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经济]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记录)》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
       
       7月9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大的气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把这方面工作抓紧做好。
       会议指出,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表明中国政府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当前,我国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问题突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困难很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最近一些地方接连出现严重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充分认识做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是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课题,是对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的考验,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会议认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必须把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努力实现各项目标任务。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方针和对策,统一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协调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审议重大政策建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一部署节能减排工作。
       会议要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一定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执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建立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协调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会议听取了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统计局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及下半年工作安排的汇报,关于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建设情况和2006年指标完成情况的汇报,审议了《推动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门分工》、《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部门分工》等文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据7月10日《人民日报》)
       青藏铁路通过国家验收
       7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曾培炎考察青藏铁路建设和运营情况,并主持召开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通过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国家验收。他强调,要认真总结青藏铁路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发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努力使青藏铁路运营管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曾培炎指出,经过全体建设者连续五年的艰苦奋战,在世界屋脊建成了一条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运输大通道,突破了多年冻土施工、高原卫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技术难题,探索了复杂条件下重大项目建设的模式,谱写了我国乃至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新的篇章,青藏铁路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年来,青藏铁路运营管理也达到了很高水平。累计运送旅客260多万人、货物1300多万吨,线路、设备、人员和管理经受住了季节变化的考验,运输生产安全有序,沿线治安稳定,没有发生严重的责任行车事故和责任伤亡事件,扫尾工程全部建成,实现了安全稳定的良好开局。在工程建设、环保生态、卫生安全、档案资料等专项验收的基础上,通过了国家验收。
       曾培炎强调,青藏铁路通过国家验收,标志着青藏铁路进入了运营管理的新阶段。与建好青藏铁路相比,管好用好青藏铁路的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他要求,在青藏铁路运营管理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科学调度客货运输,完善管理措施,改善服务,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强化沿线治安防范工作,健全运营卫生保障体系,确保铁路设施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工程技术监测,进一步研究解决高原重大环境问题,为铁路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抓住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难得机遇,开发利用好沿线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挖掘青藏铁路的巨大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青藏铁路的强大辐射作用,使青藏铁路更好地为西藏和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造福各族人民群众。
       (据7月9日《人民日报》)
       2006年全国共有耕地18.27亿亩
       水资源总量同比减少8.9%
       
       人民日报北京7月2日讯,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2006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报显示:2006年国土资源工作在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等各方面取得新的成效,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2006年,全国耕地12177.59万公顷(18.27亿亩)与2005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25%,耕地净减少30.7万公顷(460.2万亩)。同期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6.7万公顷(550.8万亩),超过建设占用耕地42.0%。全面部署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启动116个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面积886.67万公顷。
       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13处,其中,能源矿产地42处,金属矿产地85处,非金属矿产地85处,水气矿产地1处。有72种矿产新增查明资源储量。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有效推进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建设,促进了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
       又讯,日前发布的《200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2556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9%;全年总用水量571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83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达到了435立方米。根据全国13.5万多公里河长水质评价结果,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60.5%。
       统计公报显示,全年总用水量5716亿立方米中,居民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3%;生产用水占90.1%;生态与环境用水占1.6%。与上年比较,去年全国生活用水增加2.2%,生产用水增加1.4%,生态与环境用水增加1.0%。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35立方米,比上年略有增长。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273立方米,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减少8.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44立方米,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减少9.8%。
       (据7月3日《人民日报》)
       《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
       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正式启动
       7月3日,《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正式启动,这意味着我国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面“宣战”。我国将分阶段、分区域、分行业削减、淘汰和控制二恶英等列入公约首批受控清单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表示,在对待履约问题上,我们要本着积极参与、主动应对的态度,把握住履约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履约的机遇,引入国际上先进技术、管理和经验,实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
       今年4月14日,国务院批准中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国家实施计划》,标志着我国的履行工作将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在2015年前,我国将重点完善实现履约目标的政策法规,加强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清单;加强各类POPS削减、淘汰和控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采取必要的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以最有效的方式,预防、削减和淘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结合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督两大体系建设,完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体系,加强履约监督和评估能力,定期评估和检查履约成效。
       
