子,键盘代替了钢笔,奋笔疾书变成了噼啪敲键盘,不再有字如其人,因为e时代的文字都是千篇一律的宋体、仿体。
       但仍有手写一族更习惯在信纸上书写,如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铁凝、格非、张承志等等。誊写的过程变成了助手敲字,再用邮件发到编辑信箱。这些作家习惯了传统方式书写,面对电脑则思维阻滞;另外,“学不会”、打字速度慢也成为他们的说辞。但完全与电脑隔绝的作家却几乎没有,大多数作家已经灵活地把电脑与自己的写作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保留了手稿,也享受了高科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事实上,因为编辑流程的简化,电子邮件作为投稿方式越来越平常,电子化作业也使得过去漫长的投稿过程变成了瞬间的事。
       作为一位关注手稿研究的学者,陈子善于2000年从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图书馆发现了埋藏其中的张爱玲《同学少年多不贱》的手稿。习惯于手写的他指出,手稿是保存作家书写思想变化的载体,是生动而灵动的作品。手稿是对作者的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手稿的发现,也补充了作家的作品。像已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就可通过手稿来探究鲁迅的创作的历程和写作的技巧,而茅盾的手稿本《子夜》里有内容的提要和大纲,这是单行本里所没有的。至于手写,他认为这是个人在选择合适的书写方式,和年龄无关,和进步或落后无关,像已去世的徐迟就提倡用电脑写作。
       但是,手稿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是电脑写作无法代替的。手稿是无声的语言,是作家与读者之间另一种形式的沟通与交流。当读者看到影印的作家手稿时,可以从笔迹、书写方式、改稿习惯等方面,读到很多字里行间外的信息。手稿也是作家个性的凸现,铁划银钩,龙飞凤舞,风格迥异,俱见性情。同时,手稿因其唯一性而具有独特的收藏价值与纪念功能,斯人已逝,音容渺然,见手稿如见人,倍感温暖亲切。但电脑写作使这一切不再可能,笔者变成了敲字人,借助电脑写作的最大好处只有便于修改和备份。
       他同时对手稿和手迹进行区别,手稿是作者的创作原稿、文稿和诗稿等,但现在我们把日记、书信、题词以及文字所书写的稿件都纳入手稿的范畴,事实上,这些应该被称为手迹。
       但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发生的变化,譬如纸张代替竹简,印刷代替手抄,虽然不尽相同,未必不可类比。或许有人以不复能“韦编三绝”而惋惜不已,然而时过境迁,大家也就安生下来。打字虽兴,手稿未必尽亡,就像印刷业尽管昌盛,手抄本依旧出现一样。今后手稿仍然会有,只不过不是谁的都有罢了。即便有一天真的完全成为历史遗物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使然。说到底,迄今为止全部人类文明的历史,都是基于人性需要而发生的,无论这种需要对或错。
       如此看来,手稿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的阶段性文化产品,不过是人们进行文字创作时自然遗留下来的“副产品”,既然无法拒绝现代科技带来的方便与快捷,那么手稿的遗落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但是,未来的写作如果都采用电脑,文化生产过程中的“无手稿化”是学者们深为忧虑的。按照传统的文化观念,无论从思想研究还是技巧研究的角度,著名作家、学者的手稿,历来都是珍贵的资料。而在“电脑写作”的大背景下,手稿将不复存在,手稿研究这个重要领域将会随之消失。
       19世纪40年代,26岁的马克思在流亡巴黎时写下了一些手稿。后人将这些残缺不全的手稿加以整理出版,取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通常也称之为“巴黎手稿”。手稿出版后受到普遍重视,研究者不仅有政治家、革命家,还有各界学者,甚至还形成了不同学派。如果没有手稿,这一切研究将如空中楼阁不复存在。
