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国际]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新华月报(记录)》 2007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第12届东盟首脑会议举行
       
       1月13日,主题为“关爱和共享的大家庭”的第12届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首脑会议在宿务举行。东盟10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及东盟秘书长出席会议,讨论起草东盟宪章等议题。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致辞中说,东盟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受阻、核扩散问题备受关注之际召开首脑会议,讨论和平、安全、社会公正和经济增长等问题非常重要,希望首脑会议及随后举行的第二届东亚峰会在能源、人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公正等问题上取得进展。阿罗约宣布,会议将着重讨论起草东盟宪章和东盟对内及对外关系问题。
       会上,与会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关于起草东盟宪章、加快东盟共同体建设、保护海外劳工权益等系列宣言和反恐公约。
       作为本届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东盟10国领导人确认了东盟名人小组提出的关于制订东盟宪章的蓝图,并签署了关于制订东盟宪章的宣言。东盟国家领导人还同意成立一个高级别特别小组,负责起草东盟宪章,并提交2007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东盟首脑会议讨论。
       东盟国家领导人当天还签署了旨在加快东盟共同体建设的宣言,决心进一步推动东盟在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合作。
       东盟国家领导人当天签署了关于保护海外劳工权益的宣言,这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份有关劳工保护的文件。
       本届首脑会议还签署了东南亚地区第一份反恐公约。东盟国家领导人重申将在反恐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呼吁东盟国家执法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扩大合作,加强情报信息的共享和交换,有效展开边境巡逻,利用先进技术进行侦查和审讯,并建立地区数据库,以遏制一切形式的恐怖行为。公约还规定,东盟国家将依据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履行反恐义务。
       东盟国家领导人还就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和以债转股方式对最不发达国家发展项目进行投资发表了两项声明。
       (据1月14、15日《人民日报》)
       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病逝,胡锦涛致唁电
       2006年12月21日凌晨,现年66岁的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因心脏骤停而逝世。
       尼亚佐夫1990年当选土首任总统,1992年再次当选。其总统任期通过1994年举行的全民公决延长至2002年。1999年底,土库曼斯坦第五届人民委员会、长老会议和民族复兴运动联席会议决定尼亚佐夫无限期行使国家元首全权。
       土库曼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当天决定,在新总统选举产生之前,现任副总理、卫生部长别尔德穆罕默多夫临时代行土库曼斯坦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职权。
       当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尼亚佐夫不幸逝世,向土库曼斯坦代总统古尔班古雷·别尔德穆罕默多夫致唁电。胡锦涛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名义对尼亚佐夫总统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土政府和人民及尼亚佐夫总统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胡锦涛在唁电中说,尼亚佐夫总统是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生前为中土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逝世,不仅是土库曼斯坦人民的巨大损失,也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真诚的朋友。中方高度重视中土关系,珍视中土传统友谊,尊重土库曼斯坦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愿与土方一起,继续推动中土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根据土库曼斯坦宪法,总统去世后应由议长代行总统职权,但议长阿塔耶夫由于正被总检察院提起诉讼而丧失了这一权利。
       国家安全委员会还决定,全国将举行为期7天的哀悼活动。
       根据土库曼斯坦宪法,新的总统选举将在未来两个月内举行。
       当天,别尔德穆罕默多夫还表示,土库曼斯坦将继续奉行尼亚佐夫制定的国策。
       他指出,土库曼斯坦将继续奉行中立政策,在睦邻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他承诺,土库曼斯坦将根据现有各种双边和多边文件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
       12月23日,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医学委员会22日对尼亚佐夫进行医学检验后认定,尼亚佐夫患有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病变等多种疾病,引发严重心脏衰竭、内部器官静脉充血、肺部积水等并导致死亡。
       12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出席了尼亚佐夫的葬礼。
       吊唁活动于上午在土总统府举行。唐家璇向土代总统别尔德穆罕默多夫转达了胡锦涛主席、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尼亚佐夫总统逝世的深切哀悼和对土政府和人民及尼亚佐夫总统亲属的诚挚慰问。
       唐家璇说,中方将一如既往尊重并支持土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所作的努力以及奉行的永久中立政策,衷心祝愿土继续保持国家稳定和发展。
       别尔德穆罕默多夫感谢胡锦涛主席派特别代表前来出席尼亚佐夫总统葬礼。他表示,土库曼斯坦政府将继承尼亚佐夫总统制定的对华友好方针,致力于不断深化两国互利合作。
       吊唁活动结束后,尼亚佐夫的遗体被送往位于阿什哈巴德近郊尼的家乡基普恰克安葬。唐家璇等出席了安葬仪式。
