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试论和玉蟾与李灵阳对全真道创立的贡献
作者:樊光春

《中国道教》 2006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全真道为王重阳所创立,这是历史的结论。但王重阳早期修道于终南山,并非孤身一人。王重阳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自焚茅庵,前往山东接收七真高徒,大定九年在返回关中途中仙逝于开封。马丹阳等四人赴终南,迅速站稳脚跟,营建起全真道的大本营,也不是完全在废墟上另起炉灶。从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是和玉蟾、李灵阳二人。
       
  和玉蟾的事迹载于《金莲正宗记》本传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王重阳传中,《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中也有其传记。现综合叙述如下:
       
  和玉蟾(?~1170),本名德瑾,秦州(今甘肃天水)甘泉县人,幼年攻翰墨,青年时为刀笔吏,欲入仕途。金天德年间(1149~1152)数次遇一道人以神通点化,遂入道。不久,王重阳居终南山修道,其影响遍及关陇。和玉蟾于大定三年(1163年)前往终南刘蒋村,与王重阳、李灵阳同建一茅庵,共居修道,前后4年。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焚庵东游,和玉蟾同李灵阳仍然留在刘蒋村,两年后移居邻近的终南镇上清太平宫。大定九年(1169年)秋,王重阳携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刘处玄四名弟子由山东归陕,岁末逝于大梁(开封)。马、谭、丘、刘四子将师父暂厝于大梁,继续西行入关中。四子见到和、李后,称二人为师叔。当年,和玉蟾无疾而终,据说前三年请画师为自己画了一幅依虎头而睡的画像,卒年果为寅年(大定十年为庚寅年)。四子把他安葬在新建成的祖庵旁边。
       
  李灵阳(?~1189), 京兆(今西安市)终南县(今属周至县辖)人。约与和玉蟾同时,于天德年间入道,“徜徉泉石,以道自乐,韬光晦迹,素厌人知,故终身不告人名字,里人但以李真人呼之。”自大定三年与王重阳、和玉蟾共同结庵于刘蒋村起,在终南山修道二十余年。他曾受王重阳所授内丹之学。后来,马、谭、刘、丘四子至终南,守墓营建祖庭,李灵阳给予了全力帮助。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春逝于祖庭。
       
  从上述和玉蟾、李灵阳的生平来看,他们二人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的过程中,至少具有两大贡献:
       
  其一,同王重阳一道创立全真教团。
       
  和、李二人都在金天德年间(1149~1152)就隐居山林修道,比王重阳于正隆四年(1159年)甘河遇仙早7年以上。他们似乎不约而同,于大定三年(1163年)到终南刘蒋村,修建茅庵,同王重阳结伴修道,时间长达四年。在这四年里,三人朝夕相处,谈玄论道,互相切磋。虽然史料中缺少和、李二人的相关论述,但他们的修道体会和各自的学识,对王重阳建立起全真道的教义和基本理论,肯定是有着深刻影响的。因此可以说,和、李二人是辅佐王重阳的全真道第一代领袖人物,和、李同王重阳并尊为三祖。元代道士秦志安(樗栎道人)在《金莲正宗记》中对和玉蟾、李灵阳作了很高评价:
       
  天下不二道,圣人无两心,故王公、和公、李公共传秘诀,同炼还砂,终南之丹桂齐芳,海上之金莲并秀,遂使全真门下列以为三祖而尊祀之,又何慊乎哉?选
       
  “共传秘诀”,是说他们传承的都是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学说,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真道的新理论;“同炼还砂”则指的王重阳、和玉蟾、李灵阳三人用四年时间集中进行内丹修炼。
       
  钟吕一系内丹修炼,十分重视师传和道伴的合作。如张伯端认为“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契论经歌讲至真,不将火候著于文。要知口诀通玄处,须共神仙仔细论。”王重阳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首论“住庵”,六论“合道伴”,认为“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入真道矣。”“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这就充分说明,王重阳对钟吕内丹学说的继承和发挥,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悟解,道伴的互相交流和切磋是至关重要的。秦志安将他们共同称为“三祖”,显然是洞悉当时的实情。可惜后来由于全真道支派蔓延,只尊“五祖七真”,而对和玉蟾、李灵阳的尊称逐渐消失。
       
  从《重阳全真集》中的片段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王重阳与和、李二人同居修道的情形。在《迎仙客》词中,王重阳写道:
       
  共同居,琉璃宅,琼苞琼蕊琼花折。玉童歌,金童拍,皇天选中,山正是仙客。
       
  大仙唱,真人和,全真堂里无烟火。无忧子,共三个,顿觉清凉,自在逍遥坐。(11)
       
