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翻译研究]社交语用等效视角下的翻译异化与归化
作者:林晓琴

《译林》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摘要:本文通过社交语用等效对比分析了由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用差异,运用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理论阐述了实现社交语用等效的具体翻译技巧,并借助语用学观点论证了异化与归化是表面矛盾而实质互补的语用翻译策略。
       关键词:语用翻译 社交语用对比 等效 异化 归化
       在谈到翻译中的语用问题时,芬兰学者Rune Ingo明确指出:所谓语用,归根结底,强调的是语言信息所采取的形式,必须由使用该语言的环境所决定。(注:Rune Ingo, “Translation Theory: Four Fundamental Aspects”, 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ed. by Cay Dollerup and Anne Loddegaard,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2, P.54.)随着语言、文化、读者、时间、空间等语境因素的改变,作为跨文化交际手段的翻译必然要经常涉及语用问题,而语用学各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为翻译研究的学科定位与方法论提供借鉴。语用翻译是与语义翻译相对应的翻译理论,它重在研究翻译中的语用对比问题以实现翻译等效,其实质就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它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言等效的问题。(注;何自然,《语用学与语用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186页。)本文主要从语用学角度探讨实现社交语用等效的翻译策略。
       一、汉英语用差异和归化异化策略
       语用学介入翻译意味着译者要努力使译文的效果尽可能地接近或等于原文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掌握汉英在语用方面存在的差异,着重处理带有明显民族文化特征的词语的翻译。汉英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主要来自文化因素,导致语用差异的文化差异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汉英文化差异,它源于在各自的文化熏陶下衍生出来的不同民族心理、思辨方式与推理模式,并影响社交中的信息获得,甚至造成交际障碍。(注:同上,第177—182页。)如:“Of course I can learn it,” Uncle Tom said, “who say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由于东西方人对“狗”产生的不同民族心理,把此句中的“an old dog”意译成“老年人”可避免信息的误导。在中国,“戴绿帽子”隐喻妻子有外遇的丈夫,直译成“to wear a green hat”令外国读者不知所云,而相对应的英语表达法是“cuckold”。又如,中国人常用“哪里,哪里,我们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好”来回答对方的夸奖,旨在以“自贬”突出谦虚的美德,若直译为“where, where, our work has been poor”会令英美人感到莫名其妙,甚至对原文信息产生曲解,而译为“Thank you”才地道贴切。
       语用差异的形成还源于汉英两个民族所处的不同社会制度。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不断扩大改革开放,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迅猛发展,汉语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带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尤其是与数字连用的词组,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法,翻译时还应采取灵活的方式准确地传达原意,增补潜在信息,让读者容易理解,如:“三讲”,若照字面译成“three emphases”,还是没有表达出内在含义,运用解释法译成“emphasize the need to study, to be political—minded and to be honest and upright(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则可以避免引起信息障碍;同样,“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应增译为“attend to both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s with neither aspect being neglected”来实现原文与译文的社交语用等效。
       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在翻译中正确处理这类语用差异并运用语用对比知识来实现原文与译文的社交语用等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解决翻译中语用差异与语用等效的矛盾,翻译界提出了许多迥然不同的见解,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之争。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认为,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语文化(domestication)。(注:L.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20.)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流畅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在这样的译文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原文的陌生感被淡化。(注:罗选民,“论文化 / 语言层面的异化 / 归化翻译”,《外语学刊》,2004年第1期。)异化则是对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调(foreignization)(注:L.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20.)。作为异化派代言人,韦努蒂提倡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努力保留作品的原味,从而突出译者的身份,提高翻译的地位。当代学者、归化派的代言人奈达(Nida)相继提出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其实质也是遵循译语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模式。他认为,译者应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原文的意图;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贴切的自然对等,尽可能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但他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注:Eugene A. Nid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 J. Brill, 1964, P.159.)
