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品味]完美不完美
作者:艾 文

《译文》 2004年 第05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个出色而忠情的丈夫,两个美丽而聪慧的女儿,一个事业成功的母亲,一个淡泊明志的父亲,中产阶级,工作顺利,家庭幸福,附加一个浪漫多情的办公室情人以丰富生活调色板的色彩。这就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美丽的形象》中的主人公洛朗斯的生活,简直完美无缺,羡煞众生。
       
       然而奇怪的是,洛朗斯却终日抑郁不快。
       “别人有些什么我没有的东西呢?”这个念头常常在她百无聊赖的时候冒出来。
       饱满和缺失,得意与失落,洛朗斯非己所愿地徘徊在矛盾的峰尖谷底。
       “我们就像一群被关在院子里的鸡,把院子当成了整个世界。”只要多想一会儿宇宙啊世界啊历史啊等等,渺小感便会立马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儿来,人,真是可悲可怜。
       细看《美丽的形象》,无疑又是一本上世纪六十年代主题先行的作品,小说以少妇洛朗斯为中心人物,在社会安定、锦衣玉食的生活状况下,其精神与情感却无可避免地出现了危机与空白:孤独、抑郁、慌乱、厌倦、恼怒,典型一“世纪病”患者形象——有症兆,有疼痛感,却查不出症源在哪里,症结在何处。
       
       完美只是外显的灿烂,发光体本身兴许瑕疵累累。
       完美丈夫——让?夏尔
       如果不是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让?夏尔真是一个理想丈夫:职业好,收入高,待人接物平易随和,性格开朗,做事踏实;对家庭忠诚可靠,对妻子体贴周到,对女儿关爱有加;性生活亦是完美和谐一如舒伯特之悠扬小夜曲……十多年前,洛朗斯曾对他心驰神往,义无反顾地嫁与了他。然而现在,尽管他的侧影仍常常叫她激动,可是,在那张聪明而刚毅的脸上,“惟一遗憾的是,怎么说呢——缺少生气——像世界上所有的脸一样。”
       是的,激动还在,可激情却已荡然无存。
       尤其丈夫于物质的实际和现实的妥协态度令洛朗丝失望不已:对洛朗斯母亲多米尼克遭情夫遗弃漠不关心;倒是对车祸造成的八十万法郎损失耿耿于怀;对女儿卡特琳娜的心理问题按常规请心理医生处理,对妻子的一切温言细语不过是表面关怀……
       “我从来没有惹你生气过。” 让?夏尔说。
       “如果这是你希望的。” 让?夏尔让步。
       夫妻二人最终看似和解,其实只是更加深化了彼此的误解。
       完美情人——吕西安
       丈夫让?夏尔的沉稳实际与情人吕西安的浪漫热情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不想有多色调的生活呢?”在爱情开始滑坡的时候,洛朗斯偷偷与同事吕西安开始交往,以此作为丈夫的补充:暗中约会、暗中旅行、暗中缠绵……偷情的滋味果然美妙,洛朗斯一度深陷其中并为之魂牵梦绕。吕西安的张扬个性是让?夏尔所没有的;吕西安的放荡不羁是让?夏尔所没有的;吕西安的罗曼蒂克是让?夏尔所没有的……
       “洛朗斯在这种并行不悖的双重生活中如鱼得水,也曾滋润惬意一时。”(柳鸣九语)
       然这种“惬意感”并没有维持多久,吕西安的狂热很快便成了她的负担,三番五次的冒险常常使她惊恐和疲累不已,并时时遭受羞愧、内疚等心理的不断鞭笞。
       
