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道教论坛]论道教灯仪的形成与文化功用
作者:李远国

《中国道教》 2003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灯,是道教斋醮法事中频繁使用的法器。在斋醮坛场上,燃灯与烧香同样重要。凡举行有关燃灯祭招的仪式,即谓之灯仪,这是道教斋醮的一种常用科仪。杜光庭《太上黄斋仪》卷五六说:"夫礼灯之法,出金录简文。凡修斋行道,以烧香燃灯最为急务。香者,传心达信,上感真灵:灯者,破暗烛幽,下开泉夜。长夜地狱,苦魂滞魄,乘此光明,方得解脱。" ①宋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曰:"夫就斋入静,灯烛居先,朗耀八门,光辉九夜,续明之功既举,长更之福可修。""燃灯威仪,功德至重,上照诸天,下照诸地,八方九夜,并见光明。侍灯之官,勤为用意,每令灯光,竟夕明真。" ②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卷三二亦说:"大抵烧香燃灯为斋功之首,其余事可增减,却所不论,唯法天象地,于灯烛宜从厚也。" ③由此可知,道教认为行道礼诵,灯烛为急,灯烛可以续明破暗,上映无极福堂,下通九幽地狱,是最上乘的一种劝德。这里,就道教灯仪的沿革与文化功用做一探讨,以求教于道教界大德及学界同仁。
       

       
  一、道教灯仪的由来与沿革
       

       
  道教灯仪的由来,源于中国古代。古代祭仪中有火祭的记载,但并无灯仪。秦汉皇宫中有青玉五枝灯、百华树灯等,灯已被用于宫廷祭祀。至汉代,有祀太乙之俗,在宫中燃太乙灯,通宵礼祀。两晋南北朝时,灯才进入士大夫和庶民的生活之中。在文学作品中,已出现赞咏灯的篇章,西晋傅玄撰《庭燎诗》曰:"元正始朝享,万固执圭璋。枝灯若火树,庭燎继天光。"梁江淹也有《灯赋》,述及大王之灯:"铜华金擎,错质楼形,碧为云气,玉为仙灵,双流为枝,艳帐充庭。"并谈及庶人之灯,可见灯之使用已渐普及。
       
  道教灯仪的出现,始于刘宋时期。其时陆修静制订斋醮科仪时,已制订燃灯礼仪。陆修静《燃灯礼祝威仪》中有《明灯赞》三首,其一曰:"丹精寄太元,玄阳空中响。舍形灭苦根,幽妙至真想。垂华不现实,因缘示光象。我身亦如之,乘化托流景。"④显然,此《明灯赞》与文士们的《灯铭》、《灯赋》不同,它已融人了道教的理论。在后世斋醮法坛上,此赞遂成为流传千古的礼灯词。杜光庭的《明灯颂》:"太上散十方,华灯通精诚。诸天悉辉耀,诸地皆朗明。我身亦光彻,五脏生华荣。炎景照太无,超想通玉京。" ⑤即是据陆修静《明灯赞》第一首改编。
       
  在南北朝之际,对斋醮坛场法灯的文化内涵,已有了粗略的解释,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成罚灯祝愿仪》说:"法烛:法者,规矩之谓,总称曰法,规圆矩方,万物从之得正者也。烛者,有光之物,佐月辅日,开昏朗暗,用其明得有所见也。邪曲无法则无以自正,用法无明则莫见得失,欲正不可无法,用法不可无明。"并在斋醮坛场法师六职中,已专设侍灯法师,其职能为"景临西方,备办灯具,依法安置,火滔火燃,恒使明朗。"⑥负责备办灯具,依法设置灯烛,务必使法灯明朗,照彻斋坛,保证斋醮如仪举行。
       
