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洞天胜境]太白庙今昔
作者:安定洲

《中国道教》 2004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陕西省眉县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早在旧石器时代,眉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马家镇杨家村多次出土的铜鼎、编钟、陶瓷酒器,说明先民在此繁衍生息的历史悠久,遍及全县的32处原始社会的韶和龙山文化遗址,证实远古人类在此活动的足迹。
       
  而眉县太白山的神秘性,从历代书志的记载和民间传说中,都可以看到,清乾隆年间,毕秋帆作序,张商言主修的《眉县志》专列《太白山灵感录》一卷,成为元志中的创体。据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汉成帝的时代,太白山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传》中的人。道家本有三十六洞天之说。《一统志》“钟西元金星之秀,关中诸山莫高于此上有湫池,虽三伏亦凝水。道书明为第十一洞天。”
       
  唐代贞元十二年(796)孟秋大旦,分命祷祀,至于太白山,京光尹韩皋,又命周至令裴均饰祀,翌日大雨,于是柳宗元撰《祷雨碑记》开首云“雍州西南界于梁,其山曰太白,其地恒寒,冰雪之积未尝巳也。其人以为神,故岁水旱则祷之,寒暑乘候则祷之,厉疾崇降则祷之,感若有答焉者。“北宋皇佑五年(1053)春夏不雨,凤翔府太守李昭遣苏轼祷于太白山,祷雨踵验,奏请封爵,遂封太白山湫为济民侯。
       
  五代时太守奏请加封,太白山神为济民侯。
       
  清初李雪木撰重修太白庙记,有祀其山则于唐于宋于元于明。康熙四年(1665)大旱,眉令梅遇步祷于山。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应陕西巡抚毕沆(秋帆)奏请:加太白山神号为昭灵普润福应王,又特分为御书“金精灵泽”匾额一面。
       
  太白离眉城四十里,至绝顶处二百余里,山上有湫五池,唐天宝七年李浑吉符瑞享封山为神应公,阴应公;元统年封为福应公,元朝因三池即封三王,头池称大阿福,封普济王,次池称二阿福,封文惠王,三池称三阿福、封普顺王,到清朝晚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避难来陕,适遇陕大旱,曾桂春赴山致祭。
       
  清湫镇在眉县东二十五里,镇上有太白行宫;殿宇宏大。“丹垩雕绘极其壮丽”《陕西通志》记载,蒙古元至正十四年(1354),遣将歹驴筑城于清湫镇(今板芽镇清湫村)以镇守斜谷诸口,至大二年至皇庆二年(1309—1313)建成当时全县最大的庙宇——清湫太白庙。李雪木(重修太白庙记),镇名清湫,是因庙前有三池。《眉县志》记载:“湫受太白池之支流,以清洌故名”。庙前有池五个,与太白山上的池数相应,每个池都有神管着,相传祷雨甚灵。
       
  《眉县志》记载:元代设凤栖乡驻清湫太白庙。
       
  清湫太白庙距太白山顶峰一百八十里;是上山的第一道门户,为太白山太白池太白庙的下院。相传为鲁班所修,斗拱交错,檐牙交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古奇的是:“空空柱子木渣门,铁眉香炉千斤重,五百斤铁狮两边蹲,八卦悬顶鲁班修,铁旗杆儿铁莲花,玉石碑子照娃娃。”
       
  太白庙原貌庙院占地三十二庙,共有殿宇六十六楹。其中太白正殿三楹,系宫殿式结构。清乾隆帝赐“金精灵泽”悬挂门楣之上。大门,二门各一楹、两厢官房,钟鼓楼,香坊,戏楼,甬路,墙垣等。供奉神像共计八十八尊。有三太白,玉皇大帝,紫阳真人即“张伯瑞”。“三霄”即(云霄,琼霄,碧霄),关羽,周仓,关平,东西雷神殿(东恶西善)黑煞神,红煞神,三十六天罡,(道教称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全是湫神。还有十二顶轿子。
       
  庙前有五池,曰大太白池,二太白池,三太白池,玉皇池,药王池。池中水深五尺至丈余。盛夏莲花争艳,马头莲生长奇特,鱼儿相伴嬉游,引人人胜,流连忘返。池旁古柏刺秋,高大参天木槿长势异常。太白庙会,每年古历正月十二和七月十一至十三共有两次。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太白庙屡遭灾难,历史上多次被毁后又再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清湫太白庙在当地政府和县宗教事务管理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清湫村善男信女公议乐善好施,众志成城,集沙成丘。遂于1988年择基在原玉皇阁处,营建太白庙三楹,并被定为道教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