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书摘]写在密室里的日记
作者:林天宏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2007年12月22日,一个名为“安妮·弗兰克:历史的见证”的展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馆藏珍品展示室开幕。这是《安妮日记》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展后,首次来到中国内地展出。
       这个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吸引了大批参观者。而多数参观者,都是第一次见到这本著名的红、白、灰三色格子封面的日记本。参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在举办方特意设计的愿望树上,挂满了他们留下的小卡片,上面写满对安妮的祝福。
       在愿望树边的展柜里,在温暖灯光的照耀下,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安妮日记》:一脸灿烂笑容的安妮,被各种各样的文字簇拥着,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密室内的昏暗。
       我们穿了好多好多衣服,就像是我们要去北极一样
       根据纪念馆的资料记载,1929年,安妮·弗兰克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她的父亲奥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他留下来的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为人们讲述了安妮欢乐的童年。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开始迫害犹太人。奥托带着家人,被迫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平静的生活未能持续多久。1941年,德军占领了荷兰。他们要求所有犹太人,必须在左前胸缝上黄色的六角星。此时,希特勒已下决心对犹太人实施种族灭绝,一场人间惨剧即将开始。
       几个月来,已经预感到危机的奥托,一直在准备藏身的地方——荷兰的一些楼房都建有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密室,奥托的公司,恰有两层这样的地方。他的两个荷兰朋友——米普·基斯和库格勒,愿意为他们提供帮助。
       1942年7月6日,随着纳粹下达召集犹太人的命令,躲藏的时刻终于来到。刚过完13岁生日的安妮,在日记里记述了当天的情景。
       天还没亮,她和姐姐玛格特就被妈妈叫醒收拾东西,安妮看了一下表,才是凌晨5点半。
       安妮收拾的第一件随身物品,就是她的“好朋友”凯蒂——那本父亲送给她的日记本,当然,爱美的她,还不忘顺手携带了一个卷发筒。
       “我们穿了好多好多衣服,就像是我们要去北极一样。像我们这样的犹太人,谁还敢带着装满衣服的箱子走在外面?”她写道。
       密室里的躲藏者,除了安妮一家四口人外,还有凡·达恩夫妇,和他们不到16岁的儿子彼得,过了几天,一位名叫杜塞尔的犹太牙医也住了进来。
       天啊,这是个多么美丽的女孩啊
       其实,早在50多年前,这个密室就被盖世太保洗劫一空。战后,根据奥托的描述,人们恢复了密室中原有的摆设。
       安妮的床边,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有一盏小台灯、一把小剪刀、一个胶水瓶、几支钢笔和铅笔。她就在这里看书、学习和写日记。
       安妮父母的卧室更小,墙上挂着一幅褪色的自制地图,上面用红蓝两色,标注着纳粹军队和盟军的进军路线。这些红蓝两色的箭头,是“密室”中的人们,在夜深人静时,边偷听广播,边在地图上标出来的。
       卧室外拐角处的小房间,是厕所兼浴室。从边上的楼梯往上,第三层便是凡·达恩夫妇和彼得的卧室,还有一个狭长的房间,属于牙医杜塞尔。
       原本各自生活的三家人,被命运拉扯进这个毫无舒适感可言的密室里,生活的窘迫和尴尬可想而知。
       为了掩人耳目,躲藏者们制定了《密室公约》——“为了公共安全计,房客们必须高度警惕。”如:所有时间小声说话、上班时间不得使用厕所、不得在房间里随意走动……”
       “白天,我们不得不低声说话、小心地挪着脚步,不然会被库房管理员发现……”安妮在日记里描述了这种令人窒息的恐惧。
       她还在日记里写道:“……妈妈、姐姐和我轮流穿三件同样大小的内衣,可是我的太小了,都盖不过肚皮。”
       安妮是多么期盼原先那个外面的世界:晴朗的阳光,欢乐的校园,以及她暗恋的男孩冲着自己微笑……
       可眼下的现实是:一车车的犹太人被纳粹押上卡车,运往集中营;夜深人静时,她经常被窗外的枪炮声惊醒;楼梯上的一点脚步声,都让她心惊胆战……
       这个13岁的小姑娘确实无力改变什么,她唯一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密室”生活。她依然对生活充满乐观、幽默和热情,并把想到的一切,一一倾诉给她最亲密的朋友:“凯蒂”。
       在安妮眼中,这个密不透风的闷热的密室,竟成了一个“很别致的小客栈,一个非常奇特的夏季公寓”。
       有时,她会偷偷扒开厚厚的窗帘,从窗帘缝中遥望街景和运河,“那儿是水上住宅……一个船夫和他的一家人住在那儿……他们有一个小男孩,刚会走路,我真担心有一天他会掉进河里去,所以我一直盯着他……”
       安妮热爱自己的小屋。和任何时代的同龄人一样,她在墙上贴满了自己喜爱的电影明星和歌星的海报。她甚至很“自恋”地在日记本里贴上自己的大幅照片,在边上煞有介事地写道:“天啊,这是个多么美丽的女孩啊!”