  北周《无上秘要》述及三皇斋、盟真斋、金箓斋、黄斋、下元斋、中元斋、上元斋等时,亦有设灯祭招的记载,称醮坛之灯使"九幽之中,长徒饿鬼,责役死魂,身受光明,普见命根,于是自悟,一时回心,咸使思善,念还福门,五苦解脱,三途蒙迁,宿对解释,地狱宁闲。" ⑦并已将礼灯之仪同内修相结合。其书卷六六引《洞真天关三图七星移度经》说:"子学神真之道,处虚宫之上,琼房之内,不知明灯以自映,通玄光于五脏之内,因得明矣,形体之神因得归也。子若能暮明灯于本命,朝明灯于行年,恒明灯于太岁上,三处愿念,即体澄气正,真光内照,万神朗清,元君奉法,施行三年,即致夜光童子二十四人,玄光自然而明,又不明灯而通光也。得吾此道,行之九年,身体光明,彻视万里。"⑧《上清洞玄明灯上经》亦曰:明灯之仪,上象星辰,次耀七祖,神妙难宣,"修之三年,白日升天。"⑨
       
  从南北朝道经中可知,道教斋醮中已有了比较完整的礼灯科仪。《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说:"灵宝斋法燃十灯火,以法十方,十是数之至,故人十月而生也。""七世父母,燃七灯于堂前。靖舍常燃一灯,侠门燃二灯",以辟鬼神。日月星宿、病人行年、本命,各燃一灯。"斋时日夕各三时烧香悔过,唯一心听受经法。"⑩这是太极真人阐述的燃灯之法。
       
  《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卷下《燃灯品》说得更清楚:于本命上燃三灯,以照三魂;行年上燃七灯,以照七魄;太岁上燃一灯,以照一身;大墓上燃三灯,小墓上五灯,堂前燃七灯,以照七祖;中庭九灯,以照九幽;夹门二灯,以照宫宅;地户上二十四灯,以照二十四生气;向八方燃八灯,以照八封;四面中央九灯,以照九宫;四面十方燃十灯,以照十方;二十八灯,以照二十八宿;三十二灯,以照三十二天;五灯分子五方,以照五狱。合一百五十三灯。此是六朝时期燃灯之法最详细的记载。其后,杜光庭述金箓斋礼灯之法,在此古制基础上又增加了道户上的二灯,天门上的四灯,前者取法于三十二天,后者取法于三十六天,都包含着道教教义的思想。
       
  唐文宗时,道士贺思宝住持茅山崇元观,为礼灯仪式之需,在太元殿敬造长明石灯,永充供养。至元泰定元年(1324年),崇寿观主张嗣真重为刻治,并著《唐石灯记》碑文,其石铭称:"华阳之天,流金之庭,明辉日精,昼夜洞明。" [11] 五代钱惟演《致斋太乙宫》诗曰:"斋洁奉惟馨,瑶台独自升。楼迷五里雾,坛独九枝灯。"[12] 于此可见道教灯仪的华丽与壮观。
       
  由于灯仪的盛行,唐宋道教已造作出一批灯仪经典,这使举行灯仪类法事有章可循。《道藏》收录的灯仪科本,主要有《上清洞玄明灯上经》、《九天三茅司命仙灯仪》、《洪恩灵济真君七政星灯仪》、《玉皇十七慈光灯仪》、《上清十一大耀灯仪》、《三宫灯仪》、《玄帝灯仪》、《万灵灯仪》、《五显灵观大帝灯仪》、《北斗七元星灯仪》、《南斗延寿灯仪》、《北斗本命延寿灯仪》、《土司灯仪》、《正一瘟司辟毒神灯仪》、《东厨司命灯仪》、《离明瑞象灯仪》、《黄破狱灯仪》、《黄九阳梵气灯仪》、《黄五苦轮灯仪》。这还不是灯仪的全部,《道门科范大全集》即收有《北斗延生灯仪》、《南北二斗同醮宝灯仪》,《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的灯仪科目有四十四种,其中破九幽狱灯科等十二种科目还有二至四种不同的科本。大量灯仪被编撰演习,并使用于各类道场中,从而使道教的灯仪得到了极大发展,呈现出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瑰丽壮观的场面。
       

