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国际]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记录)》 2008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在曼谷举行
       
       3月31日至4月4日,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这是去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巴厘岛路线图”后启动的首轮相关谈判。共有来自16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200名代表出席本次曼谷会议。
       此次会议就如何实施“巴厘岛路线图”进行讨论,并为未来不到两年时间的谈判进程制定明晰的工作计划。此次会议还讨论了如何促进《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中的发达国家就进一步减排目标作出承诺,为明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相关协议作准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在会议开幕式上发言指出,国际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所剩时间已经不多,要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之前提出一个可供谈判的文本只剩下一年半的时间,这对于一项历史上最复杂的国际谈判来讲太短了。但是,他说,“如果我们能够把工作有效分割,便于管理,我相信这个任务还是可以完成的。”
       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说,中方认为,气候变化谈判的四要素——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在未来要同举并重、平衡处理。
       于庆泰说,过去谈判中有“重减缓轻适应”的倾向,而在促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方面,一直进展缓慢,难有突破。
       在本次谈判中,广大发展中国家重申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在“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第一次会议上,安提瓜和巴布达代表“77国集团+中国”发表声明,主张在为“巴厘岛路线图”制订工作计划的讨论中,应强调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由发达国家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及其负面影响的主要责任,率先减排。
       声明还强调,发达国家必须依照《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义务,履行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的承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即里约地球峰会)上,154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标是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述公约呼吁缔约方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使生态系统可以自然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不受威胁,并促使经济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去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安排的谈判制定了“路线图”,各方同意就气候变化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明年完成有关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
       (据4月2日《光明日报》和《文汇报》)
       第四届20国集团环境问题部长级会议举行
       3月15日至16日,第四届20国集团环境问题部长级会议在日本千叶县举行,会议讨论了减缓和适应全球变暖的技术、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以及2013年后减排国际框架等问题。
       日本环境大臣鸭下一郎在开幕式上说,全球变暖已是不争事实,为避免气候变暖引发危机,必须在10至20年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停止增长。
       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随后的基调演讲中指出,美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超过20吨,欧洲和日本人均每年的排放量超过10吨。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带来气候危机,而发展中国家正在建设工业化社会,没有国家会放弃经济增长,也不应对发展中国家抱有这种期望。需要牢记的是,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很多产品都会出口到发达国家,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消费。
       自2005年以来,为了配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每年都要举行20国集团环境问题部长级会议。
       20国集团成员、世界银行、国际能源机构、世界经济论坛等35个国家和机构的近50名代表与会。
       在本届会议上,发达国家提出了以排放总量为标准的“主要排放国”概念,发展中国家对此提出异议。印度环保部门官员阿杰·马苏尔说,印度年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是1吨,而美国超过20吨,他不明白印度为什么是主要排放国。南非环境和旅游部长马蒂纳斯·范斯卡尔奎克也表示,南非反对将其划归主要排放国。
