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西风]书潮
作者:思 羽

《译文》 2007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别样的历史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斯奎尔爵士在1931年编选了一部名曰《假如历史是那样发生的》(If It Had Happened Otherwise)的文集,收录了当时的一些顶级历史学者就“假如历史是那样发生的”这一命题所作的文章。当时无官一身轻的温斯顿·丘吉尔,也奉献了一篇题为《假如李将军没有打赢葛底斯堡战役》的文章,假想了南部邦联赢得内战胜利的“别样”美国。正是斯奎尔爵士的这部文集,开启了20世纪或然历史(Alternate History)题材小说发展壮大的序幕,而丘吉尔也成了此中的先驱。
       最初的或然历史小说,就像细致逼真的写实画,具有科学一般的精准。它会在某一个节点将历史推上一道岔路,然后就按照逻辑让事态自由地发展。作家的每一步描写,就仿佛经过战棋的推演一般,合情又合理,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命运之手控制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写实派的或然历史小说发展至今,追求的纯粹是阅读一个好故事的享受了。
       作为或然历史小说领域最盛产的作家,史学博士出身的哈里·图特尔达弗有着天然的优势,在他的代表作品“世界大战”系列中,他假想在二战期间,外星人突然侵略地球,逼迫着轴心国和盟国联合抗敌,希特勒和罗斯福竟然走到了一起,小说的想象天马行空,细节却极合史实。而在今年年底即将出版的《亚特兰蒂斯现身》(Opening Atlantis)中,作者假设大西洋上的亚特兰蒂斯大陆古时并未沉没,资源丰富的大陆吸引着大批冒险者前往“新”大陆,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史。
       巧合的是,另一位或然历史小说大师埃里克·弗林特也是历史专业出身,他在2000年出版的《1632》真是叫好又叫座。小说讲的是由于某种宇宙畸变,美国一个小镇上的居民被整体送到了1632年的德国。那时的欧洲,正逢三十年战争,烽火连天,战乱不断,小镇居民为了自保,只好大家伙儿柠成一条绳,与外寇作战,最后竟然神奇地改变了欧洲格局。今年10月份,又将出版《1634:巴伐利亚大劫》(1634:The Bavarian Crisis)。那帮美国小镇居民在17世纪的德国土地上建立了西弗吉尼亚国,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真实的历史里,古斯塔夫二世早于1632年去世了)订下联盟条约,成立了欧洲公国联盟。三十年战争时期的欧洲,宗教、政治、经济等因素纠结在一起,令众多政治势力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主角们虽然有二十世纪的先进知识帮忙,想要安然无恙地生存下来,还真得像阎锡山那样,学会“鸡蛋上跳舞”啊。而且平心而论,要描写这么一个异常复杂的十六世纪欧洲,也非是历史学专业人士不可。
       既然有了写实风格,自然也就少不了写意派的存在。一些作家创作或然历史题材小说,醉翁之意并不在酒,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还原“另一种历史”,而是借“古”讽今,通过对现实的隐喻,达到作品本身的追求。这类的作品,少了一层拘束,多了一份潇洒与自由,给与作家更为洒脱的发挥空间,更易于传递出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意旨。一些主流文学家也在作品中接纳了或然历史的元素。
       菲利普·罗斯在2004年出版的《反美阴谋》中,大玩了一把或然历史,让罗斯福在1940年的总统选举中败给孤立主义分子林德伯格,反犹主义弥漫在美国上空。而美国普利策奖得主迈克尔·查邦在今年6月出版的《犹太警察联盟》(The Yiddish Policemen"s Union)中,同样玩起了或然历史题材。在小说中的虚构世界里,罗斯福把阿拉斯加借给了犹太人作为临时避难地,当以色列在1948年垮台后,大批犹太人涌向阿拉斯加,数十年后,在那儿建立起一个相对封闭的犹太国度,然后六十年租借期临近,犹太人们也要做鸟兽散了。主角梅耶·兰茨曼是小说里虚构的希特卡市警务部门凶杀组的一名普通探员,妹妹是名飞行员,死于一次古怪的空难;而他的前妻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们离婚的原因是妻子怀了一个可能有畸形的孩子,而持悲观主义态度的兰茨曼坚持让妻子把胎儿打掉。一天,在兰茨曼暂居的低级旅馆里,有一名象棋天才被人杀害,兰茨曼开始调查此事,发现死者吸毒成瘾,竟然却是一名有权有势的拉比的儿子,据说还拥有神奇的能力,是拯救世界的救世主人选。最终兰茨曼不屈不挠地查明了真相,真相却那么的难以置信……迈克尔·查邦的这部《犹太警察联盟》,还是一部向侦探小说大师雷蒙 ·钱德勒致敬的作品,洋溢着浓浓的上个世纪40年代黑色侦探小说的气息,因此也有书评家认为迈克尔·查邦在这部作品中的文字失去了自己的本色。
