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事]中国人海外寻油之痛
作者:程必忠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财富和危险的选择中,一边是国家能源战略“走出去”的必须以及海外工程带来的丰厚收入,一边是暴力、绑架、种族冲突、战争等随时可能引发的安全忧患。踏上海外寻油之路的中国石油人,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
       在战区中穿越
       从苏丹回来已经4年了,但苏丹的经历时常出现在范涛的梦里,“只呆了一年,但是感受很深,那里太危险了!”
       中石油集团管道局初入苏丹始于1998年。作为中石油在海外的最大一个石油项目基地,在那里工作的石油工人一度超过了1万人。
       2002年10月,作为管道局的一名技术骨干,范涛第一次出国就被派往苏丹,而同期被派往苏丹的管道局职工大约有2000人。
       大家抵达苏丹首都喀士穆后,立即被分送到管道局在苏丹国内的各个项目工地。范涛负责的是项目的后期管理,就在喀士穆多呆了1个月。
       范涛所为之工作的这条输油管道贯通苏丹南北两地,有的地方还要穿越原始森林。中国石油工人基本都是沿着输油管道搭建临时宿营地,有的宿营地相隔几十公里,或更远。每建一个宿营地,都要在营地四周挖上一条一人多深的沟,一方面是防止当地武装力量的偷袭,一方面是防止野兽的攻击。即便如此,依旧有蟒蛇、眼镜蛇、大蜘蛛等动物入侵。
       相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让大家觉得可以忍受,但武装冲突却让这些时常穿越战区的中国石油工人的生命随时处于危险之中。由北往南,必须经过苏丹北边的罗部靠那镇和南边的斑鸠镇,两个地方被罗部靠那河天然分割,这里是南部反政府军与北部政府军战争期间的最前沿,随处可见军营和哨卡,架有轻重机枪和迫击炮、小钢炮、火箭炮的巡逻车在路上来回穿梭。管道局下属的管道二公司负责施工的5B区原油外输管道86公里管线就在战区中穿行。
       工程换石油
       相对野外作业的危险,在营地虽然时有蟒蛇、眼镜蛇等动物的入侵,但这里也是让工人感觉最安全的地方,毕竟在营地周围,还有手持各种枪械的军警人员提供保护。一般一个营地的武装保护力量大约在4至10人不等,在油田和炼油厂则更多。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从苏丹回来的管道局职工表示再也不愿意回到那里,“太没有安全感了”。但也有很多人依旧会选择前往,“不是不怕,而是我们的工作大部分都在海外,去哪里都是去,而且海外工作收入高,干上两年回来,单位一次性给付最高的大概能有20多万元,房子的首付才能有着落啊。”
       正如这些职工一样,管道局的“走出去”也是别无选择。除了简单的赚钱外,就是实现国家能源的“走出去”战略。作为中石油集团的下属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管道局紧跟中石油集团的海外投资战略。“我们出去,最主要还是服务于国家的需要,所以大家对危险的东西考虑得少一点,考不考虑都得出去。”一名管道局职工直言。
       而高能耗型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能源缺口,则迫使中国石油企业从10年前就踏上了海外寻油之旅。
       寻油非洲,改变了以往中国石油公司仅在海外获得服务作业权的局面,通过工程换石油的方式,中国企业也相继获得一些海外油田的开发权,苏丹项目就是第一个突破。“在苏丹南部有很多中国公司,江苏、重庆、浙江等地的都有,帮助当地建设公路、桥梁、医院、炼油厂等。”管道局的一名技术人员称,工程换石油,已经成为中国获得海外油田的一个重要合作方式。
       风险评估与防范
       而随着寻油之旅的展开,如何为外出的石油人以及国家能源战略提供安全保障?据目前所知,做好每一个项目所在地国家的风险评估以及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可行的办法。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一名在海外项目工作过的负责人称,在海外参与石油开发有介入当地国政治对立的巨大风险,所有的欧美大石油公司都经历过在发展中国家政治变化所带来的武装袭击、暴乱、没收、国有化和驱逐,正在进入国际石油开发的中国公司也必然要经过这一过程。
       “对于每个海外项目的风险,会由中石油集团国际事务部牵头做评估,然后将评估传递到各项目执行单位。”管道局一名中层领导称。
       除了中石油集团本系统的风险评估外,外交部也相继成立了领事司,协调国内外相关单位开展救援和善后工作。应该说,从中石油集团到商务部、外交部,在海外项目的风险预警及其处理上都做了很多功课,但在曾前往苏丹工作过的最基层职工看来,领导可能知道,到基层员工就不清楚了。”
       一名技术人员说:“去苏丹前,我们不清楚那边的情况,也没有人会告诉大家外出交往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苏丹有哪些政治势力、出事了该怎么处理、怎么去规避一些风险等问题,发给大家的安全小册子,也是与职工、生产密切相关的一些操作技术规范,只是一般不准随便外出。”
       在苏丹工作过的管道局职工,每个月都会领到一张大约100美元的电话卡。“单位发的,主要用于与家里联系。”范涛说,“但大家一般都舍不得用,都留着在关键时候救命用的。”
       (摘自《南风窗》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