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百姓]袁世凯孙女84岁还在打拼
作者:刘 畅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她曾是购物不花钱,出门有保镖的千金大小姐; “文革”抄家后,她被下放农村,成为劳动妇女;改革开放后,她靠原始股起家,成了天津西餐厅的女老板。袁世凯84岁的孙女,至今仍在打拼。
       一
       来到天津,位于中心市区南部的“五大道”,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这里至今还保留着300多座风格各异的小洋楼。在其中的“成都道”上,有一座并不起眼的四层英式洋房,是袁氏家族目前在中国大陆唯一的房产。洋房上挂着“苏易士西餐厅”的牌子,其经营者是袁世凯的孙女,已84岁高龄的袁家倜女士。
       袁家倜是袁世凯四子袁克端之女。袁世凯一生正式娶进门的有一妻九妾,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22个孙子、25个孙女,袁家儿孙共计79人。
       袁家倜的父亲袁克端,是袁世凯的四姨太吴氏所生。吴氏是袁世凯三位朝鲜姨太太中的一个。当年,她本是作为丫鬟,随朝鲜王妃的妹妹金氏陪嫁到袁家的。哪曾想,本以为来做“正室”的金氏,却和她的两个丫鬟,同被袁世凯收为妾。她们三人都是朝鲜族,嫁到一个陌生的封建家庭,语言不通,又不懂得中国的封建礼数,在袁家受尽了凌辱和折磨。
       袁世凯去世后,他的现金被分为17股,给了他的每个儿子,每人一股,计12万银元。15个女儿,每人分到嫁妆费8000银元。姨太太随各自儿女生活,不分现金。但袁世凯生前的金银细软、玛瑙玉器、绸缎裘皮,各房太太均分了一些。
       在天津胜利路大营门,原有一个大院,六座大楼。解放前,袁世凯的大部分姨太太及其子孙们,都聚居在此。1924年袁家倜便出生在这里。当时,祖父袁世凯已去世8年。
       袁家倜的母亲是天津最有名的大盐商何仲瑾的女儿,“母亲家里在天津光出租的瓦房就有好几千间,当时两家联姻,让很多人羡慕不已。然而……”
       作为大总统的儿子,袁克端从小养成了吃喝挥霍的习性。1916年袁世凯去世时,这个儿子一夜之间便成了寻常百姓,他难以接受,大受刺激,从此精神失常,其后半生主要靠典当遗产和股票为生。他们夫妻两人都是烟鬼,有大烟瘾。由于挥霍无度,后来家境很窘迫。1951年,袁克端去世。
       袁家倜童年时期,曾有过13年优越的生活。在她4岁时,被无子女的二姑妈过继到门下,来到了江南水乡无锡。“二姑妈家是一个新式家庭,二姑父曾留学美国,是中国较早接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民族工业家。他在无锡办有丝绸厂,是当地的首富。”袁家倜在二姑妈的教育下,开始学习英文,并考取了上海中西女子高中。
       “我们当时住的房子,现在是无锡的博物馆。房子共3层,每层8间,只有姑父、姑妈和我3个人住,可佣人就有37个……”
       袁家倜上的是教会学校,她说她最怕的就是上历史课,“只要一提到袁世凯,我就无地自容。”
       “那时我进学校,汽车的窗帘都拉着。汽车要一直开到学校里面。他们怕我被绑架,给我带一个保姆、一个男保镖、一个司机。我上课的时候,保镖要在外面守着。”
       袁家倜直到上初中都不会买东西。“那时我买东西都是姑妈领着,带着保姆、保镖,到百货公司看好,车就运回来了。究竟东西什么价格,我一概不知。我们出门身上从来不带钱。”
       但不能否认,在无锡的日子,是袁家倜最快乐的时光,她可以上街,可以和邻居家的男孩一起玩。然而,袁家倜17岁时,因二姑妈出国,她又被送回天津的家。
       袁家不准袁家倜上大学,“因为大学男女同校,他们在家里给我请了汉文先生。我念了4年古文,现在诗词歌赋都还会一些。”
       虽然袁家当时已走向没落,但她说:“讲实话,那时候即便很难,随便变卖点东西,生活还是过得比普通人好,家里依旧连厨子、仆人、老妈子一共几十号人。”袁家倜的父母都不工作,她的叔叔伯父们也是如此。
       不久,袁家倜嫁给了当时天津民族工商界颇有名望的“元丰五金行”的老板丁先生。
       1956年开始公私合营,袁家的特权被取消了,他们再也不能不带钱就随意买东西了。这些细微的转变,对袁家倜来说,“也是个适应和改造的过程”。“我还记得第一次数钱的时候,非常困难,觉得那么脏,总不想数。我从坐四轮汽车改坐三轮人力车,又从三轮车变为挤公共汽车。最初,我丢了两回手镯、两回戒指,都是金的,皮包也丢过,让人扒走了……”
       二
       接踵而来的“文革”,更让她感到了“真正的末路”。袁家倜接到最后通牒,全家到农村去接受改造。她当时已有三儿一女,大女儿已经在甘肃祁连山插队。她和丈夫带着三个儿子,一床铺盖,告别生活了几十年的小洋楼,来到天津西郊大寺王庄子。
       袁家倜一家在农村干了整整8年。1973年,堂哥袁家骝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国。根据周总理的批示,袁世凯第三代后人逐渐恢复自由。1978年,袁家倜回到天津,住进了位于天津成都道40号的小洋楼,她百感交集:“8年的改造,我认识到什么?并不是钱的重要,而是一个人生存的本领,在什么状态下都能活,是一种能力。”
       1987年初,袁家倜来到了深圳。已经63岁的她,被这个地方深深吸引。“我参与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度假村建设项目,成为深圳第一批创业者。”6年后,袁家倜在深圳买了一些原始股票,赚了70多万元。袁家倜印象很深:“当时深圳不让汇款,我就用大皮包把钱装着,带回了天津。”
       在袁家骝和吴健雄夫妇的建议下,袁家倜在天津开了一家西餐厅。
       “人家都说大餐厅火5年,小餐厅火3年,我的餐厅一下开了15年。”如今已年过八旬的袁家倜,还是老板,还在拼搏。她分析了“苏易士西餐厅”不垮的秘密,“特殊之处是没有外债。房产是我的,资金是我和儿子凑的,就我一个独号,不开分号。有多少大企业想和我合作,我都不干。为什么,一变味就完了,开分店多是好,但只要一家出事了,说倒全部倒……”
       袁家倜在天津蓟县先后共资助了20多个孩子,每批培养到小学毕业。现在,第二批已经培养到五年级了,每个孩子一年5000元。
       (摘自《商界在线》2008.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