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直面现实]行政语言的中国特色
作者:李 彬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的理念已逐渐成为国人的共识,但是观察一下地方政府的行政语言,其计划经济色彩还相当浓,存在不少与市场经济和依法行政理念不相称、甚至相悖的地方。下列8个方面的问题,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值得各层级政府反思。
       要原则,还是要灵活?
       《现代汉语词典》上,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指总的方面,大体上。”试问如何解读“市政府会议原则通过”?“原则通过”就是指总的方面通过,大体上通过。既然原则同意,那么至少还存在一些细节上值得修改的地方。那为什么不等把这些细节修改完善后再全部通过呢?
       又如:“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获得原则通过后,鉴于西部地区的特殊情况,修建的标准应因地制宜,适当灵活掌握。”既原则通过,又要求灵活掌握,那通过有什么用?有人说,这就是“中国特色”。在各层级政府中,有多少文件是原则上通过的,又有多少决定是原则上通过的,那么如何执行呢?这就要求行政主体把握灵活性了。那么如何把握呢?这就决定于行政主体的思想修养和政策水平。
       要批示,还是要法规?
       批示的效力是很大的,这无需赘言。在现实中,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事件和问题靠什么途径解决呢?往往是批示推动执法。这个程序常常是:先由媒体报道,然后是某某领导批示,最后由执法机关解决问题。可见,法律的执行不是自动的,是靠媒体的报道,尤其是领导的批示,最终才促使执法机关启动执法程序。批示的效力由此可见一斑。
       行政文件的效力很多时候也比法规大。用政府的文件保障法规的贯彻落实,是当前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人们会问:文件大还是法规制度大?这和问“按照批示办还是依法办”没有两样。尽管加入WTO和《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各级政府审查并废除了大量不符规范的红头文件,但不可否认,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还有相当多的红头文件“霸王条款”。在一些行政执法行为中,这类红头文件甚至还享有特别的“司法豁免权”,依法行政仍然要让位于依文件行政。
       要真话,还是要废话?
       文山会海是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但是,细细品味一下会议的语言,你会更加感慨万千。
       会议主持人的陈词滥调。一是各类会议开始时“亲自”泛滥成灾,如:今天有某某领导亲自参加会议,某某领导亲自讲话,某某领导由于有外事活动不能亲自出席等等。二是多余的总结:简述前面发言内容,惟恐听众没有听懂,最后提出落实要求。往往是前面的领导讲完,后面的领导还要“我再强调几点”。
       充斥“正确的废话和空话”的领导讲话。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有敢言之士针对风靡全国的空话、套话、大话,态度鲜明地提出了“反对正确的废话”的主张。直到今天,会议上的废话、套话仍声声入耳,领导讲话中处处充斥着正确而无用的语言,已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如总结成绩总离不开说“在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的带领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之类的话。类似这样的表述太多了,但是大家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要有关,还是要无关?
       “根据上级有关规定;根据有关法规制定”等等,大量存在于领导讲话和文件中。如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拆迁、征地补偿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某地政府为此出台的文件中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没有规定的,适当给予合理补偿”的规定。
       我们不禁要问,假如你的地被征了,你知道这“国家有关规定”是什么规定吗?你去哪里找国家有关规定?解释权还是在执行机关。广义上说,国家规定应当包括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等,但在老百姓看来,“国家有关规定”就是红头文件,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根据的是哪一项规定呢?
       要缺点,还是要优点?
       细细琢磨领导的年终或考核总结中的缺点,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其缺点多为虚化、空泛的东西,如:政治学习不够,业务学习抓得不紧,下基层调研不够等等。乍—看,是缺点,再—听,缺点似乎也是优点,如:对人批评不留情面,有时做事太过认真,不太善于团结女同志。这是多好的领导啊!这是多么坚持原则的同志啊!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部下们发现,领导就是领导,缺点也属于“更高”层次的缺点,如某领导这样总结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学习不够系统。尽管一贯注重学习中央文件、中央领导讲话和理论学习,但有时由于工作忙而对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够。二是有的工作发展不够平衡。由于改革涉及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推动起来难度较大,有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一些薄弱环节还没有很好解决。三是对基层工作的指导不够。”你说他讲的是假话吗?那这假话不真吗?
