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风]书潮
作者:思 羽

《译文》 2008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进入五月,《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涌现出不少好书,譬如扎布里亚的这本《后美国的世界》,作者对中美印等国的剖析尤其值得我们深思。而肯尼斯·C·戴维斯的通俗历史类读物与“百家讲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放飞幻想的翅膀
       迈进如今的书店,就发现如今的青少年书籍里难见科幻小说的踪影。而在国外,青少年科幻小说正在迎来它的黄金期。其实,喜欢阅读这些小说的成年读者也大有人在。偶尔看看这类想象力充沛的小说,放飞一下幻想的翅膀,岂不犹如展望星空一般?
       太空,自然是这类小说时常瞄准的写作对象。设想一下,假如人类在蒸汽机时代就神奇地开始了太空探险,结果会怎么样?英国作家菲利普·里夫的“拉克莱特”系列将在2008年10月出版第三卷《飞蛾风暴》(Mothstorm)。在小说的世界里,人类自从艾萨克·牛顿时就开始了太空探索,使得人类的疆域扩展到了太阳系之外。主人公亚瑟·莫比和妹妹默特尔、父亲爱德华居住在一栋绕着地球和月球转动的太空房屋中,他们的母亲在多年前的一次回地球的旅行中失踪,留下父亲和一对子女相依为命。一日,皇家外星考古协会派来了一位韦伯斯特先生到“拉克莱特”,而“拉克莱特”次日就遭到了外星蜘蛛的袭击,父亲奋力抗敌,为亚瑟和默特尔赢得了乘逃生舱逃离的时间。逃生舱坠落到月球,这对兄妹却落入了食人蛾之手,幸得少年太空海盗杰克施以援手。后又因海盗船遭到政府军舰追击,兄妹俩只得随着杰克踏上了一次惊险旅程。亚瑟最终查明了外星蜘蛛袭击背后的真相,原来“拉科莱特”是一艘造物者留下的魔法船,这对兄妹的母亲就是“造物者”之中的一员,而韦伯斯特先生就是阴谋的主使人,他计划让拉克莱特坠落到地球,以灭绝人类种族。挫败阴谋、与母亲团聚后,莫比一家又将一次次扮演人类大救星的角色。譬如在《飞蛾风暴》中,对手就是一大群从外太空飞到太阳系的太空飞蛾。这套作品想象力十分丰富,譬如在第二卷《跨越星空》中,就出现了一件会改变人的思想的衣服,以及将时间旅行与阴谋诡计结合起来的精心布局,因果错乱的情节让读者耳目一新。据悉,华纳兄弟公司已经购入电影改编权,投入两亿美元的拍摄资金。
       既然能上天,当然也能人地。珍妮·杜普洛的《微光城市》(City of Ember)描写了一个完全建于地下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先祖们正是依靠着躲避在地下,才捱过了世界末日。微光城里建有大型仓库,储存了大量物资,还有少量的温室。城市里的照明全靠电灯,电源则来自先人于地下深处修建的巨大的水电机组。细心的先祖还在一本书中留下了从微光城回到地上世界的通道地图,让城市市长细心保管,代代相传,留给后人。然而这本书不幸遗失,直至两百余年后才被一位少女发现。少女丽娜和同伴杜恩还在无意中发现市长偷窃物质的腐败行为,向议会报告,反遭市长指控他们是在恶意诽谤,面对市长的追捕,只得从通道逃走,回到了地上。将于2008年8月出版的系列第四部作品《暗黑界的钻石》中,微光城市的居民已经多数来到了地上,生活于斯帕克斯镇,但即将到来的寒冬让居民感到难以应付。丽娜和杜恩从一本残缺不全的旧书中得知,在微光城里还留有一件大灾难前制造的神秘设备,于是他俩又踏上了返回微光城的路……由汤姆·汉克斯担当制片的《微光城市》电影预计将于2008年内上映。
       而在如今的网络时代,自然也少不了技术骇客的身影。本身就是著名博客主的加拿大作家科里·多克托罗于2008年4月出版《小老弟》(Little Brother),小说主角就是一名少年骇客。马库斯虽然年仅17岁,但已是旧金山一个技术高超的骇客,常将学校无所不在的监控程序破解得一干二净。有一次,恐怖分子袭击金门大桥,而马库斯和同伴因为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一个错误的地点结果被国土安全局抓了回去,不仅拘禁,还严加审问,数天后才释放他们。但他们发现旧金山已经变成了一个人人自危的城市,在国土安全部的眼中,每位市民都可能是恐怖分子嫌疑犯。他知道没人会相信他的离奇遭遇,因此他只剩下一个办法:整垮国土安全部。凭借着多克托罗的技术背景,它将骇客们的技术描写得神乎其神,少年骇客与国土安全部之间的网络攻防战更是紧张刺激,令人领略到骇客世界的精彩天地。
       最后,作家们也不忘关注时下的环境问题。英国女作家朱莉·博塔娜就在小说《顶峰》(Zenith,2008年2月出版)中描写了一个冰山融化的世界。未来,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冰山融化,海平面急剧上升,随着形势恶化,人类可居住的区域越来越少。少女玛拉就带领着一船难民,从格拉斯哥去格陵兰岛避难,沿途遭遇到许多趣事,譬如一座巨大的在海上漂浮的城市,并最终成功地到达了冰山已经融化的格陵兰岛。作者朱莉·博塔娜在谈起创作意图时说:“全球变暖是时下非常炙手可热的话题。我的前一本相同题材的书得到了年轻读者的良好反响,他们说自己被一个能引发他们思考人类未来生活、他们那一代人将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小说给迷住了。未来到来得比预想中快得多。”
       1 《后美国的世界》
       THE POST-AMERICAN WORLD By Famed ZakariaW.W.Norton,2008年5月