       根据《国家实施计划》,到2015年,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领域共需投入340亿元人民币。
       《国家实施计划》规定首批消除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六氯苯、多氯联苯、二恶英和呋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长距离迁移能力和高毒性,能够对人类和野生动物产生大范围、长时间的危害,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破坏生殖和免疫系统,并诱发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为解决这一全球性环境问题,2001年5月22日国际社会通过了斯德哥尔摩公约。
       (据7月4日《人民日报》)
       2006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33%
       7月12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发布了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编制的2006年全国和各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公报。根据这一公报,去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比2005年下降1.33%。全国除北京外,均未完成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的目标任务。
       200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24.6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9.61%。单位GDP能耗1.206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1.33%。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2.53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98%。第一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347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414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分别上升0.14%和0.13%。在单位GDP能耗下降的同时,去年我国电力消费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4.2%。其中,工业用电增长15.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增长14.5%。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上升,由2005年的38.1%提高到2006年的39.5%,是近3年提高幅度最大的,使单位GDP电耗比去年上升2.75%。
       去年,北京市单位GDP能耗比上年下降了5.25%。除北京以外,全国其它地区都没有完成2006年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有29个地区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超过3%的有17个地区,下降2%—3%的有6个地区,下降1%—2%的有6个地区。在降耗排行上处于后三位的为青海、宁夏和新疆,分别比上年上升1.51%和下降1.01%、1.06%。
       (据7月13日《人民日报》)
       2006年GDP增速修订为11.1%
       
       7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6年GDP初步核实数据,修订后的2006年GDP现价总量为210871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4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比初步核算数10.7%提高0.4个百分点。
       在修订后的2006年GDP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737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7亿元,增长速度为5.0%,与初步核算数相同。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3162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1158亿元,增长速度为13.0%,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2972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269亿元,增长速度为10.8%,比初步核算数提高0.5个百分点。
       (据7月12日《人民日报》)
       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发布
       人民日报北京6月25日讯,我国首部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办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两个重点是:普及深化电子商务应用,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和质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形成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据介绍,“十五”期间我国电子商务在经历了探索和理性调整后,步入了务实发展的轨道,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公共技术与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企业信息化基础和普及应用水平不能适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需要,虚拟货币、电子合同等电子商务新要素不断涌现,给经济安全和市场监管带来了挑战,等等。
       《规划》从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完善支撑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目标。在电子商务发展社会环境的基础建设方面,《规划》提出了4个基础支撑:一是着力完善支撑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协调发展;二是鼓励电子商务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三是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电子商务秩序;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促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在工程安排上,从发挥政府应用电子商务的示范作用,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业,以及改善电子认证、在线支付和信用服务等支撑环境三个方面出发,强调了“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或政府引导性投资电子商务的重点领域,提出了政府采购电子商务试点工程、公共电子商务服务工程、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工程、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工程、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工程和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工程等6个重点引导工程。
       (据6月26日《人民日报》)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显示
       中国农产品总体安全
       
       7月25日,农业部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几位官员向中外记者介绍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
       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概况》显示,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全面发展,中国农产品质量水平明显提高。据农业部总经济师、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玉香介绍,这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是总体水平高。农业部今年4月进行的例行监测表明,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超过94%;36个城市生猪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8.9%;22个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达到99.4%,水产品产地孔雀石绿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9%。
       二是发展态势稳。蔬菜合格率稳步上升,畜产品、水产品主要检测指标合格率已经连续3年多保持在97%以上,并保持了高水平上的稳步提升。
       三是基地质量好。近期,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蔬菜、水果、茶叶合格率分别为99.2%、98.7%、98.1%,比2003年分别提高了9.8、7.7和5.4个百分点。水产品产地药残抽检合格率也连续4年保持在95%以上。
       四是出口产品优。据国家质检总局监测,今年上半年出口到美国的食品合格率为99.1%,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的合格率是99.8%。
       《概况》显示,在中国的出口农产品中,90%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品牌农产品。近5年来,中国绿色食品出口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并已得到40多个贸易国的认可。
       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得益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工作局面的形成。据介绍,截至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地经过认证面积有5亿亩左右;获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8600个;5315家企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4339个;获认证的有机食品标志使用企业600家,产品2647个。
       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陈毅德特意提到了最近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06年度进口食品检测结果:中国食品的抽检率最高,合格率也高,达到99.42%,不仅高于平均合格率,而且高于美国和欧洲食品的合格率。
       (据7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被查出问题资金468.8亿元
       