       日本提出的“分行业设定减排标准”的提案未能在会议期间取得一致看法。该提案要求按照行业分类,通过分别确定能源效率等标准减少温室化气体排放。对此鸭下一郎在16日的主题演讲中解释称,已变更了事前预定的内容,表示“并非所有国家均需采用统一的标准”。今后还将就该问题继续进行讨论。
       3月16日,会议闭幕。出席此次会议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闭幕当天表示,构建2013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框架应该解决“巴厘岛路线图”提出的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转让这4个基本问题。
       解振华说,中方认为,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一缔约方应承诺到2020年在其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至少减排25%—40%,非《议定书》缔约方的《公约》附件一缔约方应承担与此可相比的减排指标;发展中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取适当的减缓行动,且应根据其国内的程序进行汇报、测量及核实。发达国家要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解振华指出,各国国情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具体措施也应当不同,各国应当本着相互信任、认真负责的态度共同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会议联合主席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甘利明和环境大臣鸭下一郎在会后举行了新闻发布会。甘利明表示,“此次会议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合作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达成了一致”,会议也明确了发达国家应率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的重要性。
        (据3月16日《文汇报》和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1次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举行
       3月13日至14日,第11次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举行。会议围绕“21世纪伊斯兰世界面临的挑战”这一主题,围绕加强团结、发展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科技知识共享、建立共同市场、修改伊斯兰会议组织宪章以及非洲热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一致通过了伊斯兰会议组织新宪章。
       伊斯兰会议组织秘书长埃克梅勒丁·伊赫桑奥卢说,这次首脑会议通过了新宪章的修改草案,这是伊斯兰会议组织发展的里程碑。
       他表示,新宪章反映了穆斯林对更好的生活、教育、工作等方面的需求。
       伊赫桑奥卢说,新宪章的39个条款是伊斯兰国家共同的政治愿望的产物。其中包括多个重大的政治、经济决定,表达了伊斯兰国家进步与发展的决心。
       会议还发表了《达喀尔宣言》,表示继续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教条主义。宣言说,伊斯兰会议组织将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方面发挥作用,将帮助成员国对抗灾难、重视环境问题、消除贫困等。
       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是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伊斯兰会议组织成立于1970年3月,有57个成员国,拥有世界1/5的人口和70%的油气资源。其宗旨是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加强他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合作,努力消除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等。
       长期以来,伊斯兰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是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捍卫自身尊严和利益以及维护人类正义方面,伊斯兰国家首脑会议和伊斯兰会议组织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据3月13、16日《人民日报》)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布什在索契举行会晤
       双方签署《俄美关系战略框架声明》
       
       4月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到访的美国总统布什在索契共同发表《俄美关系战略框架声明》,强调俄美互相将对方视为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终结,双方愿意摈弃冷战思维,将俄美关系从战略竞争转变为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4月5日至6日,普京在索契盛情接待了到访的布什,并举行非正式会晤。由于普京即将结束总统任期,这次见面也成为两人最后一次以总统身份举行的会晤。
       参加会晤的一位克里姆林宫高官认为,加强对话和寻求妥协是俄美领导人此次会晤取得的主要成果。不过对于美方来说,“结识”俄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也是布什索契之行的一大收获,这不仅有利于与梅德韦杰夫展开密切和良好的合作,同时也为美俄关系发展保持连续性起到了积极作用。梅德韦杰夫在会谈中明确表示,“俄美关系是世界安全的关键因素”,他希望在担任总统后能使两国关系继续得到发展。
