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从《秦王破阵乐》到《七德舞》
作者:屈超耘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中国的古代乐曲中,唐朝初期的《秦王破阵乐》,是一直流传到现在的名曲。这首以打击乐为主奏的乐曲,音调铿锵激越,很能鼓舞人的斗志。但是一般人不太知道,此曲还有另外一个文诌诌的名字:《七德舞》。人们更不知道的是,《秦王破阵乐》的名字,在当时也就叫了十多年的时间,太宗贞观六年之后,就被《七德舞》代替。从高宗李治龙朔二年起,《七德舞》就像今天我们逢大事奏唱国歌一样,“郊庙享宴,必先奏之”,一直延续了近三百年。直到唐王朝灭亡后,人们才把它改叫原名《秦王破阵乐》了。
       为什么这首乐曲开始叫《秦王破阵乐》后又改名《七德舞》呢?这中间的故事,说起来极为有趣、极有意思,亦极令人深思。
       我们的老祖先是十分重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从汉代起,历朝历代都设有管理和创作音乐的专门机构,“其所以用于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因其功业治乱之所起,本其风俗之所由。”(《新唐书·礼乐志》)《秦王破阵乐》是唐高祖虽已称帝但尚未统一中国时、秦王李世民在征战中所奏的军乐。据史料记载,其最早创作演奏出现在武德三年(公元620)李世民战胜刘武周时,以庆祝战斗的胜利。之后,每次征战取胜,都要演奏。到了李世民自己当了皇帝他又亲自为之配舞,使之成为贞观初期庆元日、冬至和朝会必奏之乐,一直延续到贞观六年。
       就在这一年的农历三月底,皇帝率百官赴九成宫(在今陕西麟避县)避暑,适逢当地发现了湧泉,朝野认为是“天降之福”。当乐工按惯例演奏《秦王破阵乐》,众大臣随之手舞足蹈时,只有谋臣魏征“不为动容”。善于纳谏的李世民,便问魏何以如此?魏征便说了一段很长时间藏在心底的话:天下既定,当偃武修文,常奏破阵乐,于国不利。因为魏征投唐前有过和地方割据军阀李密、窦建德共事的经历,故他的话引起了李世民的重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贞观七年(公元633)初,他作出了一个常人想不到的决定,根据《左传》记载帝王应有的“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材为治国标准,命魏征、虞世南把《秦王破阵乐》作很大修改,特别是把黩武部分去掉,下诏把破阵乐更名为《七德舞》。从此,《七德舞》正式取代了《秦王破阵乐》。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模范,把《秦王破阵乐》修改并改名为《七德舞》这种大手笔,充分证明他不但是大政治家,也是大理论家。他的最大特点是思想活跃锐敏,善于审时度势。当初之所以要创作《秦王破阵乐》,是因为他觉得,在群雄未灭、天下尚未统一,用今天的话说在自己尚未执政时,就一定要凭借武力,东荡西杀,并用尚武之乐以鼓舞士气、消灭敌人,以达到夺取整个国家统治权之目的。而一旦天下统一,自己当了皇上,同样用今天的话说处于执政地位以后,就要及时把整个工作的重点,从武力杀伐转到治理百姓的“和平建设”上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标。他既懂军事,又很懂文化,知道音乐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巨大反作用。因此,在天下统一、和平建设时期,就及时地把《秦王破阵乐》改成《七德舞》,让它适应新时期所面临的新任务。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那些当初以造反起了家后来登上最高宝座的帝王,能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根据时局变化,执政后立即把“在野”时所奉行的方针政策作以调整、从而取得国泰民安,简直是太少太少了。依我看,称他为伟大的皇帝,实在是恰如其分的。
       以《秦王破阵乐》改名《七德舞》为标志,李世民执政后把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从军事统治转变到和平治理方面来,很快就取得了很大成效,不但实现了民康物阜、天下太平的目的,也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大胜利,使得到整个贞观年代成为名副其实的盛世。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说:他到了印度,羯若鞠阇国君大剧作家,诗人戒日王充满敬意地给他讲,“尝闻摩诃支那国(中国)皆歌《七德舞》,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矣!”在此之后的中唐诗人白居易,在其诗《七德舞》中更作了赞扬:“二十有九即帝位,(指李世民当上皇帝那年29岁)三十有五致太平。”而“功成理定何神速”。结论是:“速在推心置人腹。”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李世民“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以致”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白居易是位善于揭露时弊的诗人,但他一提起《七德舞》,颂扬之词水溢而出,不能不说唐太宗是位既善于打仗进行武装斗争又善于治国搞建设的人。
       音乐作为上层建筑,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精神的东西对现实政治的生动反映。从《秦王破阵乐》被改名为《七德舞》,表面上看只不过是改个名字的小事,实质上它标志着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唐王朝统治集团,从“在野”到“执政”后政策的大调整、大转变。正是有了这个转变和调整,才开创了有唐一代数百年比较长期稳定的繁荣昌盛局面。但是,这种及时的政策转变和调整,后代的一些开国者并不懂,比如元朝,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执政后一味按打江山时的武力镇压行事,结果,很快就得到了报应,只统治了八十多年就灭亡了。这种活生生的经验教训,后辈人不能不记取。
       [任法花荐自《教师报》2006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