       或许到了秋天,我便可以告别这座充满死寂和饥饿的囚牢,重返校园了
       1944年6月6日,随着诺曼底登陆,盟军的胜利指日可待。安妮从广播中听到,荷兰政府打算把人们的信和日记搜集在一起出版。于是,她在日记中许愿,战后她将出一本书,书名就叫《密室》。
       “或许到了秋天,我便可以告别这座充满死寂和饥饿的囚牢,重返校园了。”她欣喜地写道。
       可安妮没有等到这一天。
       1944年8月4日,一个晴朗的夏日。密室中的人们像往常一样,刚刚开始一天的生活。奥托走进了彼得的房间,准备给他上英语课。他瞅了一眼手表,快要10点半了。
       忽然,他们听到楼下传来了陌生人的吼叫声。
       帮助安妮一家躲藏的米普·基斯回忆,她突然看见一个瘦高个子的人,拿着手枪站在门口,喊道:“谁都不要动,不许开灯!”
       紧接着,盖世太保军官带着一群荷兰警察冲了进来。一个警察说:“有人检举了你们!”他停顿了一下,说道:“你们窝藏犹太人,他们就在这幢楼里,立即带我们上去。”
       搜捕者们推开了书架,冲进密室。他们让所有的人都举起手来,交出钱和首饰。一个警察一把抢过了安妮的小皮箱,将所有的东西抖落在地。
       “你从哪里搞来的这个玩艺?”一个盖世太保见到奥托房间里的德制灰色军用床脚柜,显得很吃惊。
       “那是我的东西。”奥托回答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是德军少尉。”
       那个盖世太保竟脸红了。
       8个犹太人被送进了警察局。究竟是谁出卖了他们,这个谜至今没有解开。战后的调查表明,当天早上,有人给纳粹当局打了个电话,报告了这幢楼里躲藏着犹太人的消息。
       当晚,米普·基斯回到了密室,在一片狼藉中,她发现了安妮的日记本和奥托一家人的影集。基斯把这些东西收起来,锁在了楼下办公桌的抽屉里。“我想,安妮一定会活着回来的。到那时,我将把日记本亲手交还给她。”基斯说。
       但她不知道,安妮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944年9月3日,安妮一家被押上了前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火车。到奥斯威辛的第二天,所有15岁以下的犹太孩子,都被逼迫着走进了毒气室。安妮因为刚刚度过了15岁的生日,才侥幸躲过了这一场灾难。
       随后,安妮和妈妈、姐姐一道被送往附近的波肯奥集中营。到那里的当天,她们就被剃去头发,在胳膊上烙上了号码。
       一个多月后,纳粹又将安妮和姐姐与她们的母亲强行分开,送到了德国汉诺威附近的波根—贝尔森集中营。
       1945年3月初,安妮的姐姐因斑疹伤寒而死。数日后,被传染的安妮也离开了这个世界。两姐妹的尸体,被扔进了集中营旁堆满死尸的大坑中。
       一个月后,英国军队解放了这座集中营。
       1945年5月7日,在安妮死后两个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整个欧洲获得了解放。
       请你们轻轻地上楼,楼上的安妮正在梦中
       战后,幸存下来的奥托回到了阿姆斯特丹,米普·基斯把安妮的日记交还给他。
       这个父亲含泪读完了日记。他没有想到,安妮会把“密室”里两年的生活如此完整地记录下来。他更不会想到,在那段整日心惊胆战的囚禁生活中,自己的小安妮,已经悄悄长成了大人。
       1946年3月6日,荷兰的一位历史学教授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了安妮的日记,这才引起了许多出版商的注意。1947年6月25日,安妮日记出版,首印1500册,书名就叫《密室》。
       现今,位于阿姆斯特丹的“安妮之家”,已是举世闻名的纪念馆。前来参观的人数逐年增加。
       这个纪念馆出口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本厚厚的留言簿,里面是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用不同语言写下的留言。
       在留言簿上,一位署名为“15岁的德国孩子汉斯”留下这样一句话:
       “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不再像安妮那样担惊受怕。请你们轻轻地上楼,楼上的安妮正在梦中……”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