       别尔德穆罕默多夫代总统和其他土政府高级官员、尼亚佐夫的亲属以及来自20多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特别代表出席了葬礼。
       (据2006年12月22-25日《人民日报》)
       印度“一箭四星”发射成功
       当地时间1月10日上午9时23分,印度成功用一枚强有力的火箭将3颗卫星和一个返回式太空舱送入太空。
       火箭名叫极地卫星运载火箭,是印度国产的一种加大型的四节发射器,也是印度目前载运能力最大的火箭,长44米,重295吨。这是印度首次发射该种火箭。
       这枚火箭上携带着一个550千克重的返回式太空舱、一颗印度自行研制的680千克重的遥感卫星、一颗印度尼西亚的重为56千克的地球观测卫星和一颗阿根廷的重为6千克的小卫星。这是印度首次用一枚火箭将3颗卫星和一个返回式太空舱一同送入太空,印度媒体称这是“一箭四星”,是印度航天史上最重的一次升空。
       据称,三颗卫星都已到达预定位置,而太空舱目前运行良好,预计环绕地球飞行两周之后重返大气层,落入预定地点孟加拉湾水面。
       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介绍,这次发射的主要目的有三个,首先是将印度自主研制的技术精密的遥感卫星送入地球轨道,该卫星能够分辨出地球表面不到一米的物体。其次是进行太空舱返回实验,为明年进行月球探测以及未来的载人航天积累经验。再次是把印度送入世界太空科技强国之列,成为继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大国。据称,这三个目的都已经达到。
       印度自从独立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进军太空的步伐,近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步伐更为加快。印度认为,在航天领域占据领先位置是一个大国的标志,也是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必由之路。为此,印度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印度计划斥巨资在2014年实现载人航天,在2020年实现印度人登月梦想。此外,还计划在2013年前发射火星无人探测器,寻找火星生命证据。
       1月22日,无人返回式太空舱成功返回地球,为该国实施载人航天计划提供了重要数据。
       据印度电视台报道,这个550千克重的太空舱按计划落入了孟加拉湾,回收工作尚在进行之中。
       (据1月11、23日《人民日报》)
       欧盟推出“能源新政”
       
       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能源新政策,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欧盟的能源安全与竞争力。这项包括一揽子措施的新能源政策由三大支柱构成:建立统一的能源内部市场;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立能源内部市场的目标是向欧盟的能源使用者、公民或企业,提供真正的自由选择,加大对能源领域的投资。统一的能源市场不仅要有竞争力,而且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的。根据欧盟调查,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将能源生产商与销售商明确分离,设立独立的司法监控。同时,加快使用清洁能源的步伐。欧盟希望通过此举维持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并提出了一个强制性目标,即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20%。在电力、生物燃料与空气调节3个已经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领域继续增大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未来7年,欧盟在能源研究领域的年度经费至少增加50%。目前,核电占欧盟能源消耗的14%、电力的30%。欧盟委员会建议由各成员国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核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旨在到2020年使初级能源消耗量比目前节约20%,此举意味着到2020年欧盟将比现在少消耗13%的能源,因此,每年可节省1000亿欧元,少产生780吨二氧化碳。
       此外,欧盟将实行共同能源外交,力求用一个声音说话。欧盟将建立有效的团结机制与能源安全联络网,以便应对未来能源供应危机,并致力于发展与能源供应国之间透明的、可预见的、互利的伙伴关系。
       新政策还提出,到202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的水平低20%。欧盟委员会同时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在《京都议定书》2012年失效后,如果其他发达国家同意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比1990年的水平低30%,那么欧盟也会相应提高减排目标。目前,欧盟已基本完成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到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8%的目标。欧盟认为,只要花费全球GDP的0.5%就可以达到上述目标,而如果不作为,那么由此带来的损失将占世界GDP的20%。因此,全球共同努力控制气候变化,远比毫不作为要划算得多。
       欧盟委员会的能源新政策公布后,各方反应不一,但总体是积极的。能源新政策尚需经过今年春季欧盟首脑会议通过才能生效。
       (据1月12日《人民日报》)
       美国前总统福特逝世
       胡锦涛致电布什总统表示哀悼
       2006年12月26日,美国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的妻子发表声明说,福特已经去世,享年93岁。
       声明没有透露福特去世的地点和原因。
       福特2006年1月曾因肺炎住院,8月又因心脏病接受过两次治疗。去世前,福特曾长期居住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住所。
       美国总统布什当晚发表声明,对福特去世表示哀悼,并称赞他是“伟大的美国人”。
       福特1913年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1973年10月,原副总统阿格纽由于贪污丑闻下台后,他任副总统。1974年8月,时任总统尼克松由于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根据美国宪法,作为副总统的福特未经选举而继任总统。他于1977年卸任。1975年12月福特曾访问中国。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外交部长李肇星于当天分别致电美国总统布什和国务卿赖斯,对福特去世表示哀悼,并对福特夫人及其亲属表示慰问。
       2007年1月2日,美国政府在首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为前总统福特举行了正式的追悼仪式。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前总统卡特、老布什和克林顿,以及美政府内阁成员、国会议员、各界知名人士等3700多人出席。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以及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出席了追悼仪式。