       《后美国的世界》一书的用意并非描写美国的衰落,而旨在阐述世界其他国家的崛起以及美国应有的对策。作者在书中首先叙述了这么一幅场景:世界最高的楼耸立在中国台北,不久即将被迪拜的“迪拜塔”超越;世界最大的工厂坐落在中国大陆,而世界上最大的精炼厂则是在印度次大陆……许多项原本被美国占有的“世界第一”如今落入别的国家。美国必须面对其他国家纷纷在崛起的事实。
       在书中,作者分析了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面临的处境。摆在中国和印度面前的,都是错综复杂的国情。诚然,两国总的国力在今日世界中都不可小觑,然而一旦考虑到中印两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两国的未来就并非一片光明。而对于美国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源源不断的优质移民,虽然美国本土的出生率连年下降,但它的总人口却在增加,这全靠从世界各个国家移民到美国的各类人才。假如再进行细致的分析,中印两国所吹嘘的优势也露出了马脚。譬如中国每年培养60万工程师,印度的数字是35万,而美国的数字仅仅7万。假如按照亚洲的惯例,将“汽车修理工和工厂里的机修工”都包括在内,这些数字是准确的。但假如将它们扣除,美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人均数量就超越了中国和印度。况且,美国还有“本国最好的行业”——高等教育业,美国以仅占世界5%的人口,拥有了世界最好的50所大学中的几乎一半份额。
       销售指数★★★★☆
       悦读指数★★★☆☆
       2《美国的隐秘历史》
       America’s Hidden History:Untold Talesof the First Pilgrims,Fighting Women,and Forgotten Founders Who Shaped a Nation By Kenneth C.Davis Collins.2008年4月
       肯尼斯·C·戴维斯以历史普及类读物《你对历史一无所知》(Don’t Know Much About History)而一跃成名,该书共售出150万册,并开创了“Don’t Know MuchAbout”系列。他善于用有趣的问题开门见山,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辅以适量的幽默和名人格言,令读者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但是,戴维斯的创作也引起了历史学界人士的一些非议,他们认为戴维斯是在精心挑选历史素材为自己的观点所用,他所叙述的历史可信度偏低。
       在《美国的隐秘历史》中,作者从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抵达美国到乔治·华盛顿在1789年宣誓就任总统的这段时期内,挑选出6个被“教科书所遗漏”的故事。在一则书评中,评论者如此称赞《美国的隐秘历史》:“凭借深厚的学问积淀而写作,在历史真相上撒上机智、诙谐以及一位小说家观察细节的敏锐眼神,C.戴维斯将美国建国时期最令人着迷的人物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接受一次采访中,面对“为何历史会遭到隐藏”的提问,戴维斯回答说:“最主要的原因很简单——胜利者写就了历史。西班牙人在北美的事迹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忽略。每个美国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都是盎格鲁美国人的胜利者撰写的历史,一切都从詹姆斯敦开始。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真实的历史会引起一些尴尬,叙述者宁可忽略部分的真相。”
       销售指数★★★★☆
       悦读指数★★★★☆
       3《桌边的狼》
       A WOLF AT THE TABLE By Augusten Burroughs St.Martin’8 Press,2008年4月
       奥古斯丁·巴勒斯此前的两部代表作品《拿着剪刀奔跑》和《深度郁闷》,均是依据自身的经历而来,凭借冷静而有条不紊的思考,讲述了自己令人嗟叹的生活。他父亲是一个酒鬼,母亲患有狂躁性抑郁症,后又被一个精神病医生抚养,13岁起就开始与一个恋童癖者“结交”。
       对于巴勒斯的自传性作品,有不少人指责巴勒斯在毫无忌惮地捏造事实像《娱乐周刊》的书评人就毫不留情地说,“一个作家到底要写出多少本耸人听闻的回忆录,才会有读者怀疑他是在胡编乱造?”巴勒斯在《拿着剪刀奔跑》中写了自己13岁时与一位33岁的男人发生的不伦之恋,随后又在《深度郁闷》中描写了自己如何克服酗酒的毛病。
       在书中,巴勒斯的父亲是一个面容恐怖的可怕存在。巴勒斯列举了父亲的许多劣行:酗酒不断,整天和母亲争吵,以至于离婚,时常不在家,即使回来了也不给巴勒斯好脸色看,巴勒斯对父亲的爱意反应冷淡如冰。在巴勒斯9岁时,他甚至还把巴勒斯珍爱的天竺鼠宠物活活饿死,巴勒斯还说自己的父亲“似乎很享受见到我悲伤的样子”。
       从巴勒斯的这部关于父亲的回忆录里,我们无法得知他父亲的确切形象。他是否真的像巴勒斯所描写的那样冷漠无情?或只是一位身患银屑病和关节炎、遭遇婚姻不幸的大学教授?可大概也是这种独特经历,奠定了巴勒斯笑对人生不幸的生活态度。
       销售指数★★★☆☆
       悦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