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灯下翻书]“退步”的严峻和无奈
作者:友 竹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世纪的中国,高歌猛进,一路狂奔。建设,发展,“接轨”,GDP……社会的“进步”,大概连最保守、最悲观的人也无法否认。可是,这种进步无疑引发了巨大的困扰。就在此时,我们读到了《退步集》。
       书名的拟定似乎有些偶然,作者在序言中对此作了说明。不过,在阅遭全书之后,便能清晰地体会到“退步”的严峻和无奈。作为通晓东西方美术的知名画家,陈丹青先生所感、所论,分明浸透了人文知识分子深切的忧思,乃至愤懑。它远远超越了绘画领域,而涉及众多的社会问题。作者谈文化、教育,谈美术、建筑,谈社会变革,史论交织,情理互动,将一册精炼而不拘体例的现代思想文化读本呈现在读者面前。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人饱受列强欺凌,切实地感受到了自身的“落后”,不少人因激愤、痛苦而怀疑乃至否定本土文化的价值。线装书挡不住洋枪洋炮,温良恭俭让只能招致更大的伤害。尽管留过洋的改革派和土生土长的革命家,在变革道路、方式的选择上大不相同,但其主张的共同点毋庸置疑,按丹青先生的说法,就是所谓“转型,转型,转型”!转到哪里去呢?转成工业化社会,全面推广以西方的知识系统(声、光、电、化之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改变国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结构,这是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惟一途径,舍此靡他。在弱肉强食的地球上,当救亡、转型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的任务,当中国人不自觉地、必然地失去了平和与从容,那么,由进步而引发的种种退步,以及种种无奈和悲哀,也就如影随形,紧紧地缠绕着你、我、他的身心。
       这是历史的宿命吗?这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必然旅程吗?这个世界的样式,必须越来越单一吗?
       丹青先生论教育现状,论城市建设,沉痛之情溢于言表。其实,“皮毛西化”的窘态,邯郸学步、反失其本的尴尬,未必完全不可避免,至少我们可以把事情做得聪明一点儿。可惜的是,全民逐利和愚妄贪腐等因素,往往导致我们的“转型”转得不伦不类。以城市建设而论,旧庭院、旧园林,承载着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们之所以轻易地成了某些开发商和愚妄官员敛财升迁的烧柴,除了体制、利益使然,也是因为民族文化记忆的整体丧失,这可能是深层原因。
       楼台亦似佳人老,剩粉残脂信可怜。钟鸣鼎食之家没有了,破落户子弟无所依归,争先恐后地向暴发户看齐。于是,一批批野蛮、丑陋的大块头“建筑”出现在古城,居高临下,虎视眈眈,毫无顾忌地践踏着整体和谐,惟恐(表面上)不像香港、纽约。假如我们历来茹毛饮血,野处穴居,那倒也罢了,学谁、学什么都是学。可偏偏不是,我们本来有自己的传统,有教养,有根基,如今落到这个地步,可惜,可悲。
       倒是确实在西方世界长期生活过的丹青先生,当然,还有更早、更著名的梁思成先生,对东西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看法更为冷静、通脱。丹青先生把胡同、四合院的废墟,比喻为文化刑场。即使“穷怕了”,即使要改造,也可以搞得好一点,没必要把一切都仅仅看成“地皮”。那个遍布神州的、恶俗的“拆”字,如今成了中国的标志之一。China,拆呐!
       我们的文化品格,价值取向,是在提升,还是在矮化?高扬人文主义旗帜的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促进了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而工商文明、高科技文明却日益简化、固化、异化着人的生活,让你别无选择,乖乖就范,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我们总在艳羡“进步”,追逐得气喘吁吁,急赤白脸,却来不及想想自己曾经拥有什么、正在丢掉而且还将丢掉什么。
       一个视野开阔、思想深刻的画家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比平庸的历史、政治教科书多得多。丹青先生对美术教育的议论,尽管列举的事例都在专业范围内,其结论却完全可以适用于更多的教育门类。因为,违反规律、违反自然的做法实在普遍,其危害绝不限于一个领域。
       丹青先生说,全社会突然大谈人文,这绝非好事,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人文状态出了问题。诚哉斯言!可他并不一味悲观,也没有停留于尖锐的批评。他告诉读者,中国的事情得有人做,得一步步地来。只有大家一起来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和体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退步。可是“做”的前提是抛却私欲,一切以“事情”为重,尽管它有时与“前程”是有矛盾的。
       幸好,我们还能读到《退步集》。
       [马玉良荐自《青年参考)2006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