       记得中央巡视组组长任克明同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很难听到真话,主要表现为讲成绩多、问题少,一些人即使在谈问题时也明显带有保留,甚或把问题也当作成绩讲。要知道,中央巡视组巡视的对象是省部级干部,那基层干部会怎样说话呢?但是不少干部反映,如果你的考核中写实了一个缺点,那有时这个小缺点可能会成为致命的缺点,特别是在讨论干部人事的时候,这平时没有多少人注意的缺点也许会成为阻碍你升迁的借口。
       要老板,还是要同志?
       同志还是老板?这是个问题。有人说,这是个“老板”的世界。似乎不假,商界到处是“老板”声,而政界的“老板”声也此起彼伏。商界本来就称呼老板,这本来就很正常,而在政府部门,称呼“一把手”为“老板”,就不能说是正常了。“同志”曾是多么亲切的称呼啊,而现在似乎已经遥远了。
       我的一位在基层担任书记的朋友到老区去扶贫,在参观一贫困村时一位老大娘问他:同志是从哪来的?听惯“老板”称呼的他一时感慨万千,心灵深处受到很大的震荡。但不得不承认,当前称呼“一把手”为“老板”在党政部门已经普遍得使不这样称呼的人感到自己“庸俗”了。“老板”本来相对于“打工仔”,反映更多的似乎是雇佣和经济依附关系。难怪老百姓很反感,领导怎么就成了老板,因为老板在很多老百姓眼中是靠剥削工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要宣传,还是要战争?
       这类语言常见于领导讲话或者是宣传语言中,特别是在组织完成上级部署的突击性任务或行动之时,命令的成分很重,火药味很浓,是典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如某自治区下发了区领导的《全区动员,全民参与——打一场广泛深入持久的禁毒人民战争》的报告,该报告要求全力以赴,组织开展“五大战役”。又如某地文件《群防群挖,打一场防治疫病的战争》,要求各职能部门要通力协作,制定相关计划,全员发动,打一场歼灭战。
       “战争式”语言表现在宣传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计生宣传。计划生育是国策,各地都把宣传工作做在前面,抓得很紧。如苏北一些地方的宣传车上有这样的标语:宁要七个坟头,不要—个人头;宁可血流成河,不可超生—个。
       要动手,还是要动口?
       语言是一回事,而行为又是一回事。老百姓反映,地方贯彻中央最快的行动体现在语言上,即落实在口头上。这不,中央作出了某个决定,提出了某个目标,地方领导马上就落实在报纸上、电视上、文件上。比如搞市场经济,必须在各方面与国际惯例相适应,于是,“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与国际惯例接轨”等等,马上成了各地政府挂在嘴边的语言,但一边是国际惯例,一边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我行我素。
       又如每当节日来临,党委、政府下发文件,语言义正词严,三令五申,满是“不准”、“严禁”之类的字眼。文件发了就发了,语言表达也到位了,至于能否起作用就不深究了。事实上,当前以文件贯彻文件,以语言粉饰行动,已是各层级政府的普遍做法。
       老百姓还反映,当前领导的“口头责任”是粉饰性语言的又—个典型表现。如当前各地安全事故不少,事后总会有领导出来说,事故的发生我有责任,负领导责任。听起来,这位领导还是负责任的领导,但老百姓看得明白,这“口头责任”没有实质意义,说过就过去了,该升迁还是升迁。什么是领导责任?道义上的责任,还是政治责任,抑或是其他方面的责任?目前似乎还没看到有哪份文件对此作出解释。
       总之,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行政,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语言使用问题,是领导干部个人的“文风”问题,实质上它反映的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大问题。
       [牟大裕荐自《廉政瞭望》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