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茶客留言]茶客留言
作者:佚名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李志远(北京)
       《中国人最缺的不是法制而是道德》一文(载《杂文月刊·选刊版》2006年第9期),堪称振聋发聩之作。该文说,对当下中国的很多问题,很多论者动不动就谈到制度建设问题,好象制度是灵丹妙药,制度一完善,中国就和谐了。实际上,“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底蕴,失去了精神,希望只靠法制来强行扶正,是办不到的”。还说,“看当下的很多时评,也有强烈的‘制度崇拜’的毛病。”说得多好!
       我读该文有感,想说几句,但肯定说不出一朵花来,只是敲敲边鼓、呐喊壮威一番而已。记得,前两年,杂文家储瑞耕先生就曾著文说及“制度崇拜”问题,但时至今日,问题依然故我,看来对沉疴固疾需要反复诊治。
       法制建设并非不重要,然而强调得不适当,以至淹没了对道德建设的关注,则不免有失偏颇。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除了少数制度应继续建立健全外,可以说,方方面面的制度已经很多,且较为健全。这是不争的事实。各类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流于形式,不能很好执行:有些人不依法行事,或知法犯法,或钻法制的空子,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等。而这些,显然都是缺“德”的表现。
       好制度,能张扬人的“天使”一面;坏制度,能助长人的“魔鬼”一面。而好制度,不仅其执行离不开高尚道德,其制定同样需要高尚道德。君不见,有些垄断企业的制度是为垄断者自身利益而制定的,却对社会的公平、公正有害无益。对这样的制度,如果不加分析地叫喊要建立呀健全呀,其后果可想而知。概言之,失去高尚道德,好制度的执行和制定就都无从谈起。足见道德是法制之基础。而头痛医“脚”,才是辩证施治,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我也注意到,时下确有不少时评(包括杂文)都有个时髦的尾巴——点子敲在制度的建立健全上。这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予以否定,但有些,不能不说忘记了著文立论的主旨精神。我们写文章,褒也好,贬也罢,无非是引导人心向善,亦即提高人的素质,增强道德涵养,促进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如果舍此而热衷于制度建设,那倒不如向各级“人大”写点“建议书”好了,还劳神费力写文章做什么!
       该文末尾的点睛之笔说:“重新振兴民族之魂,最需要的就是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复兴和现代化。”此言诚哉,理应形成共识,引起重视。时评、杂文亦应以此作为主要用武之地才好。
       李炎锠(江苏常熟)
       读了《杂文月刊·选刊版》2006年第9期的《中国人最缺的不是法制而是道德》,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我觉得中国人最缺的还应该是“法制”。当然,这个法制,并不是印在纸上的一些条文、条例,而是真正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依法办事的那种“法制”。文中所说的车辆违规行驶,矿山收买安全监督机关违法开采等,这些都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后果,说到底还是法制不健全,如果把这些完全归结到“道德”问题上去,怕是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你想,如果车辆违规行驶,矿山违法开采,真正按照法律规定严惩(当然,现在有些法律惩治得还不够严)的话,步后尘者也就不会多。现在社会不和谐的根于是:法律虽然制定了,可是宣传教育远远不够(大多是走走过场);在执法上也有很多不认真依法办事的案例存在,因此违法不断,造成了社会的不和谐。
       当然,现今中国人的道德也不是不缺,但细究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实行,大多也是从社会实践而来。社会没有法,哪儿来好的道德?而守法也是从不自觉变自觉,从被动变主动的。所以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也离不开好的法制。
       鸣 弓(甘肃兰州)
       《杂文月刊·选刊版》第10期一篇批评“儒治”的文章,有例证称,“哪一位封建皇帝(短命鬼除外)不手沾无辜者鲜血呢?如明成祖朱棣,推翻其兄惠帝朱允炊,一登基,就把自己打扮成‘温文儒雅’模样”云云。作者所引史事,则是明初那次大规模的皇位争夺战,史称“靖难之役”。其实,此次战争是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与其侄建文帝朱允炆之间进行的搏杀。稽古说事,自是常用的杂文作法,说古道今,曲径通幽,好处多多。但须将基本史实搞准确,像上述引文,错把叔侄作兄弟,就不应该了。另外,“哪一位封建皇帝”一句中的“位”字,亦属用词不当。盖作为称人的量词“位”,辞书明确强调含有敬意,而“手沽无辜者鲜血”的屠夫当然不配称“位”。
       钱家良(浙江杭州)
       读贵刊今年第9期《让你震惊的外逃者》,惊诧之余,不禁愤然,特仿鲁翁手法,剥崔颗之《黄鹤楼》诗以斥群丑。诗曰:
       赃款已随逃官去,
       此地空余逃官楼。
       逃官一去不复返,
       始知国资早外流。
       黑钱累累硕鼠乐,
       赤字重重百姓忧。
       海外案犯何处是,
       二奶怀里没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