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金铁霖:让中国的声乐传遍世界
作者:孟兰英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教授在国内可谓声名显赫,放眼中国歌坛,许多熠熠生辉的名字皆出自金铁霖的门下——彭丽媛、宋祖英、张也、戴出强、牟玄甫、吴碧霞……在他所教过的300多名学生中,就有近百人在全国声乐比赛中获奖。
       在多年的声乐艺术实践中,金铁霖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在国内声乐界得到了肯定和赞誉。
       一首《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让人们知道了金铁霖
       1940年,金铁霖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的一个医生世家,父亲是医院的一位院长。金铁霖从小对音乐情有独钟,孩提时的他最喜欢家里来亲戚,尤其喜欢三舅到家里来。每次三舅来的时候都会带着几件乐器,像手风琴、吉他、笛子,这些物件只要经过三舅的手,就能传出美妙的音乐来。沉浸在三舅的音乐声中,金铁霖乖乖地呆着,乐在其中。
       上小学三年级时,金铁霖用爸爸给自己买的一个小皮球,与同学换了一支笛子,当时的他别提多高兴了。从此,他一有空就学着吹笛子,直到吹出第一首像样的曲子来。此后,他又自学了扬琴、二胡、小提琴、手风琴和小号等乐器。
       少年时的金铁霖很羡慕贝多芬。他想,“老贝”死了那么多年了,全世界的人都还记着他以及他的作品。如果自己学会了作曲,那就一定能工作到很老很老,还能让很多人记住自己以及自己的作品。在这份“伟大”的理想驱动下,金铁霖开始尝试着学习作曲,并在中考时报考了沈阳音乐学院附中。由于过去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所以在复试时他未被录取。
       但是金铁霖并没有放弃。经过不断的努力,1960年8月,金铁霖以优异的成绩从2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终于考入了当时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
       在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金铁霖师从我国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毕业后,金铁霖被分配到了中央乐团,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歌唱演员。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合唱歌曲《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这首歌最初就是由金铁霖领唱的。
       培养更多的歌唱家为人民献歌
       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教学,院长李凌找到金铁霖,盛情邀请他到声乐系任教。经过一番考虑,正处在歌唱黄金时代的金铁霖毅然放弃了舞台,走上了神圣的讲台。虽然惋惜声不断而来,但他认为,从事教育可以更好地发挥所长,演唱的经验可以为教育服务。他想,能培养更多的歌唱家为人民献歌,要比自己一个人手捧鲜花在舞台上获得成功更有意义。
       其实早从1968年起,金铁霖就开始了民族声乐教学的思考,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他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民族唱法的教学道路。他就像一位音乐魔法师,经他的精心指点,一个个音乐新人迅速成长,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这其中的奥妙何在?金铁霖寥寥数语,点出了他的教学“玄机”:“我的动力是超常的,我钻研、思考、感悟的东西也许比一般人多一点。音乐是抽象的,一定要有天赋,并且还要有才能,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内涵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做到为人师表,更要有能力把自己细微的体会传达给学生,启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还要做到因材施教。”
       当年,彭丽媛刚刚进入中国音乐学院进修时,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他针对彭丽媛的嗓音特点,较为系统地对她进行了全方位的训练,除了彭丽媛拿手的山东民歌外,还让她接触各个民族的歌曲、西洋歌曲、歌剧咏叹调、京剧唱腔等等,从各种歌唱形式中广泛汲取营养。就这样,在金铁霖的细心雕琢和精心指导下,彭丽媛进步神速,很快便奠定了她在中国民歌界中的“天后”地位。
       让世界各国都喜欢中国的声音
       金铁霖坚持走中国民族声乐的道路,坚信为13亿人所喜爱的这种歌唱方式应在世界乐坛上享有一席之地。“让世界各国都喜欢中国的声音,让世界到处都有中国的声音。”这是金铁霖的目标。
       金铁霖凭着自己非凡的才能,将一位又一位歌坛巨星送到了最辉煌的顶峰。在他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些人确实在个人声望、地位和财富等方面超过了他,对此,有人问:“金老师,在您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人一个晚上的出场费就高达6位数,当初,他们跟您学习时交的学费是多少钱?”
       “一堂课40元左右。我和其他教授拿的是一样的,有的教授在教业余学生时可能还要多一点,而我不教业余学生。”
       “那您心里能够平衡吗?”
       “我不但平衡,而且高兴啊。观众认同、肯定我的学生,也是对我的教学成就的一种肯定啊。”
       谈到中国民族音乐在新世纪的发展时,金铁霖说,中国理应建立起自己的声乐学派,走一条代表民族的声乐道路,而他也将为此永远地奋斗下去。
       (良成宇摘自《老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