       布什在致悼词时向福特表达了敬意。布什说,在国家需要一位正直谦逊的领导人时,福特接任了总统职务。当福特认为国家需要跨越“水门事件”前进的时候,他作出了赦免前总统尼克松这一艰难而又有分寸的决定。
       2006年12月30日,福特遗体运抵国会大厦供民众瞻仰。布什还发布总统令,将1月2日命名为“全国哀悼日”,以表达对福特的哀悼。追悼仪式结束后,福特的遗体于当天运送到密歇根州大急流城,3日安葬在福特总统博物馆。
       舆论普遍认为,福特担任总统的全部任期加起来只有895天,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却给美国历史带来巨大改变。福特上台后一个月,就宣布特赦尼克松,并以其诚实、低调、简朴的作风改变了美国人民对白宫政治的印象,重新树立了美国民众对白宫和总统的信心。1975年4月,福特正式宣布美国退出越战,这一重大决策也受到舆论的赞赏。
       (据2006年12月28日和2007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美国解密日本二战罪行文件
       1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美国“纳粹战争罪行和日本帝国政府档案机构间工作小组”日前宣布,作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他们解密了10万页涉及日本在二战期间战争罪行的文件。这些文件证实,二战期间日本“731部队”曾进行生物战试验和细菌攻击,也证实了南京大屠杀事件。
       据报道,这些解密文件是几个美国政府部门根据《纳粹战争罪行和日本帝国政府档案披露法》,对各自所存的保密文件档案进行全面调查后获得的,所涉及的部门包括战略服务局、中央情报局、国务院、陆军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等,内容包括太平洋战争以及战后美国与日本的关系等。
       “纳粹战争罪行和日本帝国政府档案机构间工作小组”是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有关法案,于1999年成立的。自成立以来,该小组已经解密了约800万页有关文件。
       “纳粹战争罪行和日本帝国政府档案机构间工作小组”主席兼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艾伦·温斯坦说,新解密的档案将成为研究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区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料,有助于学者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日本的战争行为。
       最新解密的文件覆盖的历史时期主要集中在1945年前后的4年里,内容大部分是“731部队”生物战研究的情况,同时也涉及到1937年12月发生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文件证实,“731部队”生物武器计划主要负责人石井四郎曾于1947年6月以向美方提供生物战研究成果报告的最高机密文件为条件,换取了自身的安全。
       除新解密的文件外,该小组还推出了《研究日本战争罪行档案》一书,以帮助研究人员寻找和使用国家档案馆现存的与太平洋战争有关的档案。
       (据1月22日《人民日报》)
       2006年国际十大新闻 (新华社评出)
       12月29日,新华社评出2006年国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为序)
       一、巴以政坛变化双方冲突加剧
       1月,以色列前进党领导人奥尔默特接替病重的总理沙龙,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执政地位。以巴政府互不承认并相互敌视,美国等西方国家调解力度降低,导致巴以冲突此起彼伏。以色列于6月和11月对加沙发动“夏雨”和“秋云”军事行动,造成上千巴勒斯坦人伤亡。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国家中止对巴经援,使巴经济雪上加霜。巴各方组建联合政府的努力未取得成果,巴政局出现剧烈动荡。
       二、埃及客轮红海失事千人遇难
       2月2日,埃及“萨拉姆(和平)98”号客轮在从沙特阿拉伯杜巴港开往埃及塞法杰港途中发生故障后在红海沉没,船上1000多人遇难,380多人受伤。调查显示,客轮在事发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埃及总检察长指控客轮沉没事件中的6名责任人犯有玩忽职守罪,对他们正式提起诉讼,并对逃逸海外的事故船所属公司的老板发出国际通缉令。另外,埃及行政法院还将59名涉嫌玩忽职守人员移交纪律法院审判。
       三、伊拉克安全局势恶化
       2月以来,伊拉克安全局势不断恶化,伊境内反美力量活跃,暴力袭击频仍,教派冲突愈演愈烈,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人在冲突中丧生,约42万人逃离家园。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60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暴力活动,驻伊美军已有近3000人死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伊拉克已经陷入内战。伊拉克乱局对美国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重新夺回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对伊政策持强硬态度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
       
       四、黎以武装冲突造成灾难
       7月12日,以色列以营救被绑架士兵为由对黎巴嫩发动大规模军事入侵行动,黎巴嫩真主党武装顽强抵抗。持续34天的血腥冲突造成约2000人丧生,近百万人沦为难民,黎巴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0多亿美元。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701号决议。8月14日,黎以双方实现全面停火。黎以冲突加剧了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对抗,中东局势更趋复杂动荡。
       五、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
       7月1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受伊朗核问题等影响,一度创下每桶78.40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后,随着全球原油库存增加,市场对原油供应紧张的担忧缓解,油价开始大幅回落,曾跌破每桶60美元。10月20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决定削减原油产量,以阻止油价持续大幅下跌。目前纽约市场油价在每桶60美元上下波动。油价回落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六、冥王星不再列为太阳系行星
