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暄琐话]中国人何以恨太多
作者:丁启文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土耳其的国父凯末尔是把入侵他的国家而阵亡的外国士兵,也作为自己的儿子来祭奠的。有他的亲笔铭文为证:
“从遥远国度将自己儿子送到战场的母亲们,
擦干你们的眼泪吧。
你们的儿子躺在我们怀里,
他们在安息,他们将和平地长眠。
在这块土地上献出生命之后,
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儿子。”
这里表达的,无疑是一种博大的人类情怀。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苦痛太多,恨太多”。应当把这一页翻过去,对昔日入侵者表现出宽容,对他们在战场上杀人的勇气“产生饮敬”,说那是一种文明。“心里只有恨的民族是不自由的民族”,也没有“尊严”。
这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一说我倒糊涂了。那幺,遵先生言,要人们怎样呢。
八侵者气势汹汹,不管妇孺老弱,一路嘶叫着杀采——他们并不单对军事目标,实行“三光”政策,奸淫掠夺,无恶不作。面对这般情形,是“宽容”、“钦敬”——落地人头说好快刀呢,还是还击、反抗,将入侵者一个不剩赶出国门呢。百多年来,这样的入侵接二连三,这样的罪行接二连三,中国人受难深重,苦痛太多,是的,“恨也多”。莫非对这种兽行,竞恨不得,要换成“爱”和“钦敬”,打左脸把右脸也献上去么?
中国人不缺仁厚之心。自古就讲敦厚有礼,盛德至善。那悠久的、滋生于家族、氏族、民族内外的情感,就是以“亲其亲”的伦理传统为核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迭而达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强敌犯边,竞至七擒而七纵。以此相标榜的民族,敢问,还不够仁德、不够退让吗?
全部问题在于,事过之后,消“恨”之前,曾经的敌手对入侵杀戮之事也须认账、悔过,誓不重演。而且,要彻底,要从内到外而不是浮光掠影,推推就就,认一半否一半,夸日认明日否。如果那样,该“反省一下自己”的,就不是被侵的一方,而是曾经入侵的一方了。
不认账和认账不坚定、不彻底,意味着保留再起入侵之心。
提醒一下,当年凯末尔对入侵之敌,也是“殊死决战”,坚决以武力消灭的,有在那里阵亡的士兵的尸体为证。像他所说的,把入侵的士兵看成如同“我们的儿子”,那是在他们阵亡——“献出生命”或者认账之后。
这与曾经有过的“恨”,与由于不认账或认账不彻底而招致的“恨”,不是一回事。
人类走向高级文明,一个民族不再“愚蠢”、小气而具有人类的大气,须从正确地认识最近的历史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