       
       6月27日,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作了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李金华在报告中指出,2006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总体情况较好,但存在一些违法违规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报告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违规情况进行了披露,其中指出在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查出了数量很大的问题资金。审计发现的106起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查处后,有94人被逮捕、起诉或判刑,177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中央部门问题资金348.53亿元
       李金华在报告中说,今年共审计56个中央部门,并延伸审计434个二级预算单位。这次审计发现部门本级存在的问题348.53亿元。其中:管理不规范问题331.15亿元,占95%;违法违规问题15.24亿元,占4%;损失浪费问题2.14亿元,占1%。主要是:
       ◇环保总局、烟草局、民航总局3个部门多报多领财政资金8489.2万元。主要方式有编制虚假项目、重复申报项目、超标准申报、多报本单位人数等。如环保总局2006年重复申报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项目,获取财政资金3124万元。
       ◇南水北调办、海关总署等3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等8.59亿元。其中用于购建办公楼、对外投资等5.6亿元,弥补本单位日常开支、发放津贴补贴等2.09亿元,超拨款范围、超预算级次或超标准拨付款项8994.84万元。
       ◇供销总社、新闻出版总署等15个部门截留、少报和转移资金等3.94亿元。其中截留、少报、应缴未缴专项资金1.83亿元,采取隐瞒收入、虚列支出等手段转移资金1.3亿元,存放账外8140.61万元用于发放补贴等。
       ◇卫生部、国家信息中心等12个部门存在违规收费或未严格执行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的问题,涉及金额1.85亿元。其中7个部门自定项目收费、无证收费或向企业收取赞助5735.83万元,3个部门未将房屋租金、捐赠等非税收入1.16亿元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两个部门未及时上缴非税收入1184.97万元。
       ◇烟草局、教育部等19个部门存在预算不细化、不完整和批复不及时等问题,涉及金额190.03亿元。
       中央部门所属单位问题资金120.27亿元
       审计还发现中央部门所属单位存在的问题120.27亿元。其中:管理不规范问题41.66亿元,占35%;违法违规问题53.48亿元,占44%;损失浪费问题25.13亿元,占21%。主要是:
       ◇铁道部、广电总局等6个部门所属的9个单位采取虚列项目、虚报支出或多报人数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1404.54万元。
       ◇发展改革委、文化部等25个部门所属的92个单位挪用财政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等27.54亿元。其中用于归还借款、基本建设及对外投资等26.4亿元,用于发放劳务费、津贴补贴等7327.81万元,用于日常支出4032.61万元。
       ◇电监会、劳动保障部等23个部门所属的33个单位采取隐瞒收入、虚列支出等方式转移资金5.91亿元,其中5.45亿元未纳入法定账册,部分用于发放职工奖金福利等。
       ◇中科院、水利部等13个部门所属的50个单位对外投资管理不严,转制不规范,少计国有资产和权益等,涉及金额22.84亿元。
       ◇农业部、国资委等11个部门所属的16个单位违规收费或未严格执行非税收入管理规定,涉及金额2.49亿元。
       ◇民航总局、信息产业部等4个部门所属的5个单位存在未经批准和超标准、超概算建设办公楼、培训中心等问题,涉及金额17.39亿元。
       (据6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
       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发布
       人民日报北京6月19日讯,为进一步控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这次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此次调整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主要包括: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盐和水泥等矿产品、肥料、染料等化工产品、金属碳化物和活性炭产品、皮革、部分木板和一次性木制品、一般普碳焊管产品、非合金铝制条杆等简单有色金属加工产品,以及分段船舶和非机动船舶。
       二是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主要包括:服装、鞋帽、箱包、玩具、纸制品、植物油、塑料和橡胶及其制品、部分石料和陶瓷及其制品、部分钢铁制品、焦炉和摩托车等低附加值机电产品、家具,以及粘胶纤维。
       三是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主要包括:花生果仁、油画、雕饰板、邮票和印花税票。
       (据6月20日《人民日报》)
       央行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
       人民日报北京7月20日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57%提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活期存款利率由0.72%上调至0.81%,为近年来首次上调。
       建设部当天也发出通知,要求从2007年7月21日起,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现行的0.72%调整为0.81%,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现行的2.07%调整为2.34%;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均上调0.09个百分点。
       人民日报北京7月30日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8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2006年以来第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执行12%的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央行称,此举旨在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
       (据7月21、31日《人民日报》)
       央行发布《同业拆借管理办法》
       
       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同业拆借管理办法》。这是1996年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建立以来颁布的全面规范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则的规章,也是近10年最重要的同业拆借管理政策调整,并将于8月6日起施行。
       据了解,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融通资金的一种行为,同业拆借市场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发布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共8章54条,全面调整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准入管理、期限管理、限额管理、备案管理、透明度管理、监督管理权限等规定。
       在准入管理上,16类金融机构可以申请进入同业拆借市场,这个范围涵盖了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和绝大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共6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是首次被纳入同业拆借市场申请人范围。
       
