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春秋]茅山炼师张绍英
作者:卢 政

《中国道教》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江苏丹阳历史上释道人物很多。佛教中有法融者开创牛头禅宗而名闻天下;道教中有韦景昭、吴法通、汤志道、翟志颖四人先后入主茅山, 并跻身上清派宗师之列。此外,北宋时还有一个丹阳籍高道,隐于茅山修炼而闻名遐迩,他就是宋仁宗屡诏不出的明真先生张绍英。
       
  张绍英,丹阳人氏,主要活动于宋太祖至宋仁宗时期。早年弃家隐入茅山度为道士。他忘怀世情,誓不出山,专心不懈地苦炼上清道法,终成上清派著名炼师。
       
  所谓炼师,指修炼高深的道士。起初多指修习上清道法者。《唐六典》卷四云:“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其德高思精,谓之炼师。"这反映了统治者对上清修炼法的推崇。炼师后又泛称行内外丹修炼法者。
       
  一生隐居茅山的张绍英为何能人名远扬,流芳千古呢?这主要得益于其道友,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976-1029)。
       
  朱自英,字隐芝,句曲人。他年仅11岁就度为茅山道士。先师从玉晨观道士朱文吉,年长后又从张绍英修炼上清道法。至道年间(995—997),朱自英跟随张绍英上积金峰,精炼辟谷术。积金峰位于大茅峰北,二茅峰南,海拔271米。峰上林木葱笼,怪石纵横,洞穴暗藏,是道家修行炼法的好去处。两人“扪萝上山,密天布坛龛,火烷而栖。”“餐沆瀣,奔三景。修仪踏佩之法以速轻举。”静心修炼,“以至骨立”。两位道士在积金峰修炼之事不胫而走,惊动了茅山周边地区,来此观奇者络绎不绝。人们争相一睹上清炼师“餐霞茹芝,调形炼骨”的辟谷奇景。久而久之,朱自英对这些观奇者厌烦起来,但也无奈,料难静炼下去,遂辞别张绍英,独自渡江云游。后在青城山遇异人指点,并授得“金鼎九转飞精剑法”,道法骤进。云游数年后还山,再次与张绍英相处于华阳洞天。景德元年(1004),朱自英嗣为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
       
  大中祥符二年(1009),已届中年的宋真宗尚无子嗣,皇后与大臣们非常着急。真宗闻茅山上清宗师有名,遂遣使上茅山,请宗师祈胤。朱自英与张绍英等一班高道应诏,在华阳洞天设坛建醮,举行祈胤仪式。说来也奇怪,不久身在京城皇宫的李宸妃果然怀孕,翌年生子,这就是后来当上皇帝的仁宗。
       
  从此,朱自英与张绍英名声大振,茅山道教也深得朝廷器重。
       
  大中祥符七年(1014),京城玉清昭应宫筑成,诏选德高望重的高道住持。工部侍郎薛映鼎力推荐茅山上清宗师朱自英任之。朝廷遣使进山召之,朱自英上表辞之不赴。时真宗虽然有子,却尚未建储,刘后非常着急,密遣中使任文庆入茅山,斋香设醮,请朱自英、张绍英等祈嗣。此后不久,身居皇宫的刘皇后梦见“羽衣人数十,从一仙官下降,云此为宋第四帝”。果然到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正式册立赵祯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仁宗皇帝。
       
  仁宗即位后,思接方外之论。丞相丁谓、王钦若三次上书,推荐茅山高道朱自英与张绍英进京论道。朝廷使者二至茅山,朱、张谢辞不行。朱自英的谢表“温雅,有儒臣高世之风”,朝廷嘉之。丁丞相复诗曰:“大隐何妨混朝市,三天澄净谒元君。”王丞相复诗曰:“何事故人违旧约,负琴携鹤待相随。”朱自英亦以诗文复答,词极清妙,二相非常欣赏,上之太后。刘太后追忆茅山华阳洞天为先帝祈嗣感应之地,特谕重臣强起朱、张,府县敦迫,且言得罪。朱自英与张绍英不得已,遂受命敕。临行之日,志在青山白云间的张绍英忽称疾不起,不能进京。朱自英已受命敕,只得赴京面君,住玉清昭应宫。尽管圣上恩遇甚隆,朱自英仍挂念着茅山,累表乞退,不久即辞归茅山。
       