       针对被视为过渡时期和未来俄美互动关系“路线图”的《俄美关系战略框架声明》,普京在会晤后强调,声明虽未能使存在的问题发生突破,但还是肯定了8年来两国在安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反恐和发展务实合作伙伴关系方面中的积极变化。分析人士认为,俄美关系走向是由两国的安全利益、价值取向和战略目标所决定的。尽管普京和布什在这次历史性的会晤中谈笑风生,对驱散近年来笼罩两国关系的阴云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双方在导弹防御系统、北约东扩、科索沃独立等诸多实质性问题上的分歧依然难以弥合的现实表明,合作与摩擦并存的格局仍将是俄美关系发展的基本态势。
       普京还明确表示,关于国际社会关注的俄美反导争端,俄罗斯对美国部署反导系统计划的原则立场没有任何改变,不过在这一问题上也取得了某些积极进展——“俄罗斯的担忧终于被美国方面听到了”。
       普京说,俄罗斯准备与美国在反导问题上继续合作,但现在评价美国的具体建议还为时尚早,需要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俄美关系战略框架声明》称,“俄方不同意美国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反导设施的决定。俄方认为,如果美国提出的有关建议能够得到“协调和实现”,将有助减少俄对此问题的关切程度。
       声明还说,俄美双方对建立俄、美和欧洲共同应对导弹威胁反应机制表示关注。在反导问题上,双方将继续在双边和多边的基础上进行对话。
       布什则对8年来的美俄关系给予积极评价。与此同时,他重申俄罗斯不是美国的敌人。布什还对美俄共同解决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表示“谨慎乐观”。
       据俄方统计,在过去的近8年时间里,除了相互间的电话和信函往来之外,普京和布什在双边或多边场合会面达到23次之多,不仅充分体现出两人之间良好的个人关系,也表明双方对两国关系发展的高度重视。即将相继卸任的普京和布什显然不愿看到俄美关系滑向“冷战边缘”,外界也期待他们能够利用最后一次会晤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弥合双方关系裂痕,为继任者定下一个良好的基调。
       (据4月7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
       肯尼亚政府与反对党签署组建联合政府协议
       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
       
       2月28日,肯尼亚总统姆瓦伊·齐贝吉与主要反对党“橙色民主运动”领导人拉伊拉·奥廷加在内罗毕就组建联合政府签署协议。
       负责调解肯尼亚政治危机的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协议签署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根据协议,联合政府将增设总理和两名副总理,总理将由议会最大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导人担任,两名副总理由组成联合政府的两党分别推荐。总理将负责监督和协调政府各部的工作,总理及副总理只有在议会未通过信任投票的情况下才能被解职。
       安南说:“至此,我们在确定肯尼亚政府架构方面的工作已经成功完成。”
       28日早些时候,齐贝吉,奥廷加,非洲联盟(非盟)轮值主席、坦桑尼亚总统贾卡亚·基奎特,坦桑尼亚前总统本杰明·姆卡帕和安南举行了闭门会议。安南在会后宣布,经过一天富有成效的谈判,双方领导人终于在组建联合政府问题上达成共识。
       肯尼亚选举委员会去年12月底宣布齐贝吉赢得总统选举,而“橙色民主运动”指责其舞弊,拒绝接受选举结果。随后,肯尼亚各地爆发大规模骚乱,造成上千人死亡,30多万人无家可归。为解决肯尼亚政治危机,以安南为首的“非洲名人小组”今年1月底受非盟委托前往肯尼亚主持调解工作。
       2月2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就肯尼亚局势发表谈话,全文如下:
       2008年2月28日,肯尼亚总统齐贝吉和反对党橙色民主运动领导人奥丁加签署了《关于联合政府伙伴关系原则的协议》。中方对此表示欢迎和祝贺,对双方以肯尼亚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通过对话、协商政治解决大选纷争表示赞赏。希望肯尼亚有关各方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继续通过对话妥善解决其他相关问题,维护国家和平、稳定。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先生和非洲联盟等国际社会为推动政治解决肯尼亚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方对此表示赞赏和支持。肯尼亚是中国传统友好国家,中方重视发展与肯尼亚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支持肯尼亚实现政治和解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愿与肯方一道,推动中肯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3月18日,肯尼亚议会一致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同意在内阁中设立一名总理和两名副总理职位。这为该国解决因总统选举而引发的政治危机铺平了道路。
       齐贝吉领导的民族团结党和奥廷加领导的“橙色民主运动”议员当天在经过两小时的辩论后举行表决,一致通过了《2008年肯尼亚宪法修正案》。
       提交这一修正案的肯司法和宪法事务部长马莎·卡鲁亚说,这一法案是两党共同磋商的结果,它只是为保证联合政府组建而采取的一个临时举措,而对宪法的全面评估和修改将在一年内进行。
       4月13日,齐贝吉任命奥廷加为政府总理。
       (据3月1、19日《人民日报》,3月1日《光明日报》和“新华网”)
       首届“印度—非洲论坛峰会”举行
       4月8日至9日,首届“印度—非洲论坛峰会”在新德里举行。
