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名家小辑]谈谈“海内形象”
作者:吴 非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吴非先生简介
       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教版高、初中语文教科书篇委,执教于南京师大附中。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污浊也爱唱纯洁》、《不跪着教书》和《前方是什么》等,作品收入多种选集。
       文革期间,每有外宾来,为弄出点莺歌燕舞,换了人间的样子,都要做不少手脚,以防安东尼奥尼之流用电影机拍去落后形象。——现在写文章说旧事比较麻烦,说到安东尼奥尼,可能还得加点注释。没办法,不去管了。——记得当年公社布置各生产队批“安东尼”(因为后面的“奥尼”加上去嫌长,农民读不下来),社员并不起劲,因为大家根本不知道“安东尼”拍了什么电影。只有城市,特别是首都北京和被安东尼奥尼摄影机扫过的地方,批得很猛(当然,反应过火,也是为了解脱政治干系)。当时的大报连篇累牍,火力集中。现在回想起来,意大利电影界当时不知惊慌莫名到何种地步,看中国人批判的阵势,如果“安东尼”生在中国,“交给群众处理”,小命早就没有了。直到前些年,方有幸得一睹《中国》真面目,实在没有什么,我还认为安东尼奥尼大大地美化了文革笼罩下的中国。
       那是家里的真实情况被洋鬼子用机器拍了去谈谈“海内形象”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办法。去年,有公开的话题是“中国人海外旅游形象”,说的是中国人在海外的种种不文明表现,那就是送出去给人看的了。我想,所谓海外不文明行为,与村夫野老泼妇刁民无甚关系,因为我们中国还没有那么多的穷人能有钱出国观光。经常能出国观光的是些什么人,想来也不用我说。有几位研究外国思想史、文化史的朋友,其著作在国内也算比较有影响了,可是竟从来没有出过国,因为从来也没有人想到得让他们知道些外国的事,你说怪不怪?而你看官人撒娇,总是说,累死了呀忙坏了呀,下个星期又要出国呀,上个月才出去,时差还没倒过来呀,又是拉斯维加斯,有什么意思呀……
       所谓“海外形象不佳”,是因为在海内就没有想要树立什么好形象,内外无别,保持一致而已。中国人花钱跑到文明国家转悠几天,表演乱扔垃圾,吐痰,抠脚,大嗓门,这不是很“本色”吗?在家里不也是这么干的吗?难道要他们也矫情一番,把自己掉落的头发也用纸巾包好不让它落在地上?其他不论,就说你刚才在会上批评国人“海外形象不佳”,为什么不小心就提高了嗓门?为什么讲话的声音越来越高?海外的官人敢这样做报告吗?这个话题早就说烂了,好像也是无人理睬。中国人自古以来可能就是这样豪迈,野老泼妇,哪个不以能站在村口吼几声震人而自得的?现如今的干部。有几个不是凭着“声音响”立威、加官的?经常出洋相的,多是在家里粗野成性的人,轮到出国。就把家里的派头带出去展示了。
       粗野的习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随着改革开放从外国溜进来的苍蝇?都不是,这是中国文化世代积累并日常应用的。中国的专制者,有哪个想过要使自己的国民有尊严地活着,让他们行使自己的权利,进而珍视民族的荣誉?专制者总是想方设法地作践自己的国民,不让他们站直,不让他们有自己的意志和思想。这是专制文化孕育的“老根”。请想,一个见圣旨就磕头,见官得下跪的,听到表扬就谢恩的被称作“草民”、“黔首”、“布衣”的民族,能有什么自尊呢?比如,因为县长要到学校视察,校长让低年级小学生站在冷风中等候两三个小时,从小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有自尊心么?他的心理怎么可能不卑微?
       有一次在上海火车站进站,车站的工作人员和警察用手依次推进站的乘客,嘴里不断地喊“快!快!快!”那趟车是始发车,时间还早。他们那样催乘客快进,是没有必要的。我善意地劝他们不要用手推人,在我看来,这种动作是对他人的凌辱。没想到警察瞪着眼睛反问:“推一下又怎么样?你想找麻烦?”——看来,在他的眼里,所有乘客都是“不怎么样”的。然而,在另一个场合,警察也很卑微。有天黄昏,看到几条马路上排满了警察,二三十米站一个,奇怪地问:“什么人来了?”那警察没好气地反问:“你以为他们会告诉我?”比较一下,不难发现,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的尊严是没有保证的。
       要树“海外形象”,先得尊重自己的国民。
       如果阿Q不改习气而照样做到了县长市长甚至更大的官,未庄的小D和王胡就不可能有做绅士的念头,他们的一招一式也一定会保持本色。看每年那些倒台的一批以及以后肯定要倒台的官僚,在日常行为上,有几个是真绅士?
       所以,改变中国人海外形象,绝非仅仅向出国旅游者交代一下“出国须知”就能办得到的事,得挖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