       
  二、道教灯仪的宗教意蕴与文化内涵
       

       
  道教灯仪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完善的过程。在各种斋醮仪式,都有燃灯的规定,而各种灯仪都自有其功用。灯烛的功能不仅在于照彻夜晚的坛场,使晚坛斋醮能够如期举行,更主要的是具有内在的拯济功能。《无上黄大斋立成仪》卷九引太极太虚真人之语,论燃灯的功用说:"陨阳立象,天地分形,昼夜既殊,晦明有异。所以清浮表质,诸天为仙圣之都;浊厚流形,诸地为鬼神之府。……我天尊大慈悲悯,弘济多门,垂燃灯之文,以续明照夜,灵光所及,罪恼皆除。更乘忏拔之缘,使遂往生之愿。" [13] 这就明白指出,道教之法烛与百姓之俗灯,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其外表的形式,而是在于内涵的意蕴,前者的旨趣在于开明万阴幽暗,拔度鬼魂;后者的功能仅在于驱暗照明。
       
  基于济世度人的原则,不同类型的灯仪中所包含的意义亦有所区别。如三皇斋坛四方各设九灯,称为列四九之灯,法象三十六天; [14] 盟真斋在斋主家中设坛,于坛场中庭安一九尺高的长灯,在长灯上燃九盏灯火,九盏灯火表示上照九玄诸天福堂,下照九地无极世界。 [15] 金箓斋根据春夏秋冬的季节燃灯,其燃灯规定是:春天燃九灯,也可燃九十灯,或者九百灯;夏天燃三灯,也可燃三十灯,或者燃三百灯;秋天燃七灯,也可燃七十灯,或者燃七百灯;冬天燃五灯,也可燃五十灯,或者燃五百灯;四季则燃十二灯,也可燃一百二十灯,或者燃一千二百灯。此外,还要在斋坛中央设一九尺长灯,灯上安置九盏灯火,用以罗列光明,照彻九幽长夜之府,"九幽开明,光入无穷,三景朗照,天地安宁,星宿复位,四时和平,万灾咸消,兵疫不行",天人欢泰,因运兴隆。[16]
       
  如此看来,道教灯仪的设立,的确各有法象,金箓斋灯仪的春九、夏三、秋七、冬五,四季十二,就是根据五行本数而定。杜光庭述金箓斋礼灯之法,即在道户上燃二灯,"以照斋主住宅,为弟子消灾度厄,安宅镇神";在本命上燃三灯,"以照三魂,为弟子制邪度厄,拘守三魂";在行年上燃七灯,"以照七魄,为弟子安神却祸,制魄除邪";在太岁上燃一灯,"以照太岁之辰,为弟子除一年灾害";在大墓上燃三灯,"以照斋主代世丘陵墓,为弟子拔度先世亡魂,托生净域";"众官弟子旋绕灯下,依位咒之,每咒毕,从官弟子皆礼。"其目的均是祈福度亡,让法烛之光辉照耀诸天诸地,八方九夜,皆见光明。杜光庭黄科仪布置的十六种灯,共计一百五十九盏灯,此灯仪设置方法,为后世所遵行。宋代几部著名科仪书中,黄斋的灯仪设置都是如此。
       
  唐宋道教的灯坛设置,是按照二十八宿星图,各依星象之燃灯,在每宿点燃一灯。燃灯之法既体现出道教的教义思想,又有天文历法的依据,灯仪中的星宿图式,即源于正史《天文志》及浑天仪。上述一百五十九灯是坛外的灯,如果加上坛内设置的灯,则多达三百一十三灯。在实际斋醮法事中,设置灯数的多少,可以据斋主财力大小而定,但道教主张灯烛宜尽力而为,斋坛燃灯以丰厚为上。唐宋道教的燃灯之法,主要有玉皇灯、三途五苦灯、南斗灯、北斗灯、周天灯、弧矢灯、九宫八卦灯、三十二天灯、诸大地狱灯坛,每种灯法都有相应的礼灯仪式,宁全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就收录有上述灯法的灯仪。
       
  道教灯仪内容丰富,仅供斋醮坛场使用的灯图,道经中就有几十种,这意味着斋醮法灯的布置方式丰富多样。《天皇至道太清玉册》收有玉皇灯图、周天灯图、本命灯图、北斗灯图、南斗灯图、九天玉枢灯图、火德灯图、九宫八卦土灯图、血湖地狱灯图、炼度灯图等。形形色色的各种灯仪,可以祷告不同的神灵,具有不同的功用。如玉皇灯仪祷告玉皇大帝,玄帝灯仪祷告真武大帝,三官灯仪祷告天、地、水三官。
       