       “你想想,要是让我女儿知道了会怎么样?”
       “你想过没有,要是让?夏尔看出了什么,我们之间就全完了。”
       到底是个冷静而理智的女人,两者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让?夏尔。分手之际,吕西安骂她:“有些女人有性冷淡的毛病,你呢,更糟糕,你是心冷淡。”
       洛朗斯倒是对此话一点不介意,吕西安的生活会一如既往,吕西安会很快又有一个新的情人,不是吗?
       完美父亲——?
       行文开始,洛朗斯就一直拿让?夏尔、吕西安和父亲做比较,让?夏尔现实,吕西安理想化,而父亲,“她发现在他身上具有让?夏尔和吕西安两人结合才有的东西。他脸上带着无穷的意味。”
       父亲热爱音乐和古典文化艺术,是个自视甚高的人,有自己的生活准则,身处在八十年代心却在二十年代流连。具有大律师的才能,但他“不与人妥协,不玩阴谋,不为金钱所动”而甘为平庸,当了一名不起眼的公文撰稿员,居狭小斗室,过清贫生活。
       洛朗斯极欣赏父亲的为人,虽相处甚少,二人之间却保持着一种“亲切、和谐、尊重、赞赏与默契的关系。”然而希腊之行并未达成初愿,父亲文化修养甚高却少人情关怀,不禁使洛朗斯又怀念起让?夏尔的体贴周到。
       对父亲态度的大转折是得知父亲与母亲的重归于好,过去他一直骂多米尼克是个贱人,骂她自私、势利,然而现在,他竟老年失节,搬进了多米尼克的住处,理由是她的房子更大些。洛朗斯是多么失望啊!“过去这么多年,他以一种超脱的态度站在高处看世界,他蔑视一切虚荣,他在绝望中找到宁静,如今却回头接受别人的恭维。……原来,他并不是另外一类人。”
       原来,父亲一直以来的清高脱俗不过是故作姿态、虚有其表而已。
       完美母亲——多米尼克
       母亲不甘平庸,为此不惜离开洛朗斯的父亲独自艰苦奋斗,汗水,眼泪,排挤,攻击,等等,终至使她如愿以偿,成为某知名电台女主持,女强人,事业如日中天,并成功傍上大资本家吉贝尔,期望与其正式结婚——那才是真正的功德圆满。
       谁能料到钱多得没处花的吉贝尔,竟突然勾搭上了前情妇吕希尔的女儿帕特里莎,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子将轻轻松松获得他的一半巨额遗产。多米尼克恼羞成怒,写信给女孩子揭露其母丑事,又谁知她们是狼狈为奸。吉贝尔得知后将多米尼克痛打一顿,多米尼克终于彻底绝望,五十一岁的她独自在空荡荡的屋子内老态毕露。
       “没有男人的女人太孤单了。”
       “一个有名誉地位的女人,这美丽的表象可以欺骗外面的人,可是当你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晚上……孤零零地一个人。”
       “我受不了!”
       思虑再三,她还是选择与前夫复合,过尽千帆,受尽屈辱,发现一切奔波与奋斗不过是一种表象,衰老与孤独,如何能一个人平静忍受?!
       “一个成功的女人,摆脱了轻浮,更加倾情于秘而不宣的、艰难的、内心深处的欢乐。”
       洛朗斯从母亲与父亲身上看到了世俗与轮回的力量,这使她更加悲哀与绝望。
       以上这些可谓锦衣玉食的人,没有一个对“完美的生活”感到满足,让.夏尔希望赚到更多的钱,吕西安希望得到更多的爱,吉贝尔上了飞机不知该到哪里玩,多米尼克一心一意伴大款……全文惟一关心世界还有三分之二的人处于饥饿状态的,倒是十岁不到的小女儿卡特琳娜。
       洛朗斯冷冷地看着这一切,身边的爱过的经过的人,他们的烦恼,他们的龌龊,统统掩藏在完美的光环之下,他们的情感,与洛朗斯的,纠缠在一起,不管是甘愿或是被迫,洛朗斯只能接受,不能拒绝。
       她的愤怒无用。
       她的厌倦无用。
       她的疼痛无用。
       ……
       该如何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该怎么活着才是有意思的呢?怎样才能不辜负自己又不辜负他人?不管是独思冥想,还是处在人群之中,洛朗斯都无法找到答案。
       生活完美无缺,然而她开始慵懒,继而厌倦,然后逐渐消沉下来。
       工作——“时间紧张,脑子里整天纠缠的就是广告画与说明词。”
       音乐——“蒙特威尔的悲怜、贝多芬的悲剧所揭示的那种震撼心灵的痛苦是她从未经受过的,她只经历过伤心、恼怒、孤独、慌乱、空虚、厌倦,尤其厌倦。”
       阅读——“我该读点什么呢?我现在变得如此无知!文学对我已不再有什么意义了。”
       旅游——看到历史古迹只感受到“无与伦比的颓丧”,故事听来只觉疲倦,艺术“看不出有什么惊人之处。”
       ……
       总之,“她明明知道这些事物值得去爱,却无法对它们产生爱的感情”……
       她在生活中的所有不满意、苦恼、愤怒与厌倦,最终导致了一场生理上的大呕吐:“她吐出来的一切,她的生活,其他人的生活连同他们虚假的爱情,他们的金钱故事,他们的谎言。他们将为她医治她的违拗,她的绝望。不,为什么不?这个鼹鼠睁开眼,看到漆黑一片,这对它有什么好处呢?……”
       波伏娃的这个“呕吐”情节的设置,不禁让我们联想起萨特的中篇小说《恶心》,让“恶心感、呕吐感完成对现实的荒诞与不合理的揭示。”(柳鸣九语)
       对洛朗斯的精神迷失与痛苦,柳鸣九不以为是。他在译本序中这样总结道:“把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力加以对照,洛朗斯所感受的矛盾似乎只是雕花玻璃杯中的风波;她所感受的痛苦只在蜜糖中的一丝苦涩;她所感受的冷漠只是暖花房中的一点寒意。在有愁温饱的人群看来,是太微不足道了。”
       那么,波伏娃为什么要着力塑造这样一个人物?
       人帝已经死去,人在精神上应该信仰什么?
       我们应该寄托什么?我们总该期望点什么吧?
       “美丽的形象不美丽”,“完美的生活不完美”。如此洛朗斯式的迷惘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二十世纪的病态情绪已经延续到了二十一世纪……
       注:
       小说《美丽的形象》作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大名鼎鼎,以理论著作《第二性》享誉全球,被认为是当代女权主义的巨著与“圣经”,终生伴侣萨特,与其共享思想与心灵的细节,共同构建与充实存在主义的恢宏大殿。重要作品有《女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等,其中《名士风流》还获得了1954的龚古尔文学奖。许是经典巨著光芒太耀眼,以至微薄小册蒙尘其间,《美丽的形象》早于97年翻译引进,然估计至今仍知之者甚少。
       不可否认,高深的思想往往成为我们阅读的绊脚石。不过,若是耐心读完,收获远非浅阅读与快速阅读所能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