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丛林风范]开掘传统精髓 展现时代风范
作者:刘清章

《中国道教》 2003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崂山被古人称之为“神窟仙宅、灵异之府”,《齐记》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之说,这里人杰地灵。在道教之历史上,不乏高道仙师在此修真养性、谈玄论道,给道教崂山之历史增光添色。而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道教协会会长——刘怀元道长,也承古之仙风,以自己的勤奋成就了崂山道教发展之事业;个性极强的管理风格,营造了崂山宫观的壮美天地。为建设崂山弘扬道教任劳任怨,他为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无私奉献。
       

       
  挖古掘今之宝继往开来弘道
       

       
  崂山虽有许多仙师高道曾栖身于此或驻足参访,但留下可查之资料和可参之经典少之又少,与其它名山相比,所出之名人并不逊色,若比典籍之丰,资料之富,却差之甚远。不知是笔者之孤陋寡闻,还是本来如此。我曾同刘道长为此事谈过,他笑而不语,仿佛具有同感。只因资料之少,刘道长把崂山之经韵整理详尽,以备后来之考。
       
  刘道长认为:在对道教文化宣传中,在道教发展中,要考虑现状,联系道教实际,多一些对道友之鼓励,少一些讥刺与嫉妒。他还认为在弘道中,只要万道一心、工作勤谨、脚踏实地,对道教之贡献就会突出;只要奉道精进,循序而又渐进,于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对道教之发展就会振兴。弘道扬教是教内人自己的事,没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只能是空话一句。他借古人之言说:“千人同心则得万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在宫观生活中,我常对刘道长工作之认真而敬仰,也为其博见多识而钦佩。他对工作努力之态度和对道友成材希望之热切,同样让人心怀敬意。
       
  刘道长从1999年冬天开始,让道友们每天晚上在一起研读道教典籍一个小时左右,有记录崂山之内容便摘而录之,有助于修身养性之言辞便抄而诵之。他要道友们自古代的仙师、高道们的语录心得中找寻灵感,启发悟道之心,追寻坚道之志,实悟士之根本,以促崂山道教之发展。崂山道友在刘道长之督促与鼓励下,虽不足以夯实道学之基础,却极大地补充了以前之不足,使众道友们看到道教在发展中的不足与希望。不管工作多忙,刘道长总是抽空与道友在一起交流学道之体会,鼓励他们坚定信仰,弘扬正信。
       

       
  广推慈悲之本绝起争战之念
       

       
  1997年冬,我与众道友一起到青岛火车站,帮助打扫站台卫生。我当时情绪特别坏,认为那不是出家人该做之事,不少道友与我具有同感。我们在长长的站台上拿着撮箕,穿梭于来往的人群中,清扫和拾捡着乘客们随意丢弃的垃圾。南来北往的乘客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我们,那种眼神认为我们是因“逃票”而被罚打扫卫生的。有不少人要为我们出钱或帮助我们说情的,当他们知道是太清宫组织来做善事,要以道士们特有的形象唤起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时而深受感动和教育。刘道长组织道友打扫卫生之目的,是让道友们在实践中感悟一下在社会各行各业人等之辛苦和不易,更要唤起人们对讲究卫生的重视;同时,要让道友们知道讲究卫生之必要。因为崂山太清宫不但是一个旅游的景区,它也是青岛对外宣传形象的窗口。为岛城的形象,太清宫绝不能拖后腿。也是1997年冬天,他让几位道友去看王格庄镇几位孤寡老人,帮助他们清扫房间,并给他们送去面粉、衣服和现金等物,老人们感动的热泪盈眶。从此,每到年关,他都安排道友去看望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温暖。只要新春佳节到来,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道友都可以请假探亲,不回家的道友,刘道长要求给家人报个平安。
       
  “安”是人生之所冀,但并非想安就能安。刘道长注重宫观自身发展、追求自身道德修养,强调礼义仁爱种种,还具有防微而杜渐、居安而思危的忧患意识。他在接待来崂山旅游的宾客时,不忘借机宣传道教中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之同时,希望家国清宁,人间祥和,并宣传道教的太平思想和忧患意识。他说:创造一个美好的人间天堂,要绝起争战之念。要让子孙后代永享太平,没有忧患意识是不行的。即便是在当代,在和平时期,忧患意识作为植根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自身之关怀,依然具有巨大之时代价值。多一分忧患,则多一分安逸;多一分慈善,则多一分快乐。他在接待来崂山旅游的外宾时,更不忘宣传道教希求四方丰稔,世界殷富,不起争战之念的太平思想。
       