  当代台湾道教灯仪设置的斗灯,成为醮坛最醒目的一大文化景观。斗是一圆柱形的容器,里面盛放八分满白米,中央插一枝彩伞,柄上贴着信士生辰、名姓的标签,彩伞前设置一盏斗灯。此灯象征士信元神,须保持常明不熄,白米即为元神能量的来源。斗内白米中还插着天师剑、直尺、剪刀、秤锤、圆镜,各有驱邪祈福的象征意义。一般的醮仪设置斗灯三四百座,大型醮仪则达上千座。
       
  道教灯仪中以灯作为主要法器。由于灯和光明联结在一起,灯仪就具有"照耀诸天,续明破暗,下通九幽地狱,上映无极福堂"的功能,以灯仪表现道教徒追求光明的教义思想内容。其次,灯仪又多同光照地狱、拔度幽魂有关,因此,灯仪又具有"破毁铁围罗丰幽阴",万神护送幽魂,"径诣人天,随品受化,更生福乡"的功能。在此,道教赋予法灯以道的灵力,可以洞开幽冥世界,照彻漫漫长夜中的罪魂。正如杜光庭所曰:"燃灯威仪,功德至重,上照诸天,下照诸地。八方九夜,并见光明,见此灯者,皆罪灭福生。"[17]
       
  推究道教灯仪的宗教意蕴,是效法天地日月之光明,以灯破暗,以阳散明。北宋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四说:"盖幽冥泉壤,鬼爽悲辛,失本来之光明,入无明之黑暗。故我太上垂科,假灯光以通阳气,委真气以寄灵符,凭法炬之光芒,散冥途之盲,重泉劫夜,尽睹阳光,实太上之曲恩,下鬼之曲赦。" [18] 灯作为光明的象征,可以照彻幽暗,其功能就是济度亡魂。
       
  其三十二天灯法,灯坛设置三层:上层是种民四天、无色界四天;中层色界一十八天;下层欲界六天。此灯法象征迎请太上三尊、三十二天帝君、三界高真、十方至圣无极飞天神王、神仙玉女等众真监度,护佑众生万民之意。
       
  概括以上所言,可见灯仪在道教科仪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祈福驱灾,拔亡度灵,深切地显示了道教对社会与民众的诚挚的关杯,这种永恒的关爱从人生的初始一直延续到终极,扩展到七祖众灵,最能代表道教慈悲救世的大乘理念,因而千古尤盛,至今仍被运以济世。这里择要介绍一些古制,以见其概貌。
       

       
  三、道教灯仪的古制与典型
       

       
  (一)北斗灯仪,道教金穋灯仪的一种,全称"北斗七元星灯仪"。北斗七星,指天枢、旋、玑、权、衡、开阳和瑶光等星。中国古代就有北斗信仰,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相传汉相国霍光家有典衣奴子,因见斗星中一星而"增年六百",见第三星则"长生成神圣"。道教继承了对北斗的崇拜,其北斗灯仪,即是一种以灯仪的形式礼拜北斗星君,祈求延年益寿。灯仪由法师主坛,各班首手持明灯,依次礼拜七星,即:枢宫大圣贪狼阳明真皇君,旋宫大圣巨门阴精真皇君,玑宫大圣禄存真人真皇君,权宫大圣文曲玄冥真皇君,衡宫大圣廉贞丹元真皇君,开阳宫大圣武曲北极真皇君,瑶光宫大圣破军天关真皇君等。对于北斗七星每一星之礼拜,都以申意开始,赞颂结束。如赞颂枢宫称"贪狼延生,回真四灵,流光下映,洞涣玄冥";赞颂旋宫称"巨门度厄,高真灵仙,流光辉映,保命延年";赞颂开阳宫称"武曲散祸,玄映除凶,三光焕照,万气流通"等。在礼拜七星以后,法师诵念表文,祈愿"腾霄飞翔,与神同龄,保命自然,上升玉庭"。
       