       印度总理辛格和来自14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及非洲联盟代表出席了开幕式。南非总统姆贝基、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阿尔及利亚总统布特弗利卡、刚果(金)总统卡比拉、加纳总统库福尔等国家元首出席此次峰会,埃塞俄比亚、埃及、布基纳法索、塞内加尔、肯尼亚、利比亚、尼日利亚、赞比亚等国则派政府首脑或高级部长参会,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也应邀到会。
       辛格在峰会上宣布,印度将为34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除贸易关税的优惠,涉及棉花、可可、矿石、水果等大部分非洲出口商品。另外,印度进出口银行未来5年将为印非双边及非洲内部经贸往来提供54亿美元的信贷,支持非洲国家在铁路建设、信息技术、通讯和能源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印度将非洲赴印留学生的奖学金提高一倍,并将每年为非洲培养技术人才的名额从过去的1100人提高到1600人。
       此次峰会通过了两个纲领性文件——《德里宣言》和《印度—非洲合作框架协议》。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印度召开此次印非峰会主要是为了联络与非洲大陆的感情,为自己的战略目标服务。印度在三大战略需求上少不了非洲:即能源需求、外交需求和大国需求。印度经济快速发展,但印度本土能源严重匮乏,能源供应不足已经成为印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印度一位学者明确表示:印度需要非洲的石油和天然气,不进入这个能源市场,印度经济将可能陷入泥潭。印度一直期望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正式一员,为此在全世界展开外交攻势,寻求支持。非洲是联合国成员国数量最多的大陆,获得非洲的支持对于印度进入联合国安理会非常重要。印度也一直谋求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为证明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印度把非洲看成是施展自己大国影响力的重要舞台。非洲也想使自己的外交更加多元化,从而获得更多主动权。正因彼此的战略需求,双方虽有分歧,但在此次峰会上还是达成多项共识,使印非关系前进了一步。
       
       (据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三次“主要经济体气候变化会议”举行
       
       由美国召集的第三次“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于4月17日至18日在巴黎举行,16个主要经济大国以及联合国、欧盟、国际能源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
       法国负责欧盟事务的国务秘书让—皮埃尔·茹耶在会议开幕式上强调,任何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都必须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础上进行,因为这代表了大多数国家的意见。他还呼吁与会各方利用参加这次会议的机会进行开诚布公、建设性的谈判,为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就2012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安排达成协议而不懈努力。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美国白宫环境质量委员会主席康诺顿等出席此次会议。
       在闭门会议中,代表们在前两次会议的基础上,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减排的行业方法、技术合作、融资以及气候变化的适应等热点问题展开了讨论。此外,与会各方还致力于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
       “主要经济体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会议”由美国发起,前两次会议分别于2007年9月和2008年1月在美国华盛顿和夏威夷举行。布什政府因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有关人士担心,美国举办该会议是为了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外另起炉灶,以实现自己的目的。美国对此一再否认,并表示该会议是为了补充和推动联合国框架下的谈判进程。
       (据4月19日《人民日报》)
       吉拉尼当选巴基斯坦政府总理,温家宝致贺电
       
       3月24日,巴基斯坦国民议会选举优素福·拉扎·吉拉尼为政府总理。
       在当天的选举中,由人民党提名的吉拉尼在342个议席的国民议会中获得264张赞成票。国民议会议长法赫米达·米尔扎宣布,吉拉尼当选巴基斯坦总理。
       今年56岁的吉拉尼现任人民党副主席,曾在1993年至1997年任国民议会议长。
       3月25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电吉拉尼,祝贺其当选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理。
       穆沙拉夫总统对吉拉尼的当选表示祝贺,并表示他愿意与任何入主总理府的人合作。
       3月25日,吉拉尼在人民党主席扎尔达里的陪同下在穆沙拉夫的总统府宣誓就职,这是巴历史上第一次没有内阁的总理向总统宣誓就职,因为此时巴基斯坦新内阁尚未建立,而更重要的是,一个曾被现任总统投入监狱的人,在担任总理后,与其宿敌“握手言和”。
       吉拉尼曾在大选前说,“他没有准备好与穆沙拉夫合作”,而在当选后,吉拉尼总理上台后第一次行使的权力就是下令立即释放被软禁的所有巴基斯坦前最高法院的66名大法官,而此时,新总理尚未谒见老总统,却已经开始“越俎代庖,先斩后奏”了。
       虽然新总理当选会给巴政局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但吉拉尼并不会急于与穆沙拉夫对着干。首先,去年11月紧急状态之时,共有包括首席大法官乔杜里在内的66名巴基斯坦大法官被穆沙拉夫罢免,但如果要恢复他们的职务,那么现任首席大法官和其他14名法官的政治前途又如何考虑?
