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都市]城市印象
作者:汪金友

《人民文摘》 2006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大气北京
       今天,我对北京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大”。
       北京之大,大在地盘。如今的北京,别说步行一上午走不出城,就是开着六个缸的轿车,有时半天也走不出城。一两个外地人走进北京,就像水珠融入了大海,影儿都看不见。即便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北京人,一年半载,也不会在大街上碰到个熟人。不像我们这些小县城,张三李四王五赵六钱七孙八,见了谁都能叫上名字来。
       北京之大,大在权力。有一俗语:“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你看那个衣着朴素、满不起眼的遛弯儿老头,说不定是个什么部的部长;你看那个坐在小摊儿上喝豆浆、吃油条的中年人,说不定是个什么司的司长;你看那个骑着自行车,后座夹一捆菠菜的小伙儿,说不定是个什么重要部门的处长。他大笔一挥就能批个十万八万甚至一百万二百万。
       北京之大,大在架子。很多去过北京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北京的市民都是“大市民”,派头大,口气大,脾气大。干大事,说大话,讲大道理,聊天就要“侃大山”,喝茶就要喝“大碗茶”。他们对小打小闹不感兴趣,对小模小样看不上眼,向往和欣赏的是“大官”、“大款”和“大腕”。这种自豪感不是来自于地域,而是来自于都城的优越。早在700多年前,马可·波罗就曾说过:“凡世界上最为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里找到。”800多年为都的经历,难道不值得北京人自豪吗?难怪很多的北京人,觉得自己似乎就是“中央的人”。
       精明上海
       有一个中学生曾经问我:“上海市为什么叫‘上海’?它最初的意思,是从陆上到海上,还是从海上到陆上?”为此,我专门查了一下有关资料。最后得知,早在六千年前,这里就已有原始村落。春秋时,上海属吴;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楚考烈王时以黄歇为相,并封之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所以上海的别称“申”即源于此。“沪”的称呼则来自公元前三世纪上海渔民发明的一种竹编捕鱼工具。到了宋代,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一个拥有18个大浦的新型贸易港口。其中有一条浦叫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十六浦码头的黄浦江中。上海浦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就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到了元代,上海正式建城,1291年设置了上海县。看来,“上海”这两个字,既可以理解为“到海上去”,又可以理解为“从海上来”。
       很多人都说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我并没有明显的体会。但对上海人的精明,却深有感触。不妨举个例子。有一次,一辆出租车在我们面前停下,我正想打开车门上去,却见里边坐着一个老太太,跟司机叽叽喳喳,一副很生气的样子。细问才得知,本来,这位老太太是打车到这里来的,但看见出租车停在我们面前,就说司机是专门来接我们的,而她只是“顺路”,所以就不想付车费了。这位上海老太太,真是精明到家了。
       当然,上海人的精明,更多的是表现在生意场上。因此许多外地人都说,上海人的钱不好挣。他们既识货,又明理,既善于斤斤计较,又敢于据理力争。该得到的,一分不让;不该得到的,一分不要。因为精明,所以奇招百出;因为精明,所以工于算计;因为精明,所以谨慎小心;因为精明,所以遵章守纪。
       幽默天津
       说到天津,不能不说天津人的嘴。北京人善于侃,天津人善于贫。上下嘴皮一碰,绝对一套一套的。不但语速快且流利,而且一般都把中间的字省略掉。比如“派出所”,说成“派所”,“百货公司”,说成“百公司”。别人说30个字,他25个字就完成了。所以直到现在,全国人民熟知的相声演员,很多是天津人,其嘴上功夫绝对是全国一流。
       说到天津,不能不说天津人的吃。天津人贪吃是出了名的。哈尔滨人可以借钱买衣服,天津人则借钱吃海鲜。天津人吃得有味,也有趣。狗不理包子的创始人叫高贵友,小名狗子。他做的包子馅大肉多,鲜而不腻,皮软而有劲,所以顾客盈门。高贵友忙得不可开交,无暇与来吃包子的人寒暄。因此人们就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于是得名“狗不理”。像这样吃出名的,还有天津的大麻花。
       说到天津,不能不说天津人的乐观。天津地处九河下梢,生存竞争非常激烈。想在天津成就一番事业,不是桩容易的事情。要想化解生活的压力,就只能自己找乐。所以世代相传,天津人磨合了一种活法,高高兴兴,乐乐呵呵,不说不笑不热闹,说说笑笑度时光。天津人也热爱自己的城市,一张口就那句“咱天津卫是一方宝地。”天津人始终固执地认为天津什么都比外地好,吃饭讲究,穿着时髦,活得过瘾。温饱自足,知足常乐。
       天津是一只老山羊。它有着做过头羊的一种漫不经心的骄傲,但它仍是默默地啃着小山羊啃吃过的草地。它有它的荣耀,也有它的魅力;它有它的安分,也有它的欲望。
       (刘名远摘自《合肥晚报》)