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尊重中国的选贤传统
作者:毛志成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近几年来,中国以“选”为名目的活动颇多,如选美、选秀、选英才、选明星、选名人、选富人等等。而且,还时时弄出“排行榜”之类。这样做,也许都有一定道理。但在所有的“选”中。以“选贤”(包括推选圣贤和一般性的贤人)为主旨的事少了。淡了。尤有甚者,起劲地贬贤之事越来越多。殊不知中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之一恰恰是选贤重于选能。力求将贤者播布于世,使人敬而效之。
       什么是圣贤?什么是贤者?什么是贤士、贤人?他们可以是位高、名大、绩显的人,也可以是十足的平民、草民。
       “贤”者德也,有十分出色德行的人就叫圣贤,不看重他们的地位高低,也不分时间远近。古代的尧舜,一开始都是十足的平民。因为德行出色,经过前任“领导人”四下查访,广采民意,才被选定。
       古代的孔子、孟子因为四处宣讲道德且又讲得有效,才被誉之为圣贤。当代的雷锋、焦裕禄,由于爱民爱得真诚,爱得火热,爱得务实,也是圣贤!
       中国几千年的选贤传统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是个很值得尊重的传统。古代的皇帝因为有德而被称为贤君。宰相因为有德而被称为贤相,官吏因为有德而被誉为贤臣,从未做过官但能洁身自好、济困扶危且又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被誉为贤士,专搞文化(特别是文学)而道德水准较高的人被誉为贤才。上述的人在历史上数起来。足可以排成几个长队!至于平民(甚而纳在“贱民”之列的人)中的贤者,只要细细查询起来,也很多很多。清末,山东有个身为乞丐但致力于办“义学”(即免费供穷孩子读书的学校)的人,名叫武训。正是因为他有非同一般的德行,后来被中国大教育家陶行知赞美为教育界的圣人。在《世界教育家大辞典》上,武训也榜上有名。遗憾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批判武训”的运动搞得很凶,对武训做了大肆丑化,这其实是错的。我们还是要听听陶行知先生的看法:武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圣人之一。
       选贤与选才虽然有一定关系,但选贤毕竟是重中之重。三国时代在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中,蜀的势力最弱。但依靠“人和”政策,居然实现了“三足鼎立”局面。什么是“人和”?至少要由三个因素构成:一个是集团内部的团结,一个是对人才的看重,一个就是尤其看重人才的德行。虽然小说《三国演义》对蜀集团三个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的赞美或许有失实之处,但作者有一点是很理性的,这就是重贤。刘备兵败退却时不忘携民,诸葛亮虽然智能很高但又恪守鞠躬尽瘁精神,关羽不仅勇敢而且很强调信义。无论古式的贤人是否有落后性,有愚昧性,但贤良本身作为一种道德取向、精神品位,毕竟有它的可尊重处。
       近代、现代。尤其是当代,在选贤兼顾选能的基础上,若能认识到选贤重于选能,就会选得更准确、更理性。
       作为科学家的李四光。作为工程师的蒋筑英,作为作家的巴金,作为战士的雷锋,作为石油工人的王进喜,作为淘粪工人的时传祥,以及前时播报的具有见义勇为品格的平民英雄,他们的基本德行就是贤德!
       若是不贤不德,炫才显富,强造名气,在许多的“入选”上可以过关,但有一关是很难过的,这就是民心关!当年的平民艺人赵丽蓉去世时,自发为之送葬的人太多太多了!只因为她是贤人!这是很多名高位显但无贤德可言的人绝不能享有的待遇。
       中国有个选贤传统,值得尊重。若是选能重于选贤。或是陷入贬贤误区,定与建立和谐社会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