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国际]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记录)》 2008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美国将朝鲜从“支恐”名单中删除
       10月11日,美国国务卿赖斯正式签署文件,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朝鲜方面立即作出积极回应,表示将继续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并允许有关方面开展验证和核查。
       10月13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言人弗莱明证实,朝鲜重新允许国际核查人员进入其宁边核设施开展核查工作。
       弗莱明在机构当天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朝鲜已允许机构核查人员进入其设在宁边的那座5兆瓦试验反应堆、核燃料制造厂及核燃料循环处理厂开展核查和监视工作。
       当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欢迎朝鲜和美国就朝鲜无核化验证问题达成协议,从而恢复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进程及相关行动。他指出,这是向着实现可验证的朝鲜半岛无核化迈出的又一步。潘基文敦促各方加倍努力以履行各自的承诺,尽快完成核设施去功能化阶段。他表示将继续全力支持这一进程。
       美朝双方的这一良性互动打破了在落实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第二阶段行动过程中出现的僵局,有助于推进六方会谈继续取得进展。
       1987年,美国将朝鲜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2002年,布什又将朝鲜称为“邪恶轴心”之一。21年来,朝鲜的出口和经济援助受到严格限制,政治上受到打压。早日摆脱“黑名单”已成为朝鲜与美国改善关系的焦点问题之一。
       今年6月下旬,六方会谈落实第二阶段行动取得积极进展,朝鲜提交核计划申报清单,美国随即启动把朝鲜从“支恐”名单中除名的程序。然而,在执行过程中,美国又提出要以建立针对朝鲜核申报的验证机制为“除名”的条件,遭到了朝鲜方面的反对。朝鲜指责美国违背承诺,并以“行动对行动”,8月停止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作业,9月宣布着手恢复宁边核设施,朝核问题再陷僵局。
       为打破僵局,10月初朝美在平壤举行了“深入而有益”的会谈,双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扫除了障碍:美国不再把对朝鲜铀浓缩计划及核扩散活动的验证作为把朝鲜从“支恐”名单除名的条件;朝鲜则继续实施宁边核设施去功能化进程,并允许进行核查。美朝双方达成的协议是一个积极的信息。
       有分析认为,美国此次之所以作出“重大让步”,主要是因为布什总统在最后任期内,不愿看到多年来在朝核问题上取得的外交成果付之东流。而政策的调整,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第二阶段行动是一个“行动对行动”、环环相扣的进程。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决定将朝鲜从“支恐”名单中除名,在履行六方会谈第二阶段行动中,仅仅只是打破僵局,要完全落实协议,其进程仍艰巨而复杂,变数仍然很多:在核设施去功能化问题上,是否能落实朝美间达成的“符合去功能化阶段要求的、公正的验证机制”;美国是否将“除名”落到实处以及对朝鲜的经济补偿是否到位;美国是否还会借口再度将朝鲜列入“支恐”名单等等。这其中的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协议的落实都将受阻。
       目前,阻碍落实六方会谈第二阶段行动进程的僵局已被打破,六方会谈将回归正常轨道。人们期待,六方会谈能够取得新的进展,继续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作出贡献。
       (据10月14、15日《人民日报》)
       比什凯克召开峰会,独联体将继续加强一体化
       10月10日,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了3个峰会——独联体峰会、欧亚经济共同体峰会和中亚五国元首会晤。
       本次独联体峰会讨论通过了19个涉及边境、禁毒、安全等诸多领域合作的文件。
       但是此次峰会最重要的文件《独联体2020年前经济发展战略》在首脑会晤中经长时间讨论仍暂未获通过。旨在加强独联体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战略构想将在补充后于11月14日在独联体总理会晤中再行审议。