       其次,吉拉尼总理虽与穆沙拉夫总统有个人恩怨,但他不是代表吉拉尼家族,而是代表人民党,只能根据扎尔达里主席的意愿施政,不能超越“权限”,所以吉拉尼上台后并没有对穆沙拉夫立即进行“人身攻击”。
       第三,美国的政治态度仍然对巴基斯坦政坛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美国第一副国务卿内格罗蓬特和美国副国务卿鲍彻3月25日抵达伊斯兰堡,与穆沙拉夫总统、巴新政府总理吉拉尼、巴基斯坦执政联盟领导人扎尔达里和谢里夫等人举行会晤。美国特使最先会见了穆沙拉夫总统,表现出美国对新政府未来政策走向的高度关注。美国之所以不能放弃对穆沙拉夫的支持,是因为在巴基斯坦政治家中,最坚定支持美国反恐战争的当属穆沙拉夫,如果吉拉尼为代表的巴基斯坦新政府对美国反恐战争的态度改弦更张,美国认为这就是纵容塔利班,对阿富汗美军的侧翼构成战略威胁,巴是有核国家,美国不希望巴基斯坦的核按钮出问题,更不希望在美国总统大选之前就推倒穆沙拉夫。这就是美国的既定政策。
       新总理与穆沙拉夫能否和睦相处,既取决于双方的政治智慧,更取决于巴基斯坦各派政治力量的平衡和美国的干预程度。
       (据3月25、26日《人民日报》和3月26日《光明日报》)
       卢戈当选巴拉圭总统
       
       4月20日,巴拉圭举行大选,选举新一届总统、副总统、国会参众议员和17个省的省长以及省议员。参加今年选举投票的选民有280万。根据已经清点的89.5%的选票,巴拉圭反对派总统候选人卢戈获得40.9%的选票,当选为巴拉圭总统。卢戈将于今年8月宣誓就职,接替现任总统尼卡诺尔·杜阿尔特,任期5年。
       巴拉圭是南美洲政治上最保守的国家。红党执政的60多年中,长期不思改革,不思开放,上层社会政治腐败丑闻层出不穷,党内派别斗争持续不断,甚至发展到暗杀和兵变。巴拉圭国内政局的发展显然与拉美和世界的政治潮流不相适应,因此,尽管红党长期经营,盘根错节,控制着国家机器,但在野党和民众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卢戈正是将“变革”作为参选口号而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反映出巴拉圭社会“思变”的主流意识以及巴拉圭正处在政治变革时代前夜的现实。
       卢戈长期在巴拉圭最贫穷的一个省里从事宣教,了解并同情社会下层民众的疾苦。他本人也是拉美“解放神学”的积极参与者,主张照顾弱势群体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卢戈在参选时提出,要实行经济开放,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他提出要实行土地改革、让穷人得到耕地等。
       卢戈的当选表明拉美左翼力量在继续发展。拉美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纷纷照搬和仿效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结果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困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主张“公正”、“平等”的拉美左翼思想得到很大发展。近几年,拉美左派政党在南美洲先后执政,也促进了巴拉圭民众对左翼执政的期盼。卢戈联合了巴拉圭国内20多个左翼社会团体,组成了“平等”集团,进而又组建“自由党”,成为他参选和赢得大选的政治基础。随着卢戈的当选,南共市已经成为左翼的“一统天下”,即南共市的五个正式成员国以及它的联系国智利、玻利维亚都已经是左翼执政。
       卢戈当选后,巴拉圭政治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左派首次在巴拉圭执政,必将推行政治和经济改革,这就为巴拉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但是,卢戈承诺的政治和经济变革要真正变成现实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首先,卢戈本人没有从政经验,他所依靠的几十个左翼社会团体组成的政治联盟能否在许多重大改革议题上给予坚定的支持仍然有待观察。其次,巴拉圭传统政治势力并没有完全消退,红党在国会和省级地方政府中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回顾巴拉圭近半个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各种政治危机,就可以看到卢戈面临的政治风险将会很大。