  在《渔家傲又二首·李公求》词中,王重阳称赞李灵阳继承了教祖老子的遗风,蕴德修真,童颜鹤发。又在七律《赠李道友》和《又继韵》中,与李灵阳互相勉励:
       
  见公逸乐乐无涯,道在真全去世华。雅句分明谪仙子,遗风正是老君家。须知文苑高韩愈,垒作琴堂感伯牙。有个王乔还识否,同归蓬岛跨云霞。
       
  云根上起任天涯,到处临风弄月华。对水双鹤由我跨,辋川一景属吾家。清虚益气凭师教,恬淡通津愧易牙。占得逍遥真自在,何须服药与餐霞。(12)
       
  王重阳还写有多篇《赠道友》《和道友》的诗词,其中当有与和、李二人的唱和之作。
       
  当王重阳决定前赴山东发展时,两位道友十分留恋,为了挽留他,将其“脚引”即通行证藏了起来。王重阳为此写了《欲东行被友偷了引相留》的七律,向道友表明自己的心志。
       
  王重阳临行时,又写下《瑶台月·违终南山》的词,再度表明自己坚定不移前往山东发展全真道的决心,并回忆与两位道友朝夕相处炼心修道的情景,叮嘱他们继续坚守清静之道,以待将来同赴仙乡蓬瀛。
       
  在这首词的上半阕里,王重阳强调了“仙伴同游”在自己修炼中的重要作用。在下半阕中,又用“玉润”和“灵明”分别暗喻和玉蟾和李灵阳,赞扬他们超然物外、性命双修的品德。
       
  王重阳东游至大梁,非常怀念远在终南山的和玉蟾和李灵阳,特意寄诗给他们:“传语和公与李公,首先一志三人同。”(13)“三人同志”,既表明他们三人具有共同的志向,又说明早在山东教团成立之前,终南山已经形成全真道的小团体。当然,除三人之外,还有史处厚、刘通微、严处常等人也积极活动在关中地区,《七真年谱》称和、李“二真人乃祖师(王重阳)之友”,史、刘、严“三子亦祖师之弟子也”。(14)那么,三人“同”的是什么志呢?按《重阳祖师修仙了性秘诀》所言:“夫全真者,是大道之清虚,无为潇洒之门户,乃纯正之家风,是重阳之活计。修仙之士,学道之流,慎勿狂游而参禅,且莫徒劳而问道。群居慎口累真功,独坐防心积实行。莫为小过而不除,休言微行而不积。心猿紧锁,意马牢擒。三逆散而神宁,六贼剿而意定。缓缓而抽添水火,微微而调息真功。清净寥而低下,谦和柔弱而炼心, 恭敬于人而有益。般般堪破这行尸,物物休停除走骨。”(15)他们三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就是“全真”二字,其核心乃老子的清虚。为达此目标,须要贯彻“三教合一”之旨,修习钟吕内丹之功。和玉蟾、李灵阳数十年隐修山林,谨言慎行,炼己度人,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以毕生之力,践行了全真之道,也为王重阳及其弟子全真七子的修真理论提供了范例。全真七子之一的王处一,曾经写过一首《三人同志住庵学道》的七绝:
       

       
  三人同志叩玄关,认彻无为炼大还。功满脱离生死海,各携云朵赴仙乡。(16)
       
  这首诗描写的情景,没有明确所指,或许是他自己结伴修炼的写照;但我以为他是在歌颂王重阳与和玉蟾、李灵阳三人的功绩,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的楷模。
       
  其二,帮助马丹阳建立全真道根据地。
       
  马丹阳等四子由山东到达终南,可以说是“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师父已经在路上撒手仙去,何以用短暂时间在关中建立起全真道的大本营?或许是老天的造化,或许是王重阳生前的精心安排,和玉蟾、李灵阳承担起联络的重任。王重阳离开终南前往山东劝化七子,和、李二人仍然坚守终南,继续内丹修炼,并且同王重阳在终南的弟子史处厚等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相信,王重阳东行必定获得成功。传说四子到终南前一日,和、李预先在客店为他留下饭钱,或许只是仙话,但足以说明二人对全真道继承、发展的关注。据《七真年谱》,大定十年,马丹阳等四子入关,首先在终南太平宫见到了和、李两位师叔,接着在和、李的指引下,相继会合了王重阳在关中的三个弟子。在四子创建全真祖庭的过程中,二人始终给予了指导和帮助,李灵阳甚至还帮助丘处机在祖庭困难时受托代管宫观事务,尽职尽责,死而后已。
       
  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春,金世宗召见丘处机,丘处机对祖庭不放心,委托李灵阳代理:“刘蒋因缘,祖师所建,不可轻视,善自住持。”李灵阳回答说:“重阳谓汝必能大开玄教,今其时矣。万一善自保爱,来岁春光早回鹤驭,吾专俟汝为丧主。”次年春二月,丘处机返回终南,李灵阳已绝粒十余日。丘处机未进庵门,李灵阳已仙逝(17)。丘处机主持丧事,将其安葬于和玉蟾墓旁。
       