       在期限管理上,与最初金融机构最长4个月的拆借期限政策相比,本次调整适当延长了部分金融机构的最长拆借期限,简化了期限管理档次。调整后的期限管理分3档: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政策性银行最长拆入1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最长拆入3个月,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最长拆入7天。拆出资金最长期限按照交易对手方的拆入资金最长期限控制,同业拆借到期后不得展期。
       限额管理上,与以往管理政策相比,本次调整放宽了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限额核定标准。调整后同业拆借限额核定分为5个档次:中资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政策性银行为主要负债的8%,外资银行为实收资本(或人民币营运资金)的2倍,财务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保险公司为实收资本的100%,证券公司为净资本的80%,信托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净资产的20%。
       《办法》规定了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的信息披露义务、信息披露基本原则、信息披露平台、信息披露责任等。《办法》还明确了同业拆借中心在公布市场信息和统计数据方面的义务,为加强市场运行的透明度提供了制度保障。
       新颁布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确立了一个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市场化的管理框架。在新的管理框架下,央行将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引入更多市场化的管理手段,逐步取代严格的事前管制措施;金融机构将获得更多的自主权,微观风险控制将更加倚重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同业拆借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会得到提升,市场竞争会进一步加强,同业拆借利率将成为货币当局和市场参与者更加关注的指标。央行还将继续积极推进企业短期融资券市场、债券回购市场、利率互换市场以及货币市场等其他子市场的发展,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市场参与者多样化需求,在金融市场的整体改革和发展中促进同业拆借市场的稳定和完善。
       央行表示,《办法》是市场各方面参与者广泛共识的成果,体现了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放松市场管制、尊重市场选择的政策取向,人民银行将以更加开放的政策促进同业拆借市场发展。
       (据7月10日《经济日报》)
       八家银行因信贷资金被企业挪用受处罚
       人民日报北京6月18日讯,近日,中国银监会决定对被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的8家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行政处罚。对涉及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挪用短期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和其他渠道的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和北京银行等2家机构,将给予罚款和其他行政处罚;对涉及中国海运(集团)公司挪用贷款资金申购新股的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等6家银行驻上海部分分支机构,将给予罚款、暂停部分业务和拟取消高管任职资格的处罚。
       年初以来,银监会根据发现的线索,对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短期贷款使用情况和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将银行贷款资金用于申购新股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以来,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建设核电站为由,累计从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获得流动资金贷款共计51笔,金额23.66亿元。经查,在全部贷款中,有87.32%的银行信贷资金被企业挪用,其中6.12亿元被划入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有关联关系的房地产企业,1.32亿元被挪用于证券市场和其他方面。2006年6月以来,招商银行上海东大名支行等6家银行向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发放27亿元流动资金贷款中至少24亿元被中国海运(集团)公司直接或间接划至证券经营机构用于申购新股。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挪用贷款的违规行为,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贷前调查不尽职、贷时审查不审慎、贷后监控不到位等方面。招商银行上海东大名支行对中国海运(集团)公司的贷款通过该公司及上海海运(集团)公司结算中心在该支行的相关账户直接划入证券经营机构;其他5家银行的贷款资金是由中国海运(集团)公司转汇至招商银行上海东大名支行的结算账户,然后再划入证券经营机构,虽然部分银行在与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借款合同中增加了贷款不得用于股票投资等限制性条款,但在实际操作上存在对大额资金流向监控不力,对企业挪用信贷资金用于申购新股疏于防范,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
       银监会针对涉及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信贷资金被违规挪用的交通银行、北京银行等商业银行均已依照内部责任认定和追究程序,对包括支行主管行长、部门负责人和客户经理在内的18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其中行政警告3人次,通报批评15人次,经济处罚12人次。银监会还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北京银行实施罚款和其他行政处罚。
       对中国海运(集团)公司违规挪用贷款问题,银监会责成上海银监局负责人约见招商银行上海分行负责人诫勉谈话,要求该分行迅速对该公司授信业务的情况进行核查,对辖内贷款业务进行全面检查,并对该支行做出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三倍罚款共计169万余元,暂停该支行对公贷款业务半年的监管强制措施和拟对负有重要责任的银行高管人员实施取消任职资格的处罚,同时责成招商银行给予当事人纪律处分;对其他5家银行的上海分行,根据有关法规做出分别处以50万元以内罚款的处罚决定,并责成5家银行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此外,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对违规挪用银行贷款的中国海运(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进一步作出处理。
       (据6月19日《人民日报》)
       中国银行等三银行违规放贷93.56亿元
       7月20日,国家审计署公布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2005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表明:三家银行近年来共计违规发放贷款93.56亿元,此外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规办理结算业务以及财务收支违规等问题。
       审计结果表明,三家银行近年来通过深化内部改革,完善现代银行治理结构,加强风险控制,改善资本管理,经营效益稳步增长。但与此同时,经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违规问题。
       一是违规发放贷款。其中中国银行违规放贷55.14亿元,主要是分支机构发放房地产贷款时未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截至审计时,贷款本金1.03亿元未收回,面临损失风险,而该行职工共从中取得收益927.32万元。交通银行违规放贷19.38亿元,主要是违规向房地产行业发放贷款。截至2006年8月,已形成不良贷款余额5500多万元。招商银行违规发放贷款19.04亿元。
       二是违规办理票据业务。中国银行违规办理票据业务8亿元,截至审计时已形成垫款7402万元。
       三是违规办理存款和结算等业务。其中交通银行违规办理业务6.15亿元,招商银行违规办理业务5.14亿元。
       四是财务收支违规。其中,中国银行财务收支问题金额4.78亿元,交通银行问题金额3.94亿元,招商银行问题金额5.79亿元。
       据了解,中国银行的违规问题大部分发生在股改以前。
       涉嫌违法犯罪案件仍有发生。本次审计三家银行共查出和移送司法机关的各类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37起。
       三家银行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这次审计工作,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目前已经对80名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改善业务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已取得初步成效。
       (据7月22日《人民日报》)
       