  天圣二年(1024),刘太后欲踵紫虚元君故事,“祈授毕法"。遥尊朱自英与张绍英为度保师,遣中贵人任珪赍诰上山,赐朱自英为妙观先生,赐张绍英为明真先生,各敕建乾元观、天圣观,以旌师资。四月,朱自英与张绍英等高道在华阳洞天设坛开醮,为天圣皇太后授上清箓。仪式非常隆重:“开建上清黄坛,预启玉箓道场七昼夜。散口,设醮二百六十分位,依科传度讫。别设谢恩道场三昼夜,设阖山道士女冠大斋一坛,投送金龙鱼于华阳洞,金山水府。于是告盟七圣,于以至诚九清,申授受之仪,罄师资之礼。”
       
  刘太后受上清箓是北宋年间茅山一大盛事,朱自英亲撰《天圣皇太后受上清箓记》一卷记之,后收入《道藏》。这一法事中,张绍英任职为:“临坛保举上清大洞法师。”朱自英任职为:“临坛度师上清大洞宗师。”
       
  天圣四年(1026),知军府事李迪,入内殿头李保信等官员奉旨上茅山,建太后受箓碑文。修设斋醮,拜谒灵祠,遍游茅山胜迹,并特地拜谒观妙先生朱自英和明真大师张绍英。他们对朱、张精深的道法钦佩不已,特在华阳洞题名刻文记之。
       
  天圣五年(1027),朝廷为张绍英敕建的大圣观落成,观址就在积金峰朱张辟谷修炼处。此处原是茅山一处名胜,梁天监年间陶弘景居此,名为龙池;唐至德年间改建火烷宫,唐末宫废。宋真宗时张绍英在此庐居,辟谷修炼,天圣三年赐名延真庵,五年改建成天圣观,由张绍英住持,充分体现了朝廷对张绍英的礼遇。
       
  张绍英的终老极具传奇色彩。一日清晨,他沐浴更衣,升坛拜于四方上下,扃户而坐。弟子异之,启户已蜕化矣。享年七十有五。
       
  纵观张绍英一生,自入茅山为道士,就再不入城府,淡泊名利,苦志修炼,是上清派著名炼师之一。加之品行高洁,道法精深,又有皇帝三诏不起的佳话,故而一直受到后人的敬仰。
       

       
  参考文献:
       
  ①《宋史》真宗纪、仁宗纪,中华书局,1977。
       
  ②《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仁宗事迹部分。清毕沅撰,岳麓书社,1992。
       
  ③《至顺镇江志》卷19,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④《乾隆丹阳县志》卷18,《仙释》。南京图书馆藏本。
       
  ⑤《光绪丹阳县志》卷24,《方外》,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5。
       
  ⑥《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8,《朱自英传》,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
       
  ⑦《茅山志》卷11-16,(元)刘大彬撰。《道藏》影印本,上海书店,1988。
       
  ⑧《宋天圣皇太后受上清箓记》,朱自英。转引自《茅山道院历代碑铭录》,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⑨《观妙先生幽光显扬之碑》,陈辅。转引自《茅山道院历代碑铭录》,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⑩《茅山华阳洞题名》,转引自《茅山道院历代碑铭录》,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11]《乾隆镇江府志》卷40,仙释。《镇江方志》电子版。
       
  [12]《中华道教大辞典》,胡孚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3]《中国道教》第4卷,《茅山》。知识出版社,1994。
       
  [14]《茅山道院》,李勇刚著。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编印,1993。
       
  [15]《茅山志》,张玉超主编,方志出版社,2000。
       
  [16]《上清派与丹阳道教名人》,丹阳日报2002年1月23日。
       
  [17]有关茅山道教网络资料。
       
  (作者单位:江苏丹阳酒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