       在加拿大女作家舟·沃顿的《半个便士》(Ha"penny,2007年10月)中虚构的世界里,美国于二战爆发后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没有介入欧陆战场,而英国却在贵族与部分政治家的力主下,颠覆了丘吉尔首相,与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媾和,任由纳粹的铁蹄踏遍欧陆,只求英吉利岛的安全。在英德协议签署八年后,英国也彻底沦为一个法西斯独裁的国家。对政治抱着妥协态度的苏格兰场警探卡迈克尔在调查伦敦市郊的一宗爆炸案件时,发现了贵族、爱国分子、爱尔兰共和军共同策划的一项阴谋:炸死英国首相和他的盟友阿道夫·希特勒…… 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或然历史题材的侦探小说,更是一种对于当今世界的隐喻。沃顿笔下的大不列颠,阶级分明,反犹浪潮此起彼伏。舟·沃顿恰是利用这种背景架设,来影射我们时下这个年代:正义日渐式微;在西方政府渲染的恐怖主义威胁下,很多族裔的民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即使是西方国家公民本身,也遭受了隐私的侵犯。
       在美国的畅销书榜单上,有着几位产量惊人的畅销小说作家,如诺拉·罗伯茨、詹姆斯·帕特森、丹妮尔·斯蒂尔等。他(她)们能成为畅销书榜单上的常客,与他们的勤奋写作是分不开的,诺拉·罗伯茨就曾说过,她即使在国外度假期间,每天还是继续要写作,而且常常是同时酝酿和创作四部小说。正是有了这样非凡的努力,才有了他们如今的那份成功。
       1 珍妮特·伊万诺维奇:《十三霉运》(Lean Mean Thirteen)
       St. Martin"s,2007年6月
       以写爱情小说起家的珍妮特·伊万诺维奇,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创作“斯蒂芬妮·普拉姆”系列,主角斯蒂芬妮原本是新泽西州的一名女性内衣采购员,却不幸丢了工作,无奈之下只好做起了赏金猎人。整个系列作品属于掺杂爱情元素的侦探小说,受到很多女性读者的喜爱,令伊万诺维奇一跃成为畅销书作家。这一系列的书名,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书名中都包括了该书的序号,譬如首部书就叫《钞票第一》(One for the Money),而眼下的第十三部就叫《十三霉运》。
       斯蒂芬妮曾和迪奇·奥尔有着一段短暂到半个小时的婚姻:在结婚才不到15分钟的时候,斯蒂芬妮就抓到丈夫和自己一辈子的死对头乔伊斯偷情的一幕;在15分钟之后,斯蒂芬妮就和迪奇离了婚,并发誓永远都不想见到这对狗男女。《十三霉运》刚开场,斯蒂芬妮就接到了一单任务,前夫迪奇涉嫌非法交易,需要给他安上监听器。然而在迪奇的法律事务所里,被暗示着回忆到往事的斯蒂芬妮怒不可遏,对迪奇动起了拳头。但令斯蒂芬妮意想不到的是,前夫迪奇第二天晚上竟然失踪了,房门虚掩,门槛处留有血迹。似乎发生了一起谋杀案,而痛恨前夫、脾气火爆的斯蒂芬妮竟然成了头号嫌疑人,而她的不在场证据又说服力甚微。斯蒂芬妮从迪奇出事前从事务所账户上取走大量现金着手,查明前夫卷入了洗钱阴谋,而同时又有一名职业杀手奉命要干掉斯蒂芬妮……
       坦白地说,“斯蒂芬妮·普拉姆”系列写到第十三部,带给读者的新鲜感已是越来越少,谨慎小心的作者一遍遍复制既有的写作模式,主要人物在数本书里一成不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斯蒂芬妮·普拉姆在最近几部里一直纠缠在和卡洛斯与莫瑞里的三角恋爱关系中,爱情的僵局让一些读者都看不下去了,在书评里大谈特谈斯蒂芬妮芳心归何属的话题。不过对于初次阅读“斯蒂芬妮·普拉姆”系列小说的读者而言,汇集了爱情悬疑惊险等诸多元素的小说定然不会让你失望。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2 邝丽莎:《恋爱中的牡丹》(Peony In Love)
