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编辑手记
作者:佚名

《读书》 2005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近两年,书店里陆续摆出了几种由中医师撰写的中医理论普及著作,引起不少关注。今年,又传出中医药将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息。尽管对中医是否濒临消亡的判断还有很大争议,但是中医似乎又到了一个需要被重新论说的时机。回想七十多年前,关于中医存废的争论,夹杂着中西文化观、科学观的大讨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凸显了中医在现代社会的尴尬境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医的命运坎坷多舛,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调查数据,现在我国真正能够称得上中医,也就是能用中医理路治病的大夫只有两三万人,中医的生存状况非常危急。另一方面,中医的疗效却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承认,并开始进入医疗保障的体系。这种错位,仅仅用东西方文化互相的青睐就可以简单解释么?在当年和今日讨论中医的不同语境中,中医的身份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
       说起对中医的贬低,我们最容易记起的大约是鲁迅先生“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的断语,这甚至构成了鲁迅对“国粹”的批判起点。当然,鲁迅是在读了西洋的生理、医学书籍后发此感言的。毫无疑问,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冲击,和源自西方的现代知识系统对所有领域的冲击一样猛烈。在以科学为背景的医疗系统中,中医大概很难找到合法的位置。但是,中医却凭借其独特的功效和易诊廉价,长期以来一直是百姓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事实上,中药的某些治疗效果也已经得到了西医的认可,因此,一种主流的观点认为,中医的发展方向是废医存药,这也是中医药被纳入现代科学的惟一途径。但这样改造后的中医还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中医有自己完整的体系。中医的精髓是阴阳调和、整体平衡理论,养“生”是中医根本所在,孙思邈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道出了中医的理念和境界。这样的理念,在今天是需要重新理解的。
       我们已经不会再有要不要保存中医的疑问,但是如何保存、怎样发展的问题依然严峻。中医药如何发展,不仅仅是个医学问题或者科学问题。我们更关心的,是它将提供一个怎样的文化自主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