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喜欢简单生活的袁立
作者:陈 敏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袁立从18岁到28岁,梦想从未改变过,那就是往前冲。
       于是她一直飞,一直飞,翅膀大力扑扇,向着晴空万里。忽然,她就倦了,停了,扔开桌上一大沓乱七八糟的剧本,不顾任何劝说,暂时退出无数人引颈眺望的名利场,关起门来懒散生活。
       听歌喝茶,写写博客,或者呼朋唤友,畅谈理想。
       稍息之前的工作狂
       从《永不瞑目》里率性痴情的欧阳兰兰,到《铁齿铜牙纪晓岚》里伶俐泼辣的杜小月,再是《浮华背后》里的“像猫一样”的女人莫菲,短发直立、笑容大大的个性女孩袁立,终于盛极而开。
       早前,她在黑暗里寂寞了多久?在软弱自卑的成长里纠缠了多久?
       28个月的时候,她被杭州的父母送到上海的姑姑家寄养,直到读书才回家。母亲管制过分严厉,自己的数学成绩实在糟糕……少女渐渐懂得了最初的寂寥。
       20岁,一个细雨连绵的日子,她独自去报考上海戏剧学院。黑雨伞,灰毛衣,笼着依旧忧郁的脸。填报名表的时候,她的手都在哆嗦,为什么人生每次关卡,总要考试呢?她又无法逃。
       开始面试了,考场上一群活泼的少男少女们劈叉踢腿,载歌载舞,而她多半低头,盯着新买的那双白色舞鞋发呆。过了三试之后,是最关键的面试,她红着脸谈起成长中的痛苦彷徨,谈到因为害怕考试,她甚至不止一次决意在成绩公布之前自杀。
       老师说,孩子,你对生活太没有热情了。
       之后,袁立落榜。
       和其他几个落榜少年一起出来,有人振臂一呼,不如再去北京电影学院看看!好啊好啊!大家兴冲冲地凑钱,买了一张卧铺车票,连带袁立全部混上了车。
       意外之行,却成就了袁立。她被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录取。尽管舞蹈考试的时候她不肯学蛤蟆叫,傻傻地看着别人扑进场里“呱呱呱”——却正是那种边缘地带的忧郁,使她脱颖而出。
       她以为人生从此柳暗花明,却陷入另一个沼泽。
       大学4年,时光流动沉缓,铁沙般灌进心田,郁闷至极。她总学不会老师教的表演方式,上台手心出汗,下台脸还在红。她成了不折不扣的差生,三四年来一律低头走路,细声说话;课堂上,没有同学愿意和她合作小品,她只好一人分饰几角,在台上东奔西走,老师都忍不住喊:“你应该马上去滑稽剧团报到!”周末,她拖着拖鞋穿过幽长走廊,望见窗下的女孩手捧大束玫瑰,心下恻然,好想也谈一场温暖的恋爱……
       所有的梦想都长了霉,盼不到天晴的日子。但她不找父母诉苦,也不求朋友依偎,习惯了从小到大一个人,习惯了自己流泪,再自己偷偷擦掉。
       快毕业时,她先后接了两部戏,《非常爱情》和《汉宫飞燕》。演含辛茹苦照顾植物人的苦情女,之后又变身为后宫里飞扬跋扈的妃子,她叫苦不迭,觉得演戏太难。
       直到碰到“欧阳兰兰”和“杜小月”,她陡然放松,凭借“醉拳似的、没有套路的”表演方式,一炮而红。
       这种率性的自成一路的表演,有时仍然会挨骂。譬如拍摄《浮华背后》,她第一次去片场,和陆毅配戏时因为加了一句台词,就被导演吼道:“你有什么资格乱改戏?”
       不愿被台词禁锢的袁立,却最终演活了“莫菲”。
       这种让角色复活的能力,成为演员袁立的最大幸福。同时,也使她赢得无数人的认可,稍可弥补冷清惶恐的少年岁月……
       鱼儿鱼儿慢慢游
       只要有好剧本,袁立甚至愿意天天待在片场。
       《啼笑姻缘》拍摄前的一个月,袁立特意去老舍茶馆学京韵大鼓,回到家把喜欢的西洋爵士音乐、三巨头的歌扒拉到一边,听着大鼓声声。
       拍摄就在北京丰台,袁立不肯回家,天天吃住在剧组,沉浸到角色里。镜头前,她梳条长辫,穿件立领藕衫,背大鼓,手拿红木大板,飞一眼,就是活脱脱的卖艺女子凤喜。后来转到北普陀影视城拍摄,正值严冬,又没暖气,人人冻得瑟瑟发抖,穿着布鞋的“凤喜”满脚都长了冻疮,晚上捧着冰冷的盒饭,咽一口,差点儿想哭。那时,影视城里的饺子馆一个小小的煤炉,成为散戏之后她的最爱。
       每天工作结束,已是凌晨两三点,早上6点又得起床化妆,人人疲累。有天一大早就要演一场苦情戏,为了尽快进入情绪,空腹的袁立仰头猛灌了几口“塔卡拉”酒,同场的傅彪惊叹说,这妹妹忒厉害!入戏了,“凤喜”狠狠咬了刘德拴一口,那是真咬,对方疼得一甩手就把她摔地上了,膝盖破了,工作人员要来包扎,“凤喜”却坚持继续拍,终于来了情绪,谁还管那点伤口?拍完了,膝盖还在流血,她不肯包扎,却跑过去盯着监视器。
       有点疯狂吧?可她沉溺其中。
       这样的工作狂,在2005年拍摄完《大校的女儿》之后,却开始拒绝接戏,自行放假。
       “工作在我生命中是第一位的,但是现在没有角色让我有欲望去表达,我刚好乐得自在,如同在水中游泳的鱼,东游西逛,这才发现生活里还有好多美好的事情。这是一种喜悦的发现。”
       嘎立立喜欢简单
       闲暇了,袁立几乎每天经营“嘎立立的博客”,絮絮叨叨地谈着琐屑又美好的一切:陶冶心情的音乐和绿茶;舍不得扔的穿了10年的老鞋子;一位歌手在每次演唱会留在第23排最右边的“父亲的特别座”;喜欢呼吸甚于喜欢工作;从无名到盛名都保持“安静而又散淡”……
       她没有料到的是,虽然自己已经在公众视野消失大半年,博客仍然人气旺旺,曾经几度荣列新浪博客前三甲。
       在录一期“实话实说”的时候,她遇见了“感动中国”的支教老师徐本禹,被他的“单纯善良有信仰”打动。在他的提议下,袁立决心和网友一起给孩子们捐书,并在博客里写道:“我深信一本好书对一个小孩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来说,送去好书,要比送给他们衣服和钱更有意义……书本可以日日夜夜地陪着他们,让他们开阔眼界,了解外面的世界,与城市里的孩子得到一样多的见识。拿出咱们的书,我们可以把感动变成实际行动。”
       这篇博客成为新浪网的博客精品。很多网友支持,但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做秀吧。艺人都爱做秀。”
       然而无论褒贬,袁立处之淡然。(邱 菡摘自《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