       Random House,2007年6月
       邝丽莎出生于巴黎,却在洛杉矶长大,拥有1/8的中国血统,高祖父是清末赴美修筑铁路的劳工。自小就对自己家族历史很感兴趣的丽莎,于1995年起出版了多部中国题材的小说和纪实类作品。譬如她的处女作《在金山上》就记录了自己中美融合的家族历经沧桑的百年历程,因此虽然她只有 1/8的中国血统,还是被认为是美国华裔作家中的一员。继描写清代道光年间湘西妇女生活和神秘的“女书”文字的《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译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邝丽莎在《恋爱中的牡丹》里刻画了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社会里一段爱情的悲剧,将读者带回了17世纪的神秘中国。
       年方二八的陈牡丹是大户人家的幼女,已由父母作主,许配给了牡丹从未见过的一个男人。戏班子在陈家大院里演出《牡丹亭》,在父亲大人的允许下,牡丹躲在屏风后面观戏,却不料窥见了父亲的好友、一位长相英俊的年轻诗人。受到《牡丹亭》的启发,牡丹与诗人在御风亭私会,品评诗文,一对年轻的男女陷入了热恋之中。之后,抗拒婚姻的牡丹被父母锁于闺房之中,等待婚期的到来。无助的牡丹以绝食抗争,却在吉日前五天香消玉陨,化为女鬼,游荡于人世之间……敏锐的中国读者或许还能猜测到,牡丹未曾谋面的丈夫就是那位年轻的诗人。
       《恋爱中的牡丹》的主情节,在一些才子佳人小说都可找到影子,并不算很新鲜。然而邝丽莎着眼于旧中国妇女地位与命运的刻画,再加上对古老中国的风俗和器物的描摹,令作品对于外国作者有着不可小觑的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还涉及到中国民间对地狱和鬼魂的种种描述,而国外的书评者大多对此部分表示了不解或者疑惑。看来,“乱力怪神”等不可说之事,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绊脚石。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
       托尼·邓吉 / 内森·惠特克:《平静的力量》(Quiet Strength)
       Tyndale 2007年7月
       在美国,最受欢迎的球类运动到底有哪些?别的不说,橄榄球肯定在内。虽然英伦大帅哥贝克汉姆已经转投到了洛杉矶银河队,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里,足球还无法抢去橄榄球在美国的风头。橄榄球有何魅力?去看几部橄榄球题材的电影就知晓了。在马克·沃尔伯格主演的励志电影《万夫莫敌》(Invincible)中,主角在影片最后飞奔121码、突破9道拦截,最终触底得分,简直就如无人之境。这种畅快淋漓的冲劲,在橄榄球运动中体现得最为完美。
       托尼·邓吉是美国时下的大牌橄榄球教练,也是美国第一位带领球队赢得超级碗杯冠军的黑人教练,他的这本回忆录甫一出版,主要的新闻媒体立刻就进行了报道。在美国橄榄球界的众多知名教练中,托尼·邓吉以性格温和、言行举止镇定而著称。80年代,他在匹兹堡钢人队担任防御协调教练时,就展露了头角,被视为是未来第一位成为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球队黑人主教练的人选之一。然而,据说就是因为邓吉温和的脾气让一些俱乐部老板打消了主意,因为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橄榄球主教练需要火爆的脾气和四射的激情。
       在《平静的力量》开头,邓吉就告诉了读者,这并不单纯是一本关于橄榄球的书,而是一部有关人生与信仰的回忆录。他回忆童年,回忆学生时代(这位大牌橄榄球教练中学时期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竟然是篮球),回忆自己在橄榄球界摸爬滚打的几十年,甚至还真实地讲述了2005年自己遭遇丧子之痛后的那段苦痛岁月。如今已成为美国著名人物的邓吉,他的成功是来自于自己不懈的努力,严于律己、追求完美的性格。成功的结果并不需要大书特书,而通往成功的历程才是邓吉愿意告诉大家、 同时也对读者有着借鉴意义的。相信你在阅读《平静的力量》后,同样会被托尼·邓吉的人格魅力所征服。
       畅销指数:★★★★★
       悦读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