       股指期货《交易规则》正式发布
       
       6月27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发布股指期货《交易规则》,其配套实施细则亦于同日发布。
       中金所《交易规则》和《违规违约处理办法》日前也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于27日正式发布。中金所同时发布的配套实施细则还包括:《交易细则》、《结算细则》、《结算会员结算业务细则》、《会员管理办法》、《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信息管理办法》、《套期保值管理办法》。
       《交易规则》及其实施细则的正式发布,是股指期货准备工作中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股指期货的准备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交易规则》及其实施细则出台之后,市场参与各方将依据相关规则加快准备工作,推动股指期货的上市进程。
       此次《交易规则》及其实施细则的正式发布,标志着中金所的规则体系和风险管理制度已经建立,金融期货的法规体系基本完备,金融期货的诞生具备了坚实的法规基础。
       据了解,《交易规则》及其实施细则从去年3月开始起草,在整个制定过程中,中金所广泛征求了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两次向全社会大规模公开征求意见。在综合考虑各方反馈意见和建议,并经过仿真交易的充分检验之后,才形成了此次公布的完整的规则体系。
       (据6月28日《人民日报》)
       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贯通
       
       6月26日下午3时许,随着最后一个钢箱梁节段焊接成功,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贯通。在大桥胜利合龙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体建设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问候。
       曾培炎希望建设单位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坚持建设一流大桥、创造一流管理,发扬成绩,再接再厉,按期、优质、安全地完成建设任务,圆满建成通车,促进我国交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大桥贯通仪式在宁波慈溪举行。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省长吕祖善,交通部部长李盛霖以及有关地方和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仪式。
       杭州湾跨海大桥北起嘉兴市海盐,跨越杭州湾海域,止于宁波市慈溪,全长36公里,海上段长度达32公里,成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和在建中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同三线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大桥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设计使用年限100年,总投资100多亿元。大桥于2003年11月开工,6000多名建设者克服环境气候多变、地质条件复杂等困难,取得一大批科技和管理创新成果,用3年零7个月时间实现了全桥贯通。大桥计划于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桥面铺装,2008年投入使用。大桥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余公里,形成沪杭甬之间两小时交通圈,有力地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
       (据6月27日《人民日报》)
       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
       
       7月20日,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绿色碳基金成立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国绿化基金会名誉主席贾庆林出席成立仪式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中央关于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方针政策,积极植树造林,大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努力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为我国的林业和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贾庆林说,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于今年6月4日正式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的目标。这是中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当前,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国际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生态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
       贾庆林指出,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积极实施以增加森林储能为目的的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林业碳汇项目,是在中国碳汇事业和生物质能源发展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是具有前瞻性和深远意义的一件大事。要广泛宣传成立绿色碳基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提高公众对碳汇事业的认识。要切实加强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把项目实施同“十一五”规划和国家有关重大战略部署结合起来,认真组织,精心策划,规范管理,努力把基金的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积极参与到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中来,为我国的林业和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绿色碳基金是设在中国绿化基金下的专项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这个基金的设立,为企业、团体和个人志愿参加植树造林以及森林经营保护等活动,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搭建了一个平台。基金先期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捐资3亿元人民币,用于开展旨在吸引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为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管理以及能源林基地建设等活动。
       发起成立中国绿色碳基金的主要有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中国绿化基金会,同时参与发起的还有嘉汉林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和保护国际。
       (据7月21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