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激浊扬清]臆断
作者:张 鑫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齐白石,名璜,湖南湘潭人。他虽已上了年纪,却听从徐悲鸿劝驾,到国立艺术院教画。他脾气很倔,听说有位大官求其刻一枚章,专门遣人进去百两纹银作酬,他接了后立刻赏给来人作酒钱,因此得了一个“狂”名。这是他的故意所为,而有一件事的发生,则是他本人所不知的。
       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齐白石居住在京城的那段时期。一度关于他家窗外放置的什物到底为何物激起多种猜测,一时闹得京城上下沸沸扬扬,莫衷一是。
       齐白石的家坐落于京城跨车胡同,经常是人来人往,嘉宾云集。去过他府上的人都有印象,大门上永远悬着两个锈迹斑斑的铜环。去拜访的人敲几下门环后,会有一个老妈子用重复了无数遍的沙哑嗓子问“谁?”“来为何事?”于是来人从门缝里塞进一张名片,待她报信后方打开五十长的钢锁,迎客进门。客人进入大门甬道、步出植物茂盛的庭院,即可见正房西间窗外的廊子下有一大张防雨的油布遮盖着一样什物,他们背地里猜是年代久远的长案子或大箱子之类,并没有想到其他方面去。
       有一天,一位常客实在忍不住要证实那什物是什么,于是字斟句酌了半天,怯怯地问“那窗下的宝贝……”话音未落,齐白石接口道:“我这一口寿材……”客人一听如梦初醒,原先猜的“长案子”“大箱子”之类,全是离谱的。接着客人把新发现告诉了他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结果是越传越神,越说越神。有人讳莫如深地说:“这是齐白石的一种怪癖,是为心灵作某种解脱。”有的人则认为这是故意摆“噱头”,给人一个猜不透的谜。也有人挺身而出,表示这是齐老先生的达现,一种做人的境界。
       种种说法,哪一种算是比较合理的解释呢?
       据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启功回忆,说齐白石曾托他的一个远房叔祖订制好木料的寿材,一时因好木料没觅到,寿材没做成。之后颇费周折好不容易觅到好木料,才做好送了去。可齐白石并没放在廊子上,廊上仍放着旧的寿材。直到启功一次赴湖南采风时才了解到这本是齐白石家乡的一种风俗习惯,一般当地人家有老人的,必预先制寿材,一口二口的不等。有的做出板来,有的做成棺材,存放在户外窗下。这样的情形在那儿屡见不鲜,属普遍现象。生长在大城市的人,没见过乡下的世面,有甚者竟然对此根据自己的臆断作了拔高,冠以“达现”云云,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有想象力是件好事情,但滥施想象力结果恰恰适得其反。
       [邓卉卉荐自《解放日报》2006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