  (二)本命灯仪,道教金类灯仪的一种,全称"北斗本命延寿灯仪"。道教以为,人各有命星主宰,因此,燃本命之星灯,即可洗涤身宫罪过。南北朝《无上秘要》卷六六称:"子若能暮明灯于本命,朝明灯于行年,恒明灯于太岁,上三处愿念,即体澄气正,真光内照,万神朗清。元君奉法,施行三年,即致夜光。""得吾此道,行之九年,身体光明,彻视万里。"[19] 本命之神均为北斗七星所主。例如,属鼠的为北斗枢宫大圣贪狼阳明真皇君所主,属牛、猪的为旋宫大圣巨门阴精真皇君所主,属虎、狗的为玑宫大圣禄存真人真皇君所主,属免、鸡的为权宫大圣文曲玄冥真皇君所主,属龙、猴的为衡宫大圣廉贞丹元真皇君所主,属蛇、羊的为开阳宫大圣武曲北极真皇君所主,属马的为瑶宫大圣破军天关真皇君所主。本命灯仪的灯坛上,通常置有米斗,米中燃点有祈愿斋主的本命灯。斗的四方各置四种器具。南方置有剪刀,代表朱雀;北方置有镜子,代表玄武;东方置有秤,代表青龙;西方置有尺,代表白虎。法师依四方之位,召将祈告,聚五方之真气,使延生斋主"散辉流芳,淘溉身形,五气混合,天地长并,一心归命,愿得长生"。
       
  (三)回耀轮灯仪,道教盟真科类灯仪的一种。道教认为人生造二十四种罪,故死后获二十四狱之报,历三途五苦八难之场。因此太上有回耀降光之格,用于拔除五累苦门,开生死之业,破黑暗之罪庭。此灯仪先立回耀灵幡于灯坛之东南,再用梓木作轮如车轴之象,表示人五累不灭,五苦之轮难停。灯分三层:上层安灯十二盏,中层灯十六盏,下层灯二十一盏。三层灯表示三业未除,难逃三途之考,故立三层灯救度。坛中央立五累门,五累是色累、爱累、贪累、华累、身累,各立牌书写诸狱名。按回耀灯仪造四十九首小幡,黄白之色相间,幡上书诸天尊号,幅首朱书破丰都符。举行灯仪时,侍灯法师宣忏灯仪,高功法师持策杖至每狱立卓杖,念大梵隐语,以柳枝净水洒之,在狱灯上焚化小幡。如此广行拯救,就可回三景之光曲,映九泉之户,使万罪消灭,苦魂蒙度。诸狱罪魂得乘阳光,应时解脱诸苦,断除五累烦恼,脱离尘劳之业根。
       
  (四)分灯科仪,是在唐宋时从礼灯仪式中衍化出的最具道教思想特色的一种仪式。道教认为荐拔亡灵,照破幽暗之灯,须得慧光之法,故在灯仪中衍化出分灯之法。分灯请光,用阳燧(亦称神光宝镜)取慧光,自一分三,从三至九,九九变化,而生万光,这就是散一为万。分灯科仪先要请光,即在建坛日正午,书请光符二道,用阳燧中取火,点燃元始天尊神位前烛灯。道教认为取日中真火可以下彻九幽,意在以天上之阳光,开地下之幽暗。
       
  唐宋道教的黄斋,在正斋宿启仪格前要请光。请光分灯科仪的方法是:法师向东南或三清前备香案,在正午时焚香设拜,叩齿九通,长跪望天门启奏事意,然后念太阳回耀神咒:"明哉太阳辉,神光洞三清,散玄真内,灵烟生紫庭。控御乘风烟,飘飘入无形,急急如律令!"法师用阳燧取日中真火,此火象征太阳正气,用慧光符点燃符烛,此烛称为传光烛。法师首先行分灯法,用传光烛点燃玉清前的灯,再逐一点燃上清、太清前的灯烛。三清灯火在斋期须连续燃点,不可一刻有缺,分灯、破狱、炼度火池,都要用此灯火,表示借太阳正气以开朗重阴。当代香港道教斋醮,在建醮第一天晚上,亦要举行分灯仪式。分灯时高功首先向神灵献茶酒奏文,然后当众缘首将小烛插进坛上香炉时,高功念唱赞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普照天地,光明见清。"侍灯法师举灯,高功、都讲、奉经分别将大烛奉献玉清、上清、太清,其余法师举小烛绕行,表演回旋、天轮灯、地轮灯灯法,坛场上众多小烛回旋转递,表现出分灯仪特有的美景与壮观。
       