       对于格鲁吉亚退出独联体的问题,在比什凯克出席独联体国家外长理事会会议的拉夫罗夫9日表示,会议同意格鲁吉亚有关退出独联体的要求。会议责成独联体执委会对那些格鲁吉亚仍负有义务的独联体协议和条约进行盘点。格鲁吉亚将在明年8月,即以书面形式提出退出独联体要求一年后,正式从该组织退出。独联体执委会主席列别杰夫表示,独联体的大门对格鲁吉亚是敞开的,如果格鲁吉亚领导作出重返独联体的决定,将会得到正面回应。
       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没有前来参加独联体峰会。另外由于乌克兰国内政局紧张、阿塞拜疆即将举行总统大选,上述两国总统也未参加此次峰会。
       独联体成立17年来,各层面的会议、会晤共签署了上千份文件和协议,但真正得以执行并在发挥作用的不到10%,这使得外界对独联体的前景及在处理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表示担忧,更有政治分析人士干脆认为独联体已经成功完成了历史使命,到了“识时务地”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对此,独联体执委会主席列别杰夫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各成员国领导人就如何加强独联体合作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独联体存在的必要性没有受到质疑”。独联体轮值主席国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指出,与会各国代表进行了建设性的会谈,表示愿继续发展和加强独联体框架下的一体化进程,同时希望独联体所作出的决定将更加具体、并在有效监督之下付诸实施。此前,在9日召开的独联体成员国外长会议上,吉外长卡拉巴耶夫曾表示,格鲁吉亚的退出不可避免地将对独联体产生影响,但独联体依然存在发展前景。此前,吉外交部独联体司司长伊萨耶夫表示,针对有些人批评独联体组织庞大、效率低下的状况,此次比什凯克峰会将致力于提高独联体的工作效率,巩固和提高该组织的凝聚力。
       此前,俄罗斯总统助理普里霍季科曾表示,此次独联体比什凯克峰会仅仅是一次例行会议,俄方并不期待能取得什么具体成果,峰会不过是给独联体各国一个讨论问题的机会和舞台。但他同时表示,俄对欧亚经济共同体在经济合作领域取得成功充满期待。
       (据10月11日《文汇报》和10月12日《光明日报》)
       印度“月船1号”顺利升空
       
       印度的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当地时间10月22日早晨6时22分在南部的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标志着印度探月工程的第一阶段取得成功。此次探月计划的总负责人、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奈尔在卫星进入预定地球轨道后激动地表示:“这是一次完美的发射,一切都按计划进行,我为整个团队的成功感到自豪。”印度总理曼·辛格当天也祝贺探月工程的第一步顺利完成。
       受东北部季风影响,印南部海岸的斯里赫里戈达岛连日来持续降雨,负责发射的科研人员的心情被天空中的狂风暴雨紧紧压抑着,因为天气一直被认为是可能影响卫星发射的主要因素之一。“发射之前我们的心情既激动又紧张。除了天气因素外,我们知道全世界的眼睛都在看着我们,而这项工作是如此庞大复杂,”奈尔表示。担任此次发射任务的是印度空间发展组织的“主力火箭”极地轨道卫星运载火箭,当天是该型火箭第13次连续成功发射。在点火19分钟后,火箭与卫星分离,卫星进入预定的过渡轨道。接下来经过一系列姿态调整和获得足够的加速度后,卫星将飞往月球,并在8到10天内进入月球引力范围。
       印度十分清楚目前全球大国掀起一股新的探月热潮,而“月船1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印度空间技术前进了一大步,使印度跻身世界航天大国行列。至于印度还有上亿人在贫困线以下,本次探月发射的项目主任巴格拉表示,印度花在探月计划上的钱是“非常值得的”,而且成本相对于其他国家也比较低。印空间研究组织前主席卡斯图里兰甘更是明确称:“探月对于印度不是一个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大国能否不要的问题。”
       
       印总理府国务部长查万介绍说,印度下一步是与俄罗斯合作发射“月船2号”月球探测车,并希望在未来数年内实现载人登月。
       在印度明年将举行大选的背景下,成功发射“月船1号”不但提高了民族自豪感,政治上对当前的执政党派也十分有利。“月船1号”的科研任务包括月球全表面图像、寻找水和氦-3同位素等,也都是当前探月的热门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实用价值。同时,“月船1号”所展示出的科技实力还将为印度提供同其他航天大国合作的新基础。
