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李云迪:琴童的成长
作者:金 霏

《人民文摘》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自18岁夺得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金奖桂冠后,李云迪已逐渐成长为享誉国际的青年钢琴家,而母亲对他的成功教育也一再被乐迷们津津乐道。
       母亲用毛线针陪练
       对于每个学习音乐的孩子而言,学习历程相当艰辛,而在他们身后,父母更是付出了超过他们几倍的努力。李云迪的母亲张小鲁就是这样的典型代表。
       李云迪出生于四川重庆,年幼时他就特别喜欢听母亲张小鲁唱歌,并天天缠着母亲教他儿歌和舞蹈。4岁生日那天,李云迪得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手风琴,并开始在重庆市少年宫学习手风琴。一年后,他便在重庆少儿手风琴比赛中获得幼儿组第一名。
       李云迪7岁时,张小鲁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他转学钢琴。张小鲁每天保证在晚上6点开饭,7点准时让儿子练琴,并一直陪他练到10点钟。无数次,李云迪的奶奶看到的总是这样一幕:孙子噙着泪水一遍又一遍地练钢琴曲,而张小鲁就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一根毛线针,只要李云迪指法不对,她就用毛线针敲他的手背……
       1990年,李云迪幸运地遇上了恩师但昭义。为了跟随但教授继续学习钢琴,张小鲁辞去了工作,陪着儿子到成都,准备报考四川音乐学院附中。
       除了复习文化课外,张小鲁为儿子规定了每天长达八九个小时的专业练习,李云迪的琴架前有着永远也翻不完的曲谱。有一天晚上,趁母亲出去办事,李云迪偷偷打开电视机,但在母亲进门前关掉了电视机又坐回了琴凳上。张小鲁走进屋子,一脸严肃地走到电视机前摸了一下,马上感到机箱上余热未散。她没有理会李云迪的苦苦哀求,当晚就把电视机送到朋友家去了。
       就在那段没有电视的日子里,李云迪却实现了自己到成都的所有目标,以名列数百名考生榜首的成绩考取了四川音乐学院附中,在“华普杯”全国少年钢琴比赛中赢得自己人生中的首个全国冠军。
       要成为人格上的大师
       2000年10月,年仅18岁的李云迪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且凭借《E小调协奏曲》一举夺得金奖。“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堪称音乐界的奥运会,每隔五年举办一届。由于它是世界上规格最高、演奏难度最大的比赛之一,因而前两届的选手都无缘第一名。当评委宣布李云迪摘取了15年来无人问津的金奖时,热情的观众都围上来将他高高托起,祝贺他成为大赛开办70多年来最年轻的夺冠者。
       载誉归来的李云迪陷在鲜花和掌声的海洋里,大量的采访和演出让他喘不过气来。2001年元旦前,张小鲁把儿子关在房间里,要他为亲朋好友写贺年卡。张小鲁告诉儿子:“你能有今天,别忘了许多人对你的巨大帮助。新的一年来到了,你要亲笔给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送去祝福。”张小鲁给儿子开了长长的一大串名单,让李云迪在家里整整写了两天,随后又让他和自己一起把一大包贺卡送到邮局寄出。
       在华沙获奖后,张小鲁和丈夫也被邀请去荷兰参加“肖邦钢琴比赛获奖选手专题演奏会”。在机场时,张小鲁发现丈夫拖着大包小包,而儿子却两手空空,她立刻喊住李云迪,以严肃的口吻说:“别以为你现在是明星了,就要别人伺候你,你自己的行李自己扛。作为儿子,你还得把爸爸的行李也扛上!”几句话,说得李云迪羞愧不已。
       “大师,大师,只有成为人格上的大师,才可能真正成为钢琴上的大师。琴,只有人家听弹奏的时候才存在。但是作为人,你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母亲的教诲时时在李云迪耳边回响,并陪伴他在人生与事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袁湖平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