       
  兢兢业业建庙与时俱进扬教
       

       
  在三清殿畔的办公室里,刘道长正忙着接待客人。我坐在他身边,倾听他向别人谈着崂山太清宫发展的历史。在他的谈话中,我知道刘道长刚来崂山时,这里的大多房屋漏雨;绿化也较单调。对越来越多的游人,如果只用简陋的房屋和缺少花草点缀的景区迎接游人怎么能行?于是,他开始设计一个崭新的崂山太清宫。
       
  要建一个崭新的太清宫,改变落后与破烂的面貌,不是想想就可以改变的,它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他不想向同道们和海外富商大贾们伸手要钱,因为讲究“济世利人”的道教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如何谈济世利人?可是那时崂山太清宫的收入左支右绌,要想改变谈何容易?刘道长带领道友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从太清宫到明霞洞,从殿堂到神龛,从地面到围墙,里里外外进行了全面整修。在他的倡导下,道友们省吃俭用,以修庙护庙为己任。十多年来,硬是把崂山太清宫的面貌改变了。他重建维修了三清殿、三皇殿、三官殿和住房一百七十多间,并新建邱祖殿、元辰阁、元君阁、石牌坊等新的景观,还植树栽花数万株,把一个曾经是破烂不堪的道观,建成全国一流的道教活动场所。在这里,你不论什么季节都能看到花的艳丽。许多株柏树与各色不同季节开放的花相融,再加上经声袅袅,道乐绕梁,编织的崂山太清宫更加绚丽多彩。
       
  做为新时代的宗教人士,刘道长不仅是一位虔诚的道教信徒,更是一位出色的以宗教为纽带的文化与友谊传播的使者。在我和他刚要进行交谈时,一批华侨来到他面前说:“他们面对太快的社会变化,面对一切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他们身心疲惫,精神压力很大。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安的因素通过练功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刘道长和蔼地笑笑,他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也是修炼的一生。面对太快的社会变化,对外来的刺激,要用平常心来对待,应力求控制,一切不急不徐,恬然处之;不过言,不过悲,不为七情六欲所困。……但不论怎样,一切的行为只是过程,关键是要看这个过程是否有益于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人群,有益于家国”。华侨们听了深受启发和感动,并马上按照刘道长指点的方法静坐,立时感到精神舒爽。他们决定回国建一座道教庙宇,以宣传中国文化之博大,弘扬道教文化之高深。
       
  在对宫观道友的教育中,刘道长常说:“出家人应当立足所处的现实社会,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遵循社会的客观规律,努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积极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飞跃,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先导的,而人的素质主要靠修养,靠后天习来。修养,是使人成为人才的通途,它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具有人类中先进入物所共有的精、气、神。修养,不是束缚,而是解放,是塑造自己的工程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使自己的修养得到升华,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克己奉公、忠诚老实、谦虚谨慎、坚定勇敢、艰苦朴素、正直善良、文明礼貌等等,那么道教的明天将会更加光辉灿烂,道教文化将会更加深入人心。”长期以来,刘道长坚持积功累德以济世,修身正己以扬教。
       
  崂山道教之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在刘道长的带领和众道友们的共同努力下,成绩显著。努力做一些对国家,对人民,对道众有益的事是刘道长执着的追求。他以实际行动体现道教与入向善的理念,他带领道众先后为地方办学、抗灾赈灾、贫困山区建设、希望工程和孤寡老人等捐资近二百万元(到目前为止);作为一个师长,他教育道友为丰富自身而努力,为弘道传教而求长生,为爱国爱教而奋斗。
       
  刘道长在崂山太清宫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与全山道众一起用心血和虔诚浇灌着这片神气的土地,用真情和赤诚编织着吉祥与和平,用勤劳和真诚传播着道教对人类的幸福与爱。
       
  (作者单位:青岛崂山太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