       两派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翻译目的,异化派认为翻译的目的在于展示异国文化,而归化派认为是跨越语言文化差异以求相互交流沟通;(2)忠实性,异化派认为只有传达了所有源语现象才能忠实,而归化派认为忠实于原著意义更能达到文化对等的效果;(3)读者因素,异化派认为读者对异国文化具备理解与包容能力,而归化派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让读者能轻松阅读。(注:刘嫦,“也谈归化与异化”,《外语学刊》,2004第2期。)概括而言,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具有不同的文体构形特征和社会语用价值。异化翻译不照搬业已存在的表达方式,旨在追求新颖的、具有陌生情调的语言表达;而归化翻译则大量使用现成的表达方式,旨在用流畅的语言表达与传统的风格来迎合译文读者。
       二、社交语用等效原则
       社交语用等效原则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读者。读者是信息传递的终点,信息只有来源而没有对象,传递就无法完成。纽马克强调对作者的忠实第一,但对作者的忠实必须与对读者的忠实相结合,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翻译的根本性质决定了译文对译文读者的效果必须与原文对原文读者的效果基本相同,用两套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信息,接受者虽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等效翻译的主要原则。(注:金盽,《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6页。)换句话说,等效翻译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与原文虽然在形式上很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但译文读者能与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包括主要精神、具体事实、意境气氛等。(注:同上,第40页。)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异化译文“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与归化译文“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虽然鲜明地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但两种译文又分别以特定的方式实现了译文与原文的社交语用等效。因此,异化也好,归化也好,只要能根据文本实际需要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用等效,都是得当的翻译方法。
       社交语用对比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努力沟通汉英文化差异,从而消除语用障碍与语用失误,使交际成功。语用翻译注重所传达信息的准确性与针对性,为了取得社交语用等效,翻译时可以灵活地转换表达形式,舍形取意或变形取意。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读者等因素的改变,一些在原文语境中一目了然或有关的内在信息已被原文读者视为当然的浓缩信息可能会变得晦涩难懂,译者则要进行语用调整,或使用准确解释加以语用增补,或对特定词语做出相应的释义处理,或选用译文中语用意义与之相当的词语进行语用转换,以增加译文的可读性,(注: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一切取舍抉择都应该以如何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近的理解与感受为标准。尤其在翻译习惯用语或文化、语义负荷较大的词语与成语时,更要从文化背景和语境中理解原文的语用含义。(注:郑延国,“语用翻译探索”,《上海科技翻译》,2002年第1期。)
       社交语用等效原则虽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但不同文本的翻译应各有侧重,译者要从社会、文化、交际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使用,通过分析作者意图、翻译目的、读者对象以及不同的文体、风格来决定所采用的翻译技巧。
       三、实现社交语用等效的具体翻译策略
       由于不同民族在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翻译时一般要遵循优先实现社交语用价值的原则,主要体现为传达原文的信息并为读者所接受,讲究译文的语用价值,追求译文的接受效应。作为处于主体性地位的信息接受者,译者要根据所掌握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表达法进行语用分析,用符合译语语用习惯的译文把属于源语语言文化环境的信息介绍给译语读者。
       目的语文化的意识形态、翻译的目的与读者对象决定了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要获得圆满的翻译效果,必须根据不同的读者要求提供不同性质和风格的译文。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领略异国风情,增长域外见闻,展示原文的形象与习惯,译者可以借助于异化翻译手段再现原文的风格与文化;如果翻译的目的是让读者准确理解原作的内容,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译者则不必拘泥于原作的形式,不妨以照顾译文文化为主,只需根据原作所提供的语境顺从读者的文化习惯,或变洋为土,或改换形象,或直接译出意图;如果出现需要兼顾两种目的的情况,尤其在翻译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语时,就应考虑综合异化与归化,在忠实与沟通的前提下提供读者易于接受又有民族特色的译文。
       1.归化
       一些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或由于其字面意义很难解释,需要根据语境而定;或由于比喻形象因文化差异与接受习惯的不同而导致文化冲突、上下文不和谐及信息含义模糊;或形象已经淡化,只剩下联想意义或语用意义,为了不影响读者对原文信息的正确理解,翻译时常按照语境的需要对原文作相应的归化处理,以避免误解。如:“豆腐渣”工程——jerrybuilt projects,过河拆桥——kick down the ladder,捡了芝麻,丢了西瓜——penny wise, pound foolish等归化译法在符合英语惯用表达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交语用等效的目的。
       霍克斯把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既有原著曾用名《石头记》的充分根据,又避免了红色在现代英语国家中所引起的血腥与暴力的联想。书名在外国读者面前是一个独立存在,在还没看到书的内容,又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前提下,若见到来自中国的一本与“red”有关的书,一定会产生与原著不相干的印象,金盽,《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66—67页。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该译本的销售与普及。因此,霍克斯的译文可称得上是按照英语习惯灵活调整的精彩译法。又如:To be a mantelpiece, you will get looked down upon; to be an Iron Lady, no one will love you. 汉语用“花瓶”比喻用来装饰门面的漂亮女性,但“vase”在英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语用意义,与原文“花瓶”有相近语用意义的英语表达法是“mantelpiece”——壁炉架。同样,“做花瓶让人看不起,做女强人又没人爱,“女强人”的语用对应形象应是“Iron Lady”——铁娘子,译者巧妙运用归化翻译法既保留了原文的修辞特征,又使译文地道可读。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170页。
       语用分析与调整在处理一些礼貌用词时显得更为重要。在接待外宾的宴会上,明明是满满一桌的山珍海味、名点琼浆,可主人还要说“今晚的饭菜不好,请多多包涵”,此类客套话在汉语语境中的语用意义是体现中国人的人情味与礼貌,直译成“The food is bad tonight, please forgive us.”会让外国客人感觉虚伪与不自然。同上,第57页。对比汉英的语用习惯,译者必须摆脱原文的羁绊,从社交语用等效的角度决定某些词语的替换与取舍,将此句酌情处理为“Thank you for coming, please enjoy yourselves.”或“Wish you a pleasant evening.”
