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纪事]10万韩国人在北京
作者:关 军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北京,提到望京,人们会很自然地与韩国人联系起来。如今那里聚居着大约6万韩国人,加上五道口等地区,在北京居住的韩国人已接近10万,成为在北京外籍居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族群。
       到中国去
       1992年,中韩建交,一些韩国企业的驻华代表陆续来到北京,禹东硕就是其中之一。他所在的公司专门为在华韩国企业代理广告。在禹东硕看来,韩国人大规模迁居北京,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不无关系,在那之前,生活在北京的韩国人不超过1000人,基本都住在亚运村附近的外国人公寓里。
       “以前长安街两侧有很多韩国企业的广告牌,都是我们公司代理的,1998年前后,许多企业支撑不下去了,被迫撤离。”金融危机也增加了韩国人的就业和生存压力。禹东硕注意到,与韩资企业的退潮相逆,一些普通韩国人涌向中国。
       稳健而强劲的经济增长,足够的工作机会,高性价比的生活,这些对韩国人越来越有诱惑力。因为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而且与中国的朝鲜族居民语言相通,韩国人在华生活显然更容易适应。到中国去学语言,去学中医,甚至去做生意,许多韩国人为此心动,这其中就包括深相好。
       1999年,深相好到北京工业大学商学院学习了一年汉语,学成之后,他和哥哥一样选择留在北京经营餐馆。
       望京韩国住户第一人
       1997年,作为北京市最大一块规划住宅区,望京的开发随着望京新城101号楼的崛起而展开。由于开发商恰好是禹东硕的朋友,他被邀请到101号“试住”。
       “那时候,周围连柏油路都没有,下雨天到处是烂泥。”禹东硕清晰记得,窗外满眼是被推土机掀开的土地,只有零星几个未来得及拆除的水泥乒乓球台,表明这里过去并非蛮荒之地。最初的几个月,101号楼如同戳在大工地上的桩子,突兀而孤单。
       两个月以后,第一班公交车开通了,三个月以后,望京新城101号迎来了第二户韩国房客。“我们并不认识,但后来成了好朋友。”
       到2006年,望京地区的总人口接近20万,韩国人就占了大约三分之一,望京是北京第一个以中产阶级为目标消费人群的高档社区,其价位虽超出普通北京市民的承受力,对于在华韩国人而言却极其便宜——同等面积的二室住宅,亚运村外国人公寓的月租金为2000美元,而在望京只需要2000元人民币。在韩国,雇一个保姆的费用,折合成人民币至少要每月8000元,而在北京,请一个朝鲜族保姆只需要800元。与禹东硕一样,多数在华韩国人的工资,远不如在韩国从事同等工作。“但是,在中国每月挣3万,或许可以剩下2万,而在韩国即使能挣8万,大概也要花掉8万。”一个更为直观的例子,让禹东硕深感北京生活的低成本——从汉城打车去机场,需要大约人民币1000元,在日本东京,这笔费用大概为2000元,而在北京,则低于100元。
       巨大的诱惑不断吸引着新的追梦人。他们或者举家搬到北京,或者独自奋斗,他们与这座城市、这里的人接触,交流。
       未过磨合期的邻居
       来自天津的石婕是北京某外企的白领,禹东硕入住望京的那年,她也在望京西园四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过去的三四年间,她眼看着一批批“老望京”搬走,一批批韩国人住进来。如今,石婕在望京西园三区又买了房子,原来的住宅租给了韩国人。
       房子租给韩国人之后,石婕总是担心中国邻居会和他们发生矛盾。“韩国家庭一般孩子多,有的还在屋子里滑滚轴,四区房子隔音又差,会显得非常吵闹;韩国青年夜生活丰富,有时候到了半夜,马路上还有韩国青年人骑着大马力的摩托车,楼下的大铁门,偶尔会有伴随着韩语的砸门声。”
       细微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误解。
       韩国人习惯于把鞋子放到房门外,而中国邻居觉得这占用了门前的空间,污染了空气,甚至感到晦气——按中国人的习俗,只有家里死了人,才会把鞋放到屋外;韩国人的生活垃圾一般放在门口,中国邻居最初会把它理解为不讲卫生的行为;韩国人在外订餐,吃完了会把碗放在门口等待餐厅服务生拿走,中国邻居觉得这样有碍观瞻。
       韩国人也需要“忍受”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他们不明白广场上为什么有那么喧闹的大秧歌,为什么中国家庭炒菜有那么重的油烟,为什么中国人会把宠物狗带进电梯……
       禹东硕说,在这种混居社区,肯定有一个融合的过程,而他强调,韩国人更应该努力适应当地的习俗。
       梦里不知身是客
       2003年,深相好与北京女孩李娜完婚。夫妻俩把这个中韩合壁的家也安在了望京。
       在韩国人最为集中的望京西园三区和四区,韩国住户的比例甚至超过了50%。在社区周围,韩国用品超市、餐馆、棋馆、跆拳道馆一应俱全,甚至可以买到专供韩国人使用的国际长途电话IP卡。望京地区的路标有望以中、英、韩三语标识……即使一个对汉字、汉语一窍不通的韩国人,生活在这样的社区也丝毫不会感到人在异国的落寞。
       反倒是生活在望京地区的中国人,偶尔会怀疑自己身在何处。在望京社区论坛,一位叫“与狼共舞”的业主曾发帖说:“我坐420(公交车)回西园三区,过花家地那站的时候,突然发现车上除了我、司机、售票员外都是韩国人。猛然间发现我竟然像外国人,呵呵。”
       禹东硕一直让女儿就读于中国人的学校,而他本人也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为了学好汉语,家里一直没有安装卫星电视接收器。“将来老了,我会到海南生活。离开祖国太久,我已回不去了,因为那边再没什么朋友。”
       身在北京,韩国人也会时时流露对这座城市的感情。2001年7月13日的晚上,得知北京申奥成功,望京新城居民自发组织了欢庆队伍,人们尽情地舞蹈、欢呼、游行,活动一直持续到凌晨时分。而这次活动的组织者,就是居住在小区里的韩国人。
       一个更开放的都市,无疑要迎接越来越多的外国邻居,并学会与之融洽生活。有专家指出,比起那些高耸的建筑群,它才真正代表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
       目前在青岛、大连、上海、烟台、沈阳、天津等中国沿海城市,也有越来越多的韩国人聚居,并形成自己的群落。每年7月,北京、上海、青岛、沈阳等城市的韩国人还要分别组队,进行在华韩人足球友谊赛。
       “韩国人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地迁居国外,我们也需要学会怎么适应新环境。”身为望京“韩国村”的入住第一人,禹东硕从不掩饰对北京、对望京的好感,人在异国,他更愿意选择入乡随俗。
       (舒 静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