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象杂记]窗边拾思
作者:魏得胜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不为美食逾清池
昆明黑龙潭有两池水,曰清水池、浑水池。前者深七米,后者深两米。两池并肩,连接处有一小拱桥。两池里的清水与浑水,就在拱桥下亲密无间,朝夕而拥,互不相犯。水如此,各池里的金鱼亦然。我和家人将鱼食丢在拱桥一侧的浅水里,逗引两池里的鱼来吃,浑水池里的鱼来了,见了清水,掉头就走,大有不为美食逾清池的自律精神;清水池里的鱼来了,见了浑水,掉头而去,大有不为物欲趟浑水的自爱精神。我们不必去深究这一自然奇现,倒是可以很好地想一想人,想一想我们自己,在物欲面前,所持为何种精神?大的不说,小的亦如一口吃食,不是有“拼死吃河豚”的大无畏精神吗?这精神用在哪里不好,却派在物欲上?
黑色精神不见底
在大西洋中央的上空,时常出现成千上万的海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并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鸣叫。许多鸟在耗尽全部力气后,义无反顾地投入茫茫大海,海面上不断激起阵阵水花。过往的船客不解。直到20世纪中期,此谜方解。原来,海鸟们葬身的地方,在很久以前是个小岛,且是海鸟迁徙落脚的地方。一次地震,使该岛沉入海底。在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驱使下,迁徙途中的候鸟们依然一如既往地飞到这里,希望在此能够稍作休整,摆脱长途跋涉带来的疲倦,积蓄一下力量,以便开始新的征程。但是,奇迹一次次破灭,候鸟们也一波波在此盘旋、坠亡,其精神远胜精卫填海。但我敢说,不出几代,候鸟在肉体上也就无从记忆它们的祖先了。然而心灵深处的感应,却能逾千百年而不变。这本是上上事,然这上上事却伴随着一个悲剧命题:不计其数的后来者,在不知因由的情况下,却跟着前鸟一波又一波地投身大海。倘若精神有颜色之分,那么这些盲目投身大海的候鸟们,其所持则为黑色精神。正是:精神再可贵,毕竟不知底。
安枕斜坡六十度
在云南的高黎贡山,有一个部落,家家户户设茅屋,星散居住在六十度斜坡上,他们祖祖辈辈,在此耕种,生生不息。一日,这个部落被外界发现,人们用难以置信的眼光给予关注。不久,关注被落到实处,地方政府拨款,在乡镇以近的平地上,盖一砖瓦新村,将六十度斜坡上的村民集体搬了下来。先前,居住在斜坡上时,每家相距最近的也有数百米,而新居使村民之间的距离彻底消失了。邻里之间,窗对窗,门对门,脸对脸,脚跟对脚跟,突然之间,村民们感到无所适从,寝食不安。虽说砖瓦胜茅屋,但村民们还是陆陆续续搬回到他们原来的家园——六十度斜坡之上。在那里,邻里之间保持着应有的距离,人远了,心又近了,他们从此又可以安枕了。
[陈文涛荐自《教师报》2006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