  大定二十八年时,全真道已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其影响力已经达于朝廷。而李灵阳此时仙逝,承先启后的历史使命方告完成。刘处玄和丘处机的著名弟子宋德方描述全真道创立过程时说:
       
  金莲七朵。自甘河等闲参破。丘刘谭马,孙王郝太古,许来同坐。两个披毡真侣(18),更漏泄、祖师因果。绽玉蕊,万朵齐芳,香满人间瑞烟锁。天元甲子休空过。正群仙出世交相贺。全真户牖深奥,端的处、要忘人我。枝派后分十九,住丹台、姓字名播。功与行,但欠丝毫,上界未容我。(19)
       
  对词中所说的“枝派后分十九”,他在《全真列祖赋》中称作“十九枝玉枝重芳”。(20)《全真列祖赋》以无名道人回答绝相公子提问的方式,论述了全真道的基本信仰和历史传承。文章认为:“全真之名,始自东华帝君。”自东华帝君之后,文章列举了19名仙真的名号和赞语,他们是:正阳子钟离公、纯阳子吕公、海蟾子刘公、重阳子王公、玉蟾子和公、灵阳子李公、丹阳子马公、长真子谭公、长生子刘公、长春子丘公、玉阳子王公、广宁子郝公、清静散人孙仙姑、默然子刘师叔、长清子严公、醴泉史风子、回阳子于公、云中子苏公、云阳子姚公。从行文语气来看,文章是把19名仙真都看作东华帝君直接传授。显然,这十九名仙真是全真道创建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人物。和玉蟾、李灵阳列名王重阳之后,说明在金元时期,全真道十分重视这一传承。
       
  从以上粗浅分析可以看出,和玉蟾和李灵阳二人确实是全真道创建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对其生平事迹进行深入发掘和考察,于全真道历史和教义的研究将是有益的。
       

       
  注:
       
  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和德瑾传:“玉蟾子姓和名德瑾,秦州甘泉人。尝为州吏,未尝取非义财。”
       
  ②《重阳子王祖师仙迹记》碑称:“与和、李二真人为友,各接茅居之。”见张鸿杰编《咸阳碑石》,三秦出版社,1990。
       
  ③终南镇在楼观以北10公里。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宗听从终南道士张守真的神话,令于此修建上清太平宫,奉翊圣保德真君。
       
  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李灵阳传:“二君泊太平宫。四子食毕,就宫参谒。自此,真门之下咸以师叔称之。”
       
  ⑤《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秋九月初,师忽觉道体违和,丹阳命长春伺疾。至十四日倏然顺化。”谥曰玉蟾普明澄寂真人。”
       
  ⑥《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三和德瑾传:“逮重阳王君遇真,遂结为仙林之友。莫知所终。”
       
  ⑦《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其于铅汞龙虎之学多赖重阳指授。”
       
  ⑧《悟真篇第五十九》。
       
  ⑨《悟真篇第二十八》。
       
  ⑩《重阳立教十五论》,见《正统道藏》正一部,《中华道藏》第26册第271页。
       
  {11}《重阳全真集》卷5,见《正统道藏》太平部,《中华道藏》第26册第309页。
       
  {12}《重阳全真集》卷10,《中华道藏》第26册第332页。
       
  {13}《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卷上,见《正统道藏》洞神部记传类,《中华道藏》第47册第79页;《金莲正宗记》卷3灵阳李真人,见《正统道藏》洞真部谱录类,《中华道藏》第47册第39页。
       
  {14}《七真年谱》大定十年条,见《正统道藏》正一部,《中华道藏》第47册第72页。
       
  {15}见《晋真人语录》,《正统道藏》太玄部,《中华道藏》第26册第705页。
       
  {16}见《云光集》卷2。《正统道藏》太平部,《中华道藏》第26册第656页。
       
  {17}此说似不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长春)拜于榻前,即赐之墨。长春悟其旨,命匠造棺。未及成,师己顺化,时三月初一日也。长春以礼葬于庵侧之仙莹,敬谥曰灵阳辉耀演化真人。”
       
  {18}指王重阳于金正隆四年于甘河桥所遇二道人,“各披白毡”。见《金莲正宗记》卷2。
       
  {19}宋德方:《雨霖铃》词,见唐圭璋编《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96页。
       
  {20}《全真列祖赋》见于甘肃天水玉泉观现存《大元崇道诏书之碑》;文见陈垣等编《道家金石略》金元167,文物出版社,1998。
       

       
  (作者单位: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