       作家手稿在出版学上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否则,《鲁迅手稿全集》也就没有必要问世了。茅盾的《子夜》手稿、巴金的《随想录》手稿集陆续出版后,已引起海内外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关注,而影印作家手稿,刘半农是始作俑者。他编的《初期白话诗稿》线装本(1933年北平星云堂初版),只是为了“有趣可玩”,收录李大钊、沈尹默、沈兼士、周作人、胡适、陈衡哲、陈独秀、鲁迅《新青年》时期的诗稿,一个不经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上的意义非同小可,开了传播和研究作家手稿的先河。
       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陈子善呼吁,应该关注手稿,抢救手稿,妥善保存手稿和研究手稿。
       手稿的抢救与利用
       对于手稿的搜集利用,从上海图书馆到各地的名人故居,再到民间的搜集者,国内基本上还处于收藏阶段。随着搜集规模的扩大,各家的展览陈列倒是越来越多。国家图书馆、中国文学馆、上海图书馆近年屡次开设展览,名师大家手稿齐聚,让人眼前一亮。在2005年5月举行的上海书展,在展馆特设的墙壁上就陈列了138位和上海渊源颇深的作家手稿,时间跨度100多年,涵盖了从老一代作家鲁迅、巴金、冰心,到中青年作家叶辛、王安忆、程乃珊、陈村,直至韩寒,堪称是上海作家五世同堂大聚会。
       上海作家协会资料室主任冯沛龄就是此次手稿展的筹办者,而之前他也曾策划过多次上海作家手稿展,根据他搜集到的现代作家手稿编纂的《世纪墨珍:现代作家手稿集粹》也在2005年2月再版。他重视并努力征集作家手稿已有多年,像书中所收师陀、王西彦等人的手稿,都是从废纸堆中抢救出来的。
       事实上,民间也在自发地做这样的收藏工作。如去年曾在北京饭店举行的亚洲艺术大师文稿展览会上展出众家书稿,其主人为某私企经理赵庆伟。他的绝大部分藏品都是从废品回收站淘来的。因为北京旧城改造,加上奥运城建规划的实施,很多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单位搬迁,大批文化“垃圾”被处理,这里就包括早期的文档资料、信件等等。
       他大量收购各种单位团体清理出的“废品”。2003年《文艺研究》杂志社清理出33箱东西,整批3万元出售。收购后,打开,那些泛黄的纸片上是石鲁、范曾、吴冠中这些人的名字,每一小摞文稿最下面就是作者的原稿。那些手稿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字迹清晰,“记录着作者和编辑们随时随地的艺术感论,其中不乏从未发表过的文章,甚至包括翔实的电话记录、会议纪要、出外写生感想等等”。
       靠着热情,赵庆伟已收满了超过4个仓库的藏品。在他3年前就建立的都美笔记博物馆网站主页上,展示了当时搜藏的部分手稿,不同于图书馆只挂名目的做法,他将手稿照片一并上传,点击即可看到作家手迹。在网页上,他写道,名家的书是读过了一些,不曾想却拥有了那些作家的手稿,异样的心情难于表述;收藏确实是得有点缘分才行,别人总是先想后得,我却是先得而后想;这数以千计的藏品意味了什么呢。我得好好想一阵子了。
       原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曾撰文呼吁和强调过手稿学。事实上,手稿学是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分支组成部分,但是研究手稿的在中国人并不太多。看到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里法国人研究手稿的热情,他联想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了数以万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手稿,却基本无人利用的情况,热心建议导师们拨点儿学生去研究手稿学,做点文学类硕士、博士的论文题目。
       
       他还希望能借鉴国外的手稿学,翻译一些研究成果,看看学科体系、研究方法和具体结论。手稿学既研究作品的形成过程、修改过程,试图解释作家的主观追求,又阐述研究者对作品的理解。
       陈子善表示,手稿学的前提是能够看到这些手稿,但是目前来看,能阅读到名家手稿还是不容易的事情。
       手稿拍卖升值空间巨大
