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贫困毕业生艰辛还贷路
作者:雷 宇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我国,大学生违约还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学生违约还贷,是社会诚信的缺失,还是生活拮据的无奈?贫困学子还贷路上,到底走得有多难?在还贷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就业难造成贫困生还贷难
       “原以为考上大学,跳出龙门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了,再穷也要读完大学,经过申请,自己贷到了两万元。没想到现在毕业后饭碗都没搞定,咋还贷嘛?”在北京市东五环的一处地下室,何亮焦虑地等待着面试通知,一份就业信息报翻得哗哗响。3人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里,书、电脑、衣物堆满了整个屋子。
       去年从北京市一所文科院校毕业的何亮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工作经历,因为收入太低,只干了3个月就辞职了,之后和一名同学一起四处跑招聘会。何亮说自己现在很后悔毕业时没有南下广州找工作,班上几个去了的后来都混得不错,“可是来回路费要1000多元,我当时上哪里去凑钱呀?”
       何亮的室友张超给记者讲起了自己求职的经历。在去年学校双选会上,张超和同系的一名同学竞争一个广告文员的岗位,结果因为对方考过驾照而胜出。张超说,文科类的专业不像工科,很多东西难以量化,考试内容也很难拉开差距,疯狂考证成了周围同学求职的“杀手锏”。但是考驾照、考注册会计师证、项目管理师四级证、助理经营师证、日语三级证,每个本子都是用钱堆出来的,“像我们这样的家境,想都不用想”。
       张超刚跑完一场招聘会回来,他指着身上已经有些起毛的西服笑言,“就是这套‘求职服’,毕业时花了我500元。”张超介绍,一份简历3元,一张门票10元,然而仅凭一份简历、一次招聘会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为了找工作方便联系,他当时一咬牙买了个手机,每月电话费差不多100元,此外还经常要请人吃饭打探消息。
       “竞争还未开始,我们就处于劣势了。”张超感慨,贫困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或下岗职工家庭,在其父母的眼里,这些莘莘学子可是整个家庭的希望,原本想的是毕业之后就能“脱贫”,可残酷的就业状况打破了美好的梦。 在“父亲就业时代”来临之际,贫困生们只能“望职兴叹”了。
       还钱声声如念紧箍咒
       孙丽说这辈子最难忘怀的是除夕的那碗牛肉面。
       2003年9月,她从老家到武汉求学,身上仅带了1000元,还是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绿色通道”才办好入学手续,4年贷款两万元,还款期限是2007年7月到2011年7月。
       去年7月,孙丽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找到了一份设计工作,拿到手的钱,每月1800元。房租要500元,水电费控制在100元以内,上班路费250元,通讯费尽量不超过50元。吃饭控制在300元左右,周末就吃两顿。生活用品控制在50元,主要是牙膏、洗衣粉、洗发水之类,就这样,孙丽每个月雷打不动地在一张专门开的账户上存入500元。“差不多一年了,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孙丽一直庆幸自己身体不错,“万一有个病痛,还钱计划就全黄了。”
       2008年春节前夕,眼看着同事都在订票打点行装,而孙丽选择了留守公司,因为对她来说,回家花销太大,值班还能得笔小钱。
       除夕那晚,孙丽就吃了一碗牛肉面过了年。
       孔波老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学生4年贷款3万元,利息国家承担50%,还要支付将近6000元,则每年的债务负担将近9000元,这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很难想象,贫困毕业生可以用4年的时间还清这些贷款。
       在疲惫中感恩
       先还钱还是先买房?这个问题曾经让赵俊峰烦恼了很久。
       赵俊峰2004年从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专业毕业,随后进入湖南一家钢铁公司,月收入刚涨到3000元。两年时间,出身穷苦的赵俊峰硬是攒下了5万多元,该给银行还钱了,可这时刚好有个机会——女朋友单位集资建房,两人如果凑在一起交够10万元,一年后就能拿钥匙了,到底是该先还钱还是先买房?赵俊峰想了很久,还是决定先还钱,房子的事情晚点再办。
       没想到长沙房价“嗖嗖嗖”地疯涨,赵俊峰的工资是无论如何赶不上趟了,交往3年的女朋友一气之下只身去了广州,从此再无音讯。
       “因为还贷我错过了太多,但我从不后悔。”赵俊峰说,是助学贷款让自己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人要懂得感恩,每一个对我有过帮助的人,关爱我的社会,我都不会忘记。”
       在大学里圆梦,在疲惫中感恩。父母亲情成了寒门学子内心深处最柔弱的地方,轻轻地触碰,常常是撕心地疼痛。
       “十几年寒窗,我们依然弱势”
       回了老家,王强最大的感触就是,“大学生在乡亲们眼里的地位下降太多了。”
       10年前,王强考进县一中,一起玩到大的邻居王刚分数不够只好进了交钱就能上的一所中专。
       10年后的今天,王强和王刚同在一个城市打拼。
       王强大学毕业进了一家科研院所,旱涝保收一个月2000元不到。
       王刚7年前就来了,开始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学徒。有了学校的理论知识加实践操作,王刚的技术很快在业内小有名气,被人高薪挖走,两年前,更是自己开起了零配件修理厂,在市里买了大房子,举家进了城,过年时崭新的“奥迪”开回来晃晕了乡亲们的眼。
       同学聚会,王刚才发现,这种情况还真不在少数,“现在农村孩子学习有了新榜样。”
       “从农村走向城市,我们唯一改变的是地理位置,不变的是贫民身份,十几年寒窗,我们依然弱势。”事业发展艰难,房价太高难以企及,王强的哀叹道出了众多贫困毕业生们的心声。
       在何亮租住的地下室,一共有40多间房,房东介绍,大概有30%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几个已经住了3年以上。“大学毕业几年了还找不到好一点儿的工作,可能得回家种地了。”苦涩玩笑的背后是贫困生们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严酷现实。
       武汉科技大学的孔波老师有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他认为,贫困学生的读书问题已经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足够重视,但是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还贷问题同样需要社会多一分关爱和帮助。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8.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