       然而,在迎接鲜花和掌声的同时,奈尔和他的同事们也承受着强烈的批评。自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着手实施探月计划以来,认为该项目“不合时宜”的反对声浪就不绝于耳。反对意见主要有两派,一派认为印度没有必要步其他国家实施探月行动的老路,应该把精力用在当前最前沿的太空探索研究中,其代表人物是印度天体物理研究所教授贾亚特·穆提;另一派则认为该项目耗资巨大,除了争强好胜之外毫无实际意义,政府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有用”的工程上,如解决贫困人群的饥饿问题。德里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表示,印度政府在太空探索上花费巨资,却忽视了国内的贫困状况,“印度11亿人口中有8亿人平均每天的生活费不足两美元,儿童营养不良问题严重,探月是在浪费资源”。
       印度目前正在落实第六次普调工资,政府雇员、军人、教师等涨幅不一,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当被问及卫星发射成功后有什么要求时,奈尔诚恳地表示,希望政府给科研人员涨工资时能够考虑他们的贡献。
       (据10月23日《文汇报》和《人民日报》)
       印巴正式恢复两国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的双边贸易
       印度和巴基斯坦于10月21日正式恢复两国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的双边贸易。来自印控克什米尔的13卡车苹果和来自巴控克什米尔的大约14卡车水果,当天分别驶向对方口岸,从而实现了自1948年以来两国首次陆路贸易,结束了两国长达60年的边境不通商历史。印巴各界以及国际舆论对两国打破政治僵局,以经济搭台改善政治关系的努力普遍表示欢迎,并对印巴关系前景充满希望。
       印控克什米尔官员沃赫拉表示,“这是个历史性时刻,这将对两国克什米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益。我希望这将促进本地区的和平。”克什米尔当地的一些领导人也对横跨印巴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双边贸易的恢复表示满意。来自印巴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卡车司机欣喜若狂。他们说,“我们十分兴奋,因为我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是我们一生的追求。”有的老司机老泪纵横。在现场,人们相互拥抱、欢呼。巴基斯坦报纸评论说,“这次贸易的恢复跨越了60年时间,具有划时代意义。”
       印巴恢复边界贸易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印度和巴基斯坦早在1947年就因战争而形成了印控和巴控两大克什米尔地区。60年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没有贸易,没有交流。两国还曾因克什米尔问题发生过3次战争。2002年,两国在克什米尔的摩擦几乎又酿成新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但自2003年12月以后,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和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启动印巴和平进程,两国关系逐年改善,但克什米尔问题始终是两国关系的瓶颈。近4年来,两国虽然没有发生过战事,但和平进程走走停停。就在前不久,两国的部队擦枪走火,差点酿成武装冲突。
       自从扎尔达里担任巴基斯坦总统以来,巴明显改变了对印度的态度。扎尔达里提出要将战场变成市场,先改善经济关系,再由经济关系促进政治和领土争端的最终解决。扎尔达里多次讲话都表达了要采取实质性步骤促进印巴和解进程的立场。而此次印巴边界贸易的开通,标志着扎尔达里的政治承诺正在变成现实,标志着印巴两国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标志着两国5年前启动的和解进程有了重大突破。尤其重要的是,这意味着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内部关系有了突破。南亚这两个最大国家之间的经济互动,对促进南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样,此次双边贸易的开通对于两国加速政治层面的和平进程也具有重要意义。扎尔达里是巴首位来自企业界的总统,他的外交理念充满着经济色彩,他希望通过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促进政治和解气氛的改善,从而加速推进两国的和解进程。
       (据10月23日《光明日报》)
       【本栏责任编辑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