       2005年12月1日,作曲家贝多芬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音乐手稿《大赋格曲》于伦敦索斯比拍卖行以100万英镑的高价被拍卖。这部手稿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帕尔默神学院图书馆由管理员希瑟·卡尔博发现的。这部手稿长达80页,创作于1826年,是贝多芬于1827年去世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音乐手稿。它由褐色墨水写成,有多处贝多芬亲笔修改的痕迹,有红胶粘连的地方,有笔尖的划痕,一些地方还清楚地标注出演奏时该用哪个手指,作者的创作意图一目了然。
       据报道,索斯比拍卖行专家马古埃尔说,如果将其与贝多芬去世后面世的印刷版本手稿对比,会发现印刷版本有错误。鉴定这一手稿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学者杰夫瑞·卡尔贝尔格表示:“这是非常伟大的发现。这一作品必将引起争议,因为它太超前了,听起来像是一个不和谐的20世纪作曲家所作。”
       而这还不是贝多芬音乐手稿的最高价。之前他的《第九交响曲》总谱原稿在2003年在索斯比拍卖行拍卖时,以213万英镑成交。该手稿的特别之处在于经贝多芬亲手校对和修改的笔迹有好几千处,因为新抄写员不熟悉贝多芬的字迹,几乎页页有错,他不得不自己校改。
       世界知名拍卖行每年都设有“珍品手稿拍卖”专场,主要集中在文学手稿、音乐手稿、名人书信上。名人手稿在西方拍卖市场上一向只涨不跌,那些留有笔迹的纸张,给人以情感的想像空间,成交价也往往在意想之外。2005年7月,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的马龙·白兰度专场拍卖会上,白兰度亲手批注过的《教父》剧本,成交价为31万多美元,成为有史以来电影剧本拍卖的最高纪录,而马里奥·普佐邀请马兰度出演教父的亲笔信则以13.2万美元成交,单品交易比他家值钱的家具和工艺品都要高。
       文学手稿是最热闹的拍品。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被认为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文学巨著之一。小说的写作过程一直是学者研究的对象和热烈讨论的主题。手稿的其中一章“欧迈俄斯”7月10日在伦敦索斯比拍卖行以近90万英镑售出。手稿上满布红蓝黑不同颜色的潦草笔迹,但在小说最后写成时,这章内容被删掉了。文学家认为,这份手稿填补了小说写作过程研究中的一项空白。索斯比拍卖行的收藏专家塞利表示:“公开这份过去不为人知的草稿可能会为人们对乔伊斯的写作过程的了解带来重大的改变。”而在2004年,《尤利西斯》另一章“喀耳刻”的手稿由爱尔兰国家图书馆以 150万英镑买下。
       2000年以前,世界现代文学手稿的最高拍卖纪录是由卡夫卡的遗著小说《审判》保持的,1988年11月,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在伦敦以110万英镑拍到。打破该纪录的是法国著名作家塞利纳的《茫茫黑夜漫游》,在法国皮亚萨拍卖行以200万美元成交。
       和世界普遍升温的手稿拍卖价相比,虽然从前年开始中国市场手稿价格呈现出飙升的势头,涨了 5到 10倍,而且增值空间巨大,但目前国内市场价格远远低于它的价值,收藏家赵庆伟这样认为。虽然曾在1998年5月,在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镇江沦陷记》手稿以12.6万元成交,创造了当时抗战史料拍卖最高纪录,但再无后继范例。和众多的书法绘画工艺品拍卖会相比,手拍卖一般是在中国书店和拍卖行的古籍善本处进行,颇有大众收藏的性质,落槌价大多在万元到千元不等。据赵庆伟介绍,相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书法作品一般价格较高,大众目前可以涉及的就是手稿书信收藏之类,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了手稿的价值,开始竞相追逐。
       另有业内人士称,作家手稿升值有两个前提:“名作家”和“手稿”缺一不可。而且作家手稿大多是孤本,全世界仅此一件,收藏价值非常高。
       (2005年12月26日《中国图书商报》,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