       8月24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决议,不再将地位备受争议的冥王星列为太阳系行星,从而使太阳系行星数目由传统的9颗减为8颗。按照大会表决通过的行星新定义,太阳系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被归入矮行星。行星和矮行星是两种不同类别的天体。
       七、安倍执政后迅速访华
       9月26日,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接替小泉纯一郎。10月,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为中日关系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安倍成功访华,中日两国领导人就构筑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达成广泛共识。中日关系已打开持续五年的政治僵局,走上正常发展轨道。
       八、核不扩散努力遭遇重大挫折
       10月9日,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谴责朝鲜核试验,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和核计划,立即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并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这一年中,伊朗核问题持续升温,联合国安理会介入和美、俄、中、英、法、德六国所作的努力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对伊朗的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实施制裁,但伊朗表示拒绝执行这一决议。
       九、联合国产生新一任秘书长
       10月13日,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并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激烈的联合国秘书长竞选尘埃落定。接替现任秘书长安南的潘基文是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国家的联合国秘书长,任期自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
       十、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
       11月4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举行,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中非国家领导人本着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宗旨,共商推动中非关系发展、促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计,一致同意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峰会审议通过的《北京峰会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对今后中非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据2006年12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2006年十大国际军事新闻
       
       一、中国军队积极参加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2006年以来,中国军队积极走出国门,3月初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举行的代号为“东方-反恐2006”的联合演习,后又分别同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两国军队举行了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二、黎巴嫩与以色列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
       7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炮击以色列北部萨巴阿农场的以军阵地,绑架了两名以军士兵,引起了黎以之间历时34天的大规模军事冲突。8月14日,黎以实现全面停火。
       三、中美两国海军首次举行联合搜救演习
       为落实中美两国两军领导人就加强双边军事领域交流达成的共识,9月20日和11月19日,中美两国海军分两个阶段在美国圣迭戈外海和中国南海海域举行首次海上联合搜救演习。
       四、北约全面接管阿富汗安全事务
       北约驻阿富汗部队10月5日接管了美军领导的驻阿联军在阿富汗全境的军事指挥权。这标志着北约将其职能范围扩大到传统防区外又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五、朝鲜宣布进行地下核试验
       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地下核试验,国际社会普遍对此表示严重关切。10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朝鲜核试验问题的第1718号决议。
       六、俄“白杨—M”机动导弹开始战斗值勤
       12月10日,俄罗斯首支机动型“白杨-M”导弹部队开始战斗值勤,这一新型导弹系统日后将成为俄战略导弹部队的主要装备。
       七、日本通过法案将防卫厅升格为防卫省
       12月15日,日本国会参议院以多数票通过法案,日本防卫厅将从2007年1月9日起正式升格为防卫省。
       八、布什首次承认伊拉克战争未取得胜利
       11月7日,执政的共和党在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中失利,伊拉克战争进展不利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黯然辞职。美国总统布什12月19日也首次承认“美国没有赢得伊拉克战争”,这与其11月初“我们绝对正在赢得伊拉克战争”的讲话形成巨大反差。事实上,美军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已有近3000人阵亡。
       九、安理会针对伊朗核问题通过制裁决议
       1月3日,伊朗官员表示,伊朗决定恢复已经中止了两年半的核燃料生产研究。7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伊朗核问题的第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于8月31日前暂停所有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12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一系列与其核计划和弹道导弹项目有关的禁运、冻结资产和限制相关人员出国旅行等制裁措施。
       十、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教派武装交战
       12月25日,埃塞俄比亚战机袭击了索马里境内被教派武装控制的摩加迪沙国际机场,并协同索马里过渡政府军队反击教派武装的进攻。埃塞俄比亚声称,此举是为了反击索马里教派武装对埃塞俄比亚的入侵。
       (据2006年12月27日《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