       另外,卢戈政府的对外政策面临邻国的不信任。卢戈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在竞选中提出的一些承诺已经引起巴西和阿根廷两大邻国的担忧,如卢戈要求同巴西“重新谈判”电价合同。而巴西政府已经表示,不会重新谈判电价合同,仅愿意帮助巴拉圭发展国内经济。卢戈能否顺利地处理与巴西的电价问题,将是对他的政治能力和处理国际关系能力的考验。
       (据4月22日《人民日报》)
       萨尔基相当选亚美尼亚总统
       
       
       根据亚美尼亚中央选举委员会2月24日公布的最终结果,现总理谢尔日·萨尔基相在19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以52.82%的得票率当选亚新总统。
       根据投票统计结果,反对派候选人、前总统列翁·捷尔—彼得罗相的得票率是21.5%,前议长阿尔图尔·巴格达萨良得票17.7%。
       选举前后,反对派支持者一直在亚首都埃里温市中心的自由广场举行抗议示威活动,拒绝承认选举结果。反对派声称,选举的胜利属于其领导人捷尔—彼得罗相,并要求重新进行选举。来自欧安组织、欧洲议会以及独联体国家的观察员在选举后表示,选举基本符合国际标准。
       亚美尼亚宪法规定,总统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亚美尼亚现任总统罗伯特·科恰良1998年首次当选总统,2003年获得连任,于今年4月9日结束总统任期。
       (据2月26日《光明日报》)
       萨帕特罗连任西班牙首相
       
       西班牙3月9日举行全国议会选举,工人社会党再次赢得选举,该党领袖、现任首相萨帕特罗获得第二个任期。
       根据官方统计,西班牙全国2551万多选民参加投票,占选民总数的75.32%。截至10日凌晨5时30分的计票结果显示,工人社会党获得43.64%的选票,把众议院350个议席中的169个席位收入囊中;最大反对党人民党获得40.11%的选票,赢得153个席位;其余党派获得28个席位。
       在2004年举行的上一届全国议会选举中,萨帕特罗率领工人社会党获胜的关键在于其主张从伊拉克撤出西班牙军队。首度出任首相后,他立即兑现竞选诺言,做出的第一项重大决定就是从伊拉克撤军。执政4年来,萨帕特罗锐意改革,主攻经济,重视民生。西班牙经济连续4年增长,成为欧元区的佼佼者。他还十分重视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和退休者的养老金,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并且大赦无证移民,使近70万非法移民获得合法身份。
       在这次选举中,萨帕特罗仍把发展经济和重视民生作为主打牌。他承诺,将在第二个任期内,努力控制物价,扩大就业,保持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高工资和养老金,同时坚决打击分离主义组织“埃塔”的恐怖活动。在外交方面,将继续奉行多边主义政策,支持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共处;优先发展同欧洲的合作,加强同拉美、北非和地中海地区近邻的关系,发展同中国、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的合作,谋求同美国建立新的合作模式。
       舆论认为,萨帕特罗虽然获得了这次选举的胜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增速放缓、物价上涨、不断增加的无证移民和“埃塔”问题等,都将使本届政府面临考验。
       (据3月12日《人民日报》)
       【本栏责任编辑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