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都市]“变味”的夏令营
作者:钟 河 辛 华

《人民文摘》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前市场上大多数夏令营早已名不符实,陷入了种种误区。夏令营成了翻版的成人旅行团,成了学生的“第三学期”。一些夏令营组织者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活动内容严重“缩水”。
       学生版的“豪华海外游”
       今年暑假,在消费能力强劲的北京市和上海市,“修学游”仍维持着红火的市场局面。北京市今夏的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修学游”价格甚至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左右,而上海几家旅行社推出的英语国家“修学游”尤其火爆,某旅行社推出的美国“修学游”价格更高达2.98万元。
       访问国际知名高校、快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与“老外”面对面,充满诱惑力的噱头广告,还是令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怦然心动,自觉掏腰包为名不符实的“修学游”买单。
       那么,如此高价的“修学游”究竟效果如何呢?
       去年花了两万元送孩子到英国“修学游”的家长刘女士说,孩子出去半个多月,回国后英语水平并没提高,只是带回了一些参观名校的照片而已,太不划算了!
       旅行社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修学游”还是以旅游为主,学和游的比例约为1:9,而且所谓的学也就是参观名校、历史景点或者博物馆之类,安排的也就是上几节英文课等。即便是参观名校这样走马观花式“游学”,所占时间也不会超过整个“修学游”的十分之一。有的不规范的旅行社,甚至在“修学游”中加入许多购物点,一些本来就还不成熟的孩子出去一趟买回一大堆东西,却什么也没学到。
       刘女士说,家长花那么多钱让孩子参加“修学游”,主要是希望孩子能提高英语水平、开阔眼界,但实际上“修学游”参团者大多是中国学生,而“游学”又是走马观花,孩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起不了家长希望的作用和效果。
       夏令营“异化”误区多多
       暑假里参加又能玩又能学的夏令营,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作为培养青少年合作精神和进行励志教育的最好途径,夏令营无疑益处多多。但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市场上大多数夏令营早已名不符实,陷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一:夏令营成了翻版的成人旅行团。时下,一些旅行社纷纷参与举办夏令营,此类以旅游为主的夏令营多数选择北京为目的地,打出的旗号是“让学生在游览祖国首都的同时,参观名牌大学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通常在一周的行程中,去天安门、故宫、圆明园等景点,然后到北大、清华等校园转上一圈儿。贵阳一家旅行社的经理说:“这种夏令营只要和名校沾上边,就会有市场。”
       误区二:夏令营成了“第三学期”。一些培训班打着夏令营旗号,把孩子们的暑期变成了“第三学期”。每当暑期将至,学生或家长都会收到“英语夏令营”、“奥数夏令营”、“速算夏令营”、“作文夏令营”等宣传单。对于这类所谓的“夏令营”,通常是家长愿意,孩子心有不甘。
       误区三:夏令营呈现出“豪华化”、“贵族化”趋向。记者采访发现,不少10多天的夏令营费用动辄上万元,孩子们住的是星级宾馆,享受的是星级服务,在吃、穿、住等方面互相攀比,完全背离了举办夏令营的初衷。
       高利润催生“变味”夏令营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旅游从业者介绍,现在各类夏令营开展红火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夏令营的真正成本其实比普通的成人团还低,但两者收费却相差无几。实际上,不少地方的名校和博物馆对学生都是免费的,学生参观景点多为半价或免费,因此,旅行社的利润空间非常可观。至于“贵族化”的夏令营,仅仅是让孩子蜻蜓点水式地打打高尔夫、吃吃西餐等,其中的利润更是可想而知。
       一些夏令营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活动内容严重“缩水”。贵州一家旅行社因此被20多名学生家长诉诸公堂。这家旅行社曾组织了一个去北京的“科技文化之旅”夏令营,每名学生交纳了1880元的费用。旅行社在合同中承诺,将在清华大学举办开营仪式,与清华学生座谈等,结果都没有兑现,而且行程也提前结束,引起学生和家长的不满。目前,这场官司还在审理中。
       四川省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说,对海外游学夏令营,如果确实有需求可以去看看,但“我们不能从小给孩子这样一个心理定位,即‘我参加了贵族夏令营,我就是贵族了’。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形形色色的‘贵族夏令营’,到底打造的是‘未来领袖’,还是孩子们的贵族心态,值得怀疑。”
       (河 兵摘自《家庭周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