  道教分灯科灯灯相续,焕映万天,照明九地,形象地表现出大道生物之神功,元始开天之妙化。用阳燧点燃的慧光,用以和合陨阳,衍生万化,而一般的凡火之光,是不能荐拔阴灵,照破幽暗的。当代道教的分灯仪式,已不再用阳隧取日光之古法,而以边念唱、边燃烛的简便方式进行。如上海道教的进表科仪,法师们采用喝白、群答和挥舞灯炬的手法,也取得了相应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五)九狱灯,道教黄类灯仪的一种。根据黄斋仪的破狱科格的需要,首先要在斋坛设立九狱,并依法安置九狱灯。选择斋坛东南方地户位置,用土沙砌成九狱,分别象征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中央九方。九坛长宽都是二尺,狱坛四维总计六平方尺,此表示法地之阴,极二六之象。每狱作四角三曲,宛如地狱之形,每狱各燃三盏灯,九狱共二十七炬。九狱之中心,随方立牌,牌上书写破地狱符,背写狱名,狱牌后立青竹九竿,各长九尺,九根竹竿上各悬挂青色破狱幡;幡上亦依式书符。在幡顶书九狱符,称为九格首符,在幡两侧写破狱符咒、告文。在幡足写某符告下某狱。法师每破一狱,即焚烧一幡,复挂黄色一天幡,最后在九狱中立大幡一首,书青玄宝号,此幡任风飘扬,亡魂万罪皆灭,这样即表示地狱开光,亡灵登真。高功在破狱时,先要在灯火上焚烧毁锁符、张门符,焚符前宣二符告文。《无上黄大斋立成仪》卷二十四《九狱神灯仪》,就是按照灵宝科格,燃九狱神灯。高功化身为太一救苦天尊,手执五帝策杖,逐次于狱前依科行道,按照内炼大旨,存想元始宝光,照破幽狱,黄色云气,覆于一方。在九狱逐一被照破以后,一切罪魂苦魄,都皈依于正道,超升渺渺仙源。
       
  另有九幽灯仪,破血湖灯仪等等,此不再多述。
       
  世界上许多宗教都有天堂地狱之说,称现世行善者死后上天堂,作恶者死后入地狱。能否免除地狱之苦呢?道教宣称人生前应皈依道教,从善除恶;临终受三归,忏悔罪孽;亡后立坛诵经超度。不仅如此,道教还构想了一套造作出内蕴丰富的灯仪,要从根本上击破九幽地狱,拔度幽魂出狱,这是其他宗教没有涉及的,从而反映了道教对人生苦难及精神深处埋藏的阴暗层面的高度关注与真切关怀。就此而言,透过密布在九幽地狱的重重阴霾,我们看到的却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慈悲心怀与人文理念的光辉。
       

       
  注:
       
  ①⑤见《道藏》第9册第36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
       
  ②见《道藏》第6册第959、960页。
       
  ③见《道藏》第30册第941页。
       
  ④见《道藏》第9册第584页。
       
  ⑥见《道藏》第9册第822、825页。
       
  ⑦见《道藏》第25册第187页。
       
  ⑧见《道藏》第25册第220页。
       
  ⑨见《道藏》第6册第250页。
       
  ⑩见《道藏》第9册第869页。
       
  [11]见《茅山志》卷六十六,《道藏》第5册第650页。
       
  [12]见《全五代诗》下册,第1331页,巴蜀书社,1991年版。
       
  [13]见《道藏》第9册第367页。
       
  [14]见《无上秘要》卷四十九,《道藏》第25册第174页。
       
  [15]见《无上秘要》卷五十一,《道藏》第25册第186页。
       
  [16]见《无上秘要)卷五十三,《道藏》第25册第194页。
       
  [17]见《道藏)第4册第43页。
       
  [18]见《道藏》第25册第220页。
       
  [19]见《道藏》第31册第237页。
       
  (本文作者:四川省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