       可见,翻译中的措词调整是否恰如其分,关键在于调整之后给译文读者的感受是否与原文读者的感受一致。语用翻译等效并不是机械的词语对等,而是依靠艺术的眼光和文化语言素养,运用归化策略,着眼于在译文中创造与原文相当的形象,全面细微地考虑各方面因素,从而实现综合语用翻译等效。
       2.异化
       汉英文化虽各有特色,可它们也毫不例外地拥有所有文化之间共有的特性,如,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人际关系中相互性和平等性的共识,对人与人之间仁爱的反应,对充实、美好生活的憧憬,等等,甚至在感到愤怒、讨厌、恐惧、高兴、悲伤和惊讶时候的面部表情也是一样的。随着世界各国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共同愿望日益强烈,国际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尊重、借鉴和吸收也进一步加深了。在异国文化面前,人们不再抱拒绝甚至反抗的态度,而是怀着尊重、包容的心理进行了解并吸收对本国发展有利的东西,将可以接受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渗透到自己的文化中。此外,当今国际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各国都努力地宣传自己的文化以提高国际地位。业已存在的文化共性、不断出现的文化趋同以及传播文化的意识使异化翻译法也得以广泛运用。
       考虑到英语读者可能产生的反应,霍克斯选择《红楼梦》的曾用名《石头记》来翻译书名,可谓匠心独具,但他进一步在书中回避“红”字,“悼红轩”成了“Nostalgia Studio”,“怡红院”成了“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把宝玉“爱红的毛病儿”干脆略去,专家们认为这种做法破坏了著作的完整性,因为这些改动涉及《红楼梦》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不能不影响读者的感受。其实,英国人也有喜爱红色的一面,他们也爱穿红衣服,尤其是男子;英国人把自己的房子取名为“The Red House”也并非个别。如果有一定的上下文渲染,英国人未必不能像中国人一样地体味“红”的微妙含义。(注:金盽,《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104—105页。)
       如果译语国家的夏天酷热难耐,一点也不柔和可爱,那么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能否将夏天按词义直译出来呢?Peter Newmark从语义加文学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读者是有想象力的,读这首诗可以获得鲜明的印象,知道英格兰的夏天是美好的,因此不会产生误会,反而会加深对英国文化的理解。(注:Peter Newmark, “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BABEL, 1977, No. 4, P.174.)由此可见,翻译中需要的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不是机械的综合。金盽,《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22页。再如:“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译为:All reactionaries are paper tigers. In appearance, the reactionaries are terrifying, but in reality, they are not so powerful. 原文的“纸老虎”是隐喻,其内涵相当于英语中的“scarecrow(稻草人)”,译文使用异化法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与修辞效果也传播了中国文化,让读者在联想到scarecrow的同时也明白并接受了这一中国特色表达方式,“paper tiger”一词目前已被收入英语词典。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整个世界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开放和交流的大背景下,保留异国文化特色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加译语读者对异域风情的了解,同时也满足读者对翻译文学的审美期待。
       3.异化归化综合运用
       在处理文化特征明显的词语时,如果出现异化会造成误解、归化会损害民族特色与形象而译者又想保留译文的异域感以增长读者见识的情况,则可运用异化归化综合的翻译策略,一方面通过异化展现原文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与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又使用目的语中语用意义相当的表达方式进行归化,这样的译文既有异国风味,又晓畅易懂、地道可读,同时也遵循了社交语用等效的原则。如:千姿受聘在这里做“美腿小姐”。译为:Qianzi has a cheesecake job here, working as a “leg lady”.“美腿小姐”在汉语中的语用义为“广告小姐”,译文用“leg lady”保存了民族风格和国情特色,又增补了英语中地道形象的说明文字“a cheesecake job”(cheesecake: a picture or pose of an attractive female that is designed to emphasize her sexual appeal, used for publicity purposes, especially the one that concentrates on “leg art”)来表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加了信息量与可读性。又如:“我说二三百两银子,你就说二三十两!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译为:“When I say two or three hundred taels, you say twenty or thirty! It"s like kissing in straw helmets—the lips are far apart!”
       译者运用异归化综合法对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以异化处理,后半部分以归化处理,原文的形象与语用意义同时得到再现,达到了社交语用等效的目的。
       一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汉语成语如果照字面意义用直译法异化,很难为英语读者所理解与接受,如果用意译法归化,又会失去原文的形象性与生动性。而运用直译加注释的异归化综合法不仅能赋予英语读者知情权,让他们正确理解成语内涵,还保留了原文特色并宣传了中国的民间文化。如:“东施效颦”—“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 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四、结语
       从语用学的角度看,不论对译文作什么样的处理,只要能传达原文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与语用等效的目的,就是可行的译法。由于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在目的语文化中起着各自不能互相替代的作用,并完成各自的社交语用等效使命,因此,这两种翻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会永远并存,相互补充。鉴于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文化共存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未来的翻译中,外国文本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将会在译文中得到更多的保留,翻译工作者要有“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意识,在实践中应优先考虑异化策略,凡能异化的应尽量异化,实在不能异化时也不要勉为其难,而应退而进行归化处理,把归化策略看作异化策略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刘嫦,“也谈归化与异化”,《外语学刊》,2004